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發布文章稱,該篇作文,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
文章發出後,該篇高考作文立即引發一場高考作文評分標準的大討論。有人認為該篇作文老到且晦澀,也有人稱其辭不配位,還有閱卷老師直言不建議學生模仿。
4日,前述微信文章已被刪除,雜誌社工作人員表示,是因為浙江省高考招生工作仍在進行中,現在發布可能不是很合適。4日,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工作人員稱,針對此篇引發熱議的高考滿分作文,他們正在了解情況中。
我認為,高考作文是檢驗高三學生思想與表達成熟與否的公民成年禮。是高三學生考取大學跨入社會的人生擂臺賽。其評分標準應該有公民意識和公共理性,其評分方式應該是專業水準和民主機制。
從此文可以看得出,作者讀過一些西方哲學文學名著,摘錄過一些名言金句,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文中不乏妙語佳句。但大多是囫圇吞棗式,生吞活剝式的,脫離生活實踐,無法知行合一。一則譯文本身難懂,沒有做到信達雅,可以想像,連譯文都沒有深入淺出,準確通達,學生浸泡在其中,耳濡目染就會習得此文風,結果不中不洋不倫不類。二則缺少社會生活實踐,沒有進行深度閱讀,生成不了人生智慧。只能人云亦云,紙上談兵,讓頭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正如當下的一些論文,卑之無甚高論,卻要引經據典,搜腸刮肚,沒有公共說理,只好堆砌辭藻,賣弄文字技巧。三則評分標準老舊,內容結構語言三大塊,沒有公民意識和公共理性,就是少了靈魂的一堆瓦礫,蓋不成漂亮的房子。如何檢驗一個準成年人走向公民學會自治的思想成熟與否?內容健康向上容易導致膚淺認識,片面讚美,難以自立。四則評分方式專斷,一人39,兩人55,我們60,誰的評分更客觀更準確?閱卷老師?審查組?組長?誰有權專斷?又不是歐陽修再世,伯樂相馬慧眼識珠。只是以個人喜好為標準,其他老師唯馬首是瞻也。這本身就缺乏公共理性,民主機制,滿分作文只是碰運氣罷了。
總之,浙江這篇高考滿分作文倡導怎樣的文風?暴露怎樣的問題?不能不令人深思!
2020浙江高考作文題目: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
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