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認識單分子生物物理技術

2021-02-15 中科院物理所

在探究分子機理的過程中傳統生物化學手段只能提供一個平均結果,難以探測中間狀態以及並不清楚單個分子機制。這種傳統生物學手段放棄了個體差異,雖然這種差異可能不重要,但是丟棄的信息可能是基本機制的關鍵。單分子生物物理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其最大的優點在於直接觀察每一個分子的反應軌跡,消除平均帶來的模糊。單分子生物物理是指利用物理學的技術手段來研究單個生物大分子,是介於物理、化學、生物交叉領域的前沿技術。其中涉及單分子螢光成像和單分子力學操縱兩方面。

螢光成像是研究細胞、亞細胞結構以及生物大分子的重要手段。單分子螢光成像可追溯於1989年首次實現在固體4K低溫下的單分子螢光探測[1],後來發展至室溫。單分子螢光檢測能夠實現生物大分子的定位,即通過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螢光標記而實現追蹤定位。2003年實現了單納米精度的螢光成像(fluorescence imaging withone-nanometer accuracy, FIONA)[2],通過對單個螢光團成像進行二維高斯擬合,從而實現1nm分辨精度觀察分子馬達肌球蛋白V的步行。

其次,偏振全內反射螢光顯微術(polarized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polTIRFM)能夠檢測單個螢光標記分子的空間取向和旋轉動態。

第三,兩個螢光團(受體和供體)之間的距離可以通過測量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效率而得到,從而實現單分子螢光成像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觀測。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3]是指雷射激發供體螢光分子,當受體分子靠近供體小到一定距離時,供體螢光分子的激發能量通過誘導的偶極相互作用傳遞給受體分子,受體分子發光。能量傳遞效率E與距離R有關,可以測量的距離範圍為3~8nm。

以上是目前常用的單分子螢光成像技術。關於單分子操縱技術,包括玻璃微針、原子力顯微鏡[4]、磁鑷[5]和光鑷[6]等。玻璃微針是將針尖進行生物修飾使之可以操縱生物大分子。原子力顯微鏡是通過針尖來控制生物大分子與平臺表面的距離,檢測力的大小,或者實現在某力下的操作。磁鑷是把生物大分子一端連接在載玻片上,另一端連上超順磁性小球,通過改變外磁場來拉伸或轉動超順磁性小球,從而操控生物大分子。光鑷是利用聚焦雷射束產生輻射壓力而形成光學陷阱,處在陷阱中的微粒因受到梯度力場的作用而被鉗住,通過移動光束可以操縱微粒,進而操縱連接在微粒上的生物大分子。

單分子技術推動了生物大分子動力學過程和構象變化的研究,開闢了單分子生物物理的時代。目前,不斷提升成像精度,以及實現力學操縱和實時的螢光成像是單分子技術發展的前沿。以下對於2010年至2017年間單分子技術的推動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其中包括力學操縱和成像的結合以及單分子技術分辨精度的提升。

1、2010年實現磁鑷與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的結合。研究案例為B-DNA與Z-DNA之間的轉換:B-DNA是廣泛被認知的DNA右手雙螺旋結構,Z-DNA是左手雙螺旋結構。通過磁鑷對B-DNA進行負超螺旋化操縱,觀測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效率的變化。

(來源文獻[7])

2、2012年發展了原子力顯微鏡和螢光共振能量轉移結合。研究案例為HPPK蛋白的構象變化:對單個HPPK蛋白分子進行外力拉伸,原子力顯微鏡得到力譜曲線,同時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實時觀測了HPPK蛋白構象的改變。

(來源文獻[8])

3、2015年光鑷與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實現了結合研究,研究案例是UvrD解旋酶。蛋白的功能和三維結構之間的關係對於理解蛋白的作用機理是十分必要的。蛋白質執行某一功能,對應動態結構的改變,對於大多數技術是不能夠直接觀測的。即便是高精度的冷凍電鏡技術也是由靜態圖片得到結構信息,相對應的動態功能只能夠進行推測而不能直接觀測。而光鑷結合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可以進行實時動態研究。以UvrD解旋酶為例,光鑷結果記錄了UvrD解旋的過程,螢光共振能量轉移同時監測了UvrD構象的改變。該實驗首次記錄了蛋白質功能和構象的實時變化。

