這周常爸手機裡的若干群都被這篇《生活在樹上》刷屏了。
什麼?你還沒看過?
那趕緊來拜讀下。
還沒讀完第一段,常爸就已經「甘拜下風」: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雖然常爸高考時,語文考了全市前三,但坦白講,這篇文章我硬著頭皮看了三遍,還是不知道作者想說啥,最後直接放棄——
「嚆矢」、「濫觴」、「振翮」、「張本」「肯肯廣綮」「薄脊」「孜孜矻矻」「玉墀」「婞直」……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活了幾十年,這些詞彙還是頭回見;
還有「每個字我都認識,但連起來就是不明白到底想表達啥」的一看就很高大上的詞彙:客體符號、覺感、體認、自身身分、共同體、藍圖、場域、圖景、單向度、範式……
還有一個個響噹噹的人名和他們背後抽象深奧的思想,海德格爾、卡爾維諾、尼採、切斯瓦夫米沃什、維根斯坦……
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組的陳建新副教授如此點評這篇作文:
雖然最終打出滿分被認為是「彰顯了作文閱卷的嚴謹與科學」,但顯然,不是所有的學者都這樣看。
作家馬伯庸就認為,這篇作文「辭不配位」,明明可以用通俗直白的話闡述觀點,卻刻意製造閱讀障礙、賣弄文採,用「掉書袋」的方式搏出位,並不可取。
這篇作文,到底是如陳建新教授所說,邏輯嚴謹、說理到位,還是如很多質疑聲所言,故弄玄虛、裝13過頭?
常爸始終覺得,能把這篇文這件事真正解讀明白的人可能並不多,大可以推給高考閱卷小組和文學、哲學領域專家們搞定就好。像我就連看都看不懂,更不要說故作高深地品評一番了。
我對這件事的看法就兩點:
1)我看不懂這篇文章,所以不敢點評文章本身;此文是否應該拿滿分,留給專家們去討論。
2)即使從鼓勵個性的角度出發,把這篇文章評高分/滿分了,也不應該大肆宣傳,讓廣大考生、老師們以此為標杆。
滿分作文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這是高考閱卷老師心目中的最高標準、最優典範。
它對於後來的考生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這是榜樣、是指揮棒,是閱卷老師審美品味的最高體現,值得拿來拆解和學習。
既然已經揭開真實的高考滿分作文的神秘面紗,既然滿分作文就應該是學生們的標杆和榜樣,那麼給這樣一篇連閱卷教授自己都說「其中的晦澀不希望同學們模仿」的作文滿分,並刊登到公眾平臺上,給大家欣賞,是希望得到大眾怎樣的反應?又會給「功力」不夠的普通人、一線的語文老師、後來的高考生,一個什麼樣的信息引導?
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作文搏出位,前有古人,後有來者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應試教育躲不掉「功利」二字,既然考官對這種表面看來堆砌感強烈的花哨文章情有獨鍾,美其名曰「有個性」,還公之於眾,那麼是不是就會引得後面數以百萬計的考生趨之若鶩、競相「裝13」?
下一年的考場作文裡,是不是不整個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理論,不拽兩句福柯的全景敞視理論,不引用一下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都不夠逼格了?
而且這樣「前有奇絕滿分作文,後有追隨者」的案例,在高考考場上,也並不罕見,最常見的,就是「返古」,用文言文寫作文。
2001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全篇以「四大名著」體的古白話文方式書寫,在千篇一律的議論文高考作文中,瞬間抓取閱卷老師的眼球,拿下滿分。
這篇文章還是看得懂的,文採也的確不錯,閱卷老師有愛才之心,評個滿分無可厚非。但將其公之於眾大肆宣傳後,大家一看,原來高考作文還可以這麼搞,就有不少人開始往這個方向發力了,好幾年都爆出文言文的滿分作文。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最後不出意外地整出了篇奇文。2010年,江蘇高考生用古體駢文寫下命題作文《綠色生活》,其艱澀程度不亞於《生活在樹上》,同時該文考生被媒體吹捧為「古文奇才」,各種專家也不吝誇讚。
據說該考生只是文章注釋,就寫了整整4頁紙,而前兩段文字,普通人看了大概都會覺得自己是文盲:
呱呱小兒,但飲牛湩(dong),至於弱冠,不明犍狀。佌佌(cǐ)之豚,日食其羓(bā)。洎(jì)其成立,未識豜豭(jiān jiā)。每齧毚(chán)臑(nào),然竟不知其夋兔(qun,同狡兔,見韓愈之《毛穎傳》)之三窟也。方彼之時,窋(zhú)詫之態,非闠闠(huánhuì)之中所得見也。
今北方久熰(ōu),瀵(fèn)氿(guǐ)甃(zhu)眢(yuān),坌(bèn)坲坲(fó),燾天幠(hū)日。土地皴崩,罅可容人。南疆霶霈,洚水肆虐,當此之滈,茅舍盡走。欲苫(shàn)不能,啼口立(同泣)啾啾。
在我們凡夫俗子看來,不好好說話、設置閱讀障礙,好像成了屢試不爽能博取高分的「經典套路」。
當然,你可能會說:「這種高逼格的東西,沒讀過那麼多書,根本學不來的。」
或許這些文章的作者,是真的有才華、喜歡哲學和古文,或許閱卷老師打出高分成績,是為了鼓勵和包容個性化的表達,但還是那句話,滿分成績+大肆宣傳,是對後來考生的一根隱性指揮棒,反映出來的教育現實就是如此:自己想表達什麼不重要,老師喜歡什麼才重要。
所以,滿分作文不能百分百模仿下來,不代表不可以努力往這種方向上靠靠,離滿分距離無限接近也是好的啊!
