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臨到深處臨帖臨到恐怖,此人被皇帝賜為「字聖」
文│李東升
飄若遊浮雲,矯如驚龍。王羲之之所以成為書聖,是因為其靈動與神韻。講究的是意。如果有一個人,師古師經典,師到了家,一味臨帖,臨到深處,臨到你害怕,你會怎麼說?光緒皇帝大為嘆服,賜為「字聖」。
書家畫家是令人尊敬的。
不知何時,近代當代一些紅極一時的書畫大家,不再為當代人所認可了。
你的字,不好不壞,參展無數。
有當代名家評論,本來是榮耀的事,可是你不在意了,大眾也不太在意了。
書法好不好,寫寫楷書。
書法好不好,寫寫狂草。
誰誰誰說好不好,沒有用,有膽量網上曬曬。
你的書法,不再怕參展,也不再怕名家評論,怕得是網上曬字,公眾點論。
怕什麼呢?
怕網上的噴子,怕資深臨習帖者。
如果一個人,不講創新,不講意蘊,不管外界看法,自顧臨帖。
臨到深處,每一帖,每一字,深得其中奧妙。
你的字,放到他面前,一筆一畫,得與舍俱在其眼中,
你怕不怕。
是的,光緒皇帝就是被這麼一個人深深感動了。
賜他為「字聖」。這個人叫黃自元。
私以為,現如今太需要這樣用功的書畫家了。
魯迅先生有一句話。
當不成作家,當畫家。
當不成畫家,索性留長頭髮,打大領結了事。
功夫都用在外表與裝飾上了。
書畫本自塗抹,推銷廣告才是關鍵。
外面的世界很浮