(來源文獻[9])

4、2013年採用光鑷與DNA  Origami(緊緻的DNA束)結合來穩定研究的生物系統,提高光鑷解析度。一般光鑷研究的生物系統是通過DNA雙鏈作為手柄連接到微粒小球上。當手柄由雙鏈DNA換做更為緊緻的DNA Origami時,增加了系統的穩定系,提高解析度。

5、2017年發展了高精度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以往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在對於解旋酶研究上只能達到2-3bp的分辨精度,而2017年發展的納米張力器技術,通過對單鏈核苷酸鏈施加一小段雙鏈DNA的剛性彈力作用,使得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在對解旋酶研究上提高到0.5個鹼基對的精度,促進對解旋酶和聚合酶更統一、更基礎的分子機制研究。

(來源文獻[10])

單分子生物物理技術的發展極大促進了對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促進在分子層面上對生命問題的研究。單分子生物物理技術的劣勢在於局限於在體外對生物大分子研究,更複雜的細胞內的研究依賴於其它技術。未來,能夠利用單分子技術研究各樣的生物系統成為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 Moerner WE and Kador L.Optical detection and spectroscopyof single molecules in a solid. Phys.Rev.Lett. 62:2535-2538.1989

[2]Yildiz,A. et al. Myosin V Walks Hand-Over-Hand: Single Flurophore Imaging with 1.5-nmLocalization. Science (80-. ). 300, 2061–2065 (2003).

[3]Ha T, et al., Prob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single molecules: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a single donor and a singleacceptor.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3 (13): 6264–8. 1996

[4]G. Binnig, Ch. Gerber and C.F. Quate, Phys. Rev. Lett. 56, 930.1986

[5]Smith S B, Finizi L, Bustamante C et al., Science, 256:1122.1992

[6]Ashkin A, et al., Observation of a single-beam gradient force optical trap fordielectric particles. Opt. Lett. 11 (5): 288–290.1986

[7]Mina Lee, Minute negative superhelicity is sufficient to induce the B-Ztransition in the presence of low tension, PNAS,vol. 107, no. 11,4985–4990,2010

[8]Yufan He;Maolin Lu;Jin Cao;H. Peter Lu.Manipulating Protein Conformations  by Single-Molecule AFM-FRET Nanoscopy.ACSNANO,6,1221–1229(2012)

[9]Matthew J. Comstock, Direct observation of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in anucleic acid–processing enzyme,Science,2015

[10]Wenxia Lin, Jianbing Ma, Daguan Nong, et. al,「Helicase stepping investigatedwith one-nucleotide resolution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9 (13), 138102

 

▶ 物理所師生原創投稿 


作者:林文霞

審稿:李明,陸穎


歡迎所內師生通過「物理所網上辦公平臺」投稿!方式如下:登錄「辦公平臺」→「辦事大廳」→「綜合處事務」→「科普文章投稿」。

編輯:yangfz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刷屏的「左右腦年齡測試」原來是騙人的!左右腦理論和你想的不一樣

2. 剛剛,LIGO聯合全球天文研究機構共同發布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新聞!

3. 數學不好的人,連雙11都不配過了。。。

4. 別蓋我的棺材蓋,我覺得我還可以再搶救一下

5. 1克的價值高達250億美元!世界上最昂貴的物質竟然是它!鉑金鑽石相比簡直弱爆了…

6. 今日Nature: 人工智慧從0到1; 無師自通完爆阿法狗100-0

7. 今天,你願意為這些「國之利器」刷屏嗎?

8. 「我看到了我死亡的樣子」——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

9. 時空與物質、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完美結合 | 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重磅解讀

10. 羅布泊究竟有什麼?無可抗拒的吸引力來自何方?