於是,多少未曾走向高考的園丁和莘莘學子們,看到這篇文章,可能就因為只能看到語言的華麗、辭藻的堆砌、深奧句子的引用,而掀起一股臃腫浮誇、矯揉造作的應試作文風氣?
我猜大概很快就會有出版社配套出版《高逼格冷門哲學佳句200句》之類的書來「助力」了……
如此一來,真誠而自然的表達方式越來越少,掉書袋、搏出位的故弄玄虛越來越多,急功近利多快好省的心態下,搏出位的「吃相」也越來越難看。
2009年四川考生黃蛉,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等古文字寫高考文章,雖然當時的古文專家在翻譯了他的文章後,發現根本文不對題,作文只被打了6分,但他最終仍因為「天賦奇絕」,以428分的總分成績,被四川大學「破格錄取」。
而後續採訪發現,黃蛉並沒有潛心鑽研甲骨文的興趣和耐性,這也讓川大給他一對一教學的教授,大失所望。
本以為的多年難遇的人才,不過是考場上但求一「賭」的投機者,有個性還是搏出位,有時候還真就不好說。
是時候遠離獵奇,回歸寫作與表達本身
「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文字的意義,在於表達,而不在於炫技;閱讀的意義,在於內化並升華自己對於生活的感知和理解,而不在於生吞活剝,堆砌到文章裡。
最近這段時間常爸經常要跟我們的老朋友,北京教育學院副教授、語文特級教師,北京師範大學在讀教育博士李懷源老師溝通書稿的事情。在談到寫作的意義時,他對於孩子寫作的觀念,我特別認同,那就是:我手寫我心,求真、立誠。
「為什麼孩子要寫作呢?
寫作是孩子對外、對內溝通的工具之一。」
「讓孩子將自己看見的、經歷的、感悟到的東西寫下來,要求孩子在寫作過程中求真、立誠。寫作過程的實質,就是要求孩子『我手寫我心』,將自己的經歷以及內心的想法以書面語的方式進行創意表達和個性表現。」
——摘自李懷源與常青藤爸爸合著新書《每個孩子都能學好寫作》
(這本書歷時1年時間才完成,馬上就要和大家見面了,預計8月17日首發)
寫作不是孤芳自賞,自說自話,在理解的基礎上交流溝通才是目的。
真情實感也不應該是一句空話,而是寫作最重要的意義。但不得不說,我們的孩子從學寫作開始,就有太多「言不由衷」的時刻:
小學寫作文,一定要悟出大道理,胸前的紅領巾一定要更鮮豔了、媽媽的辛苦我一定要瞬間明白了;
中學寫作文,又要求辭藻華麗,文章首尾一定要整兩句名人名言,大段有氣勢的排比,才能得高分。
不可否認應試寫作有套路,但絕非「唯有套路得人心」,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在我看來才是「貨真價實」的優秀作文。
白居易的詩篇流傳千古,他每次寫完一首詩,都要念給不識字的路邊婦孺聽,只有「老嫗能解」,才算是一首好作品。《賣炭翁》裡白描式的那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一個高深的字都沒有,有個小學二三年級的水平足以讀懂,然而賣炭翁的辛酸躍然紙上,令人感同身受!這才是真正的語言大師啊!
我們應該怎麼教孩子,作文才能不違心地拿高分?
很多家長可能會說:我也不想孩子套路滿滿,或者劍走偏鋒,但是孩子還是有應試的需求啊,無論如何,還是希望孩子作文能拿高分。
常爸特別理解家長們的心情,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一篇好的作文,一定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我們平時在幫孩子做寫作訓練的時候,還是應該向這個方向走,打好底子。套路可以有,但不應該作為平時寫作訓練的常態。因為套路是可以突擊的,但寫作的底子是突擊不來的。平時的寫作訓練,還是應該教孩子說人話,說真心話,教孩子在表達自己真實感受的時候注意邏輯自洽和文章的起承轉合,而不是去刻意拔高。在考試的時候,適當拔高立意,掉掉書袋,也無可厚非。一個寫作功底好的孩子,學點套路應付考試,其實很容易。但是別一開始就在各種套路裡打轉:紅領巾一定要更鮮豔,媽媽的辛苦一定要秒懂,問個名字一定叫雷鋒,碰到個啥好事一定要感謝D和ZF;莎士比亞這麼說,維根斯坦那麼說,康德這麼說,黑格爾那麼說,唯獨沒有自己想說的……
結構、語言、立意、內容、情感,再浮誇臃腫的文章,都不應該脫離了這五個維度來評判。寫作,從來就沒有捷徑可走,也不必妄想投機取巧,浙江的這篇滿分作文,更不應該作為一個正面示範。
我希望作文評判標準,應該多給那些「我手寫我心」的孩子一些鼓勵,我們整個社會,也應該鼓勵孩子好好說話,說人話,說真話,多一些真誠而自由的表達機會。
(常爸之前開過好幾次線上的直播講座,講如何在小低打好閱讀寫作基礎,這裡篇幅所限,就不再贅述,有興趣朋友可以等8月17號買本我和李懷源老師合寫的《每個孩子都能學好寫作》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