點此查看以往全部熱門文章

相關焦點

  •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DNA分子手術獲得重大突破
    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最新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DNA分子手術獲重大突破  晚報訊 倘若人類能按意願操縱一個個分子,將會出現什麼奇蹟?昨天,記者從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獲悉,該所單分子探測和單分子操縱實驗室李賓等人的最新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刊》上,這一成果利用一種自主發展的特殊納米操縱技術———「動態組合納米蘸筆」技術,使DNA「分子手術」在通往實際應用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據介紹,「分子手術」是延用醫學中對生物體外科手術的概念,只是對象不是生物體,而是單個分子。
  • 生物物理所揭示鋅指抗病毒蛋白ZAP識別RNA的分子機制
    2020年1月7日,Cell Reports 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高璞課題組與高光俠課題組合作的研究論文「Molecular Mechanism of RNA Recognition by 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
  • 背照式sCMOS:突破單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技術壁壘
    在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中,單分子定位顯微技術(SMLM)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廣泛關注,PALM還在2014 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與其他超分辨技術相比, SMLM 具有最高的空間解析度(~20 nm),但是由於圖像重建需要採集大量的原始圖像,導致 SMLM 的時間解析度較低,限制了其在活細胞成像中的應用。
  • 物理生物地理組合和物理生物政治組合,你建議選擇哪個組合?
    物理+生物+地理和物理+生物+政治哪個好?這裡的好,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高考和專業。一、從專業選擇看,哪個組合專業更好?選擇了物理,絕大多數理工科專業都可以報考,多數理工科專業,只要學生選擇物理一科就可以報考,從這個角度看,兩個組合基本類似,用物理保專業,用另外兩科提成績。但是,如果從專業選擇面和專業發展看,選擇物理+生物+地理組合,顯然更有利。
  • 分子生物學技術你了解多少?
    目前,常用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有如下幾種 :PCR單鏈構象多態性分析PCR- 單鏈構象多態性分析(PCR-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PCR- SSCP 有許多改進技術,如RNA單鏈構象多態性法(PCR- rSSCP)、雙脫氧測序單鏈片段構象多態分析(PCR- ddF)、限制酶指紋技術(PCR- REF) 等。
  • 物理所完成二硫鍵異構酶異常生物活性的物理解析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軟物質物理實驗室翁羽翔研究組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研究組合作,開展了細菌二硫鍵異構酶(DsbC)二聚體的蛋白質動態結構研究,報導了二硫鍵異構酶的熱不穩定性,解釋了困惑生物學家的關於還原性二硫鍵異構酶參與二硫鍵氧化通路這一異常現象的分子機制。
  • 《生化及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
    一、課程簡介 生化及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在生命科學的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是生物技術、生物科學、生物工程等專業的核心課程,它與農業、林業、食品、醫藥和環保等領域都有著十分廣泛而又密切的聯繫,並且已成為生命科學研究中的最基礎手段之一。
  • 第八屆國際分子模擬與信息技術應用學術會議
    2、會議宗旨   旨在為我國從事分子模擬與信息技術應用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提供相互交流與合作平臺,探討分子模擬及信息技術在化學、材料和生命科學等領域中的應用與發展,以及交流如何更好的應用信息技術來帶動決策、管理和研發模式的變革與創新。
  • 進展|單分子力譜定量解析泛素修飾對基因調控
    如何定量的描述這些調控因素對染色質的影響,是人們正確認識基因轉錄機理的關鍵所在。單分子力譜技術是精確操控生物大分子,在單分子水平上跟蹤生物大分子動態結構和化學反應的利器,幫助人們以全新的視角定量解析生物大分子的動態結構,回答以上關鍵問題。
  • 冷凍電鏡技術揭示生物分子細節(科技大觀)
    如今,科學家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之上發明了冷凍電鏡,實現了生物分子「近原子級」的解析度,讓人類終於可以一窺究竟生物分子是如何執行其功能。在過去幾年裡,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逐漸成為結構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工具。冷凍電鏡技術的三位先驅者,也憑藉對冷凍電鏡技術的開拓和持續推進,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質譜技術及其應用 - 專區 - 生物谷
    正如基因草圖的提前繪製得益於大規模全自動毛細管測序技術一樣,後基因組研究也將會藉助於現代生物質譜技術等得到迅猛發展。本文擬簡述生物質譜技術及其在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中的應用。1 質譜技術質譜( Mass SPectrometry)是帶電原子、分子或分子碎片按質荷比(或質量)的大小順序排列的圖譜。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德國國家分子醫學中心陳煒研究員訪問生物物理所
    陳煒研究員作報告7月9日,應生物物理研究所秦志海研究員的邀請,德國國家分子醫學中心(Max-Delbrück-Centrum für Molekulare Medizin ,MDC)陳煒研究員到訪生物物理所,並作了題為mRNA and Protein Dynamic in Mammalian Cells的學術報告。
  •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2016年全國學術會議,歡迎加入大會群!
    為促進我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專家的交流與合作,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2016年全國學術會議將於2016年10月20-23日在浙江省杭州召開。O-GlcNAcylation: Roles in   diabetes & other chronic diseasesRoger ColbranVanderbilt Anxiolytic   actions of endocannabanoidsXiao-Fan WangDukeMechanisms   underlying cellular senescence柴繼傑清華大學NLR受體自抑制以及激活的分子機制陳暢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 物理、化學、生物,誰最難?
    高中三門理科:物理、化學、生物,誰是最難的學科?恐怕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都有各自的見解,今天我們從一種特別的角度來談談這個事情。一般而言,順序大概是這樣的:物理難於化學,化學又難於生物。為什麼呢?我們先來弄清楚物理的研究對象。物理的研究對象是物質,是研究物質的理論,就是我們周圍這存在著的物質的理論。
  • 生物物理所揭示開放核小體導致染色質鬆散的分子機制
    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政課題組與研究員朱平課題組合作,在THE EMBO JOURNAL上,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nucleosome dynamics modulation by histone variants H2A.B and H2A.Z.2.2的研究論文
  • LAMMPS分子動力學核心技術實戰培訓班
    >各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分子動力學模擬被廣泛用於生命科學、化學工程、物理、醫藥、材料科學等領域。    應廣大學員要求,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職業資格認證培訓中心(http://www.cnzgrz.org.cn/)特舉辦「LAMMPS分子動力學核心技術實戰培訓班」本次培訓主講內容圍LAMMPS分子動力學核心技術開展,以實際科研工程中典型的實例為主線
  • 我國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據洪文晶教授介紹,在單分子器件中,電子在通過單分子器件中不同電輸運通路時,由於存在相位差而出現增強或相消量子幹涉效應,這是在納米-亞納米尺度電子輸運的獨特效應。在分子結構相近的情況下,具有相消量子幹涉效應的分子和不具有相消量子幹涉效應的分子相比,其電子輸運能力可能有數量級的差異。
  • 單分子角度揭示纏結高分子流體的異質鬆弛動力學
    長鏈線性纏結高分子溶液因為它們結構上獨特的幾何拓撲限制,其物理學和動力學特徵長久以來被包括材料科學,凝聚態物理和流變學等眾多領域的科學家們所研究。科學家們在理論和實驗方面對於高分子溶液的平衡態動力學和穩態流變學特徵已經有不少成熟的見解,然而在非平衡以及非穩態動力學方面的認識卻依然很欠缺。因此在此項工作中,科學家們從分子層面出發,探求理解高分子流體的新思路。
  • 製備氘化生物分子,因為氫很輕,中子技術就非常適合!
    中子技術很適合研究像氫這樣的輕原子,對於含有大量氫的生物分子來說,就是是很好的例子。中子對氫(1H)與氘(2H)的同位素替換特別敏感,這使得對比技術可以用於詳細研究分子。為此,需要準備氘化版本的生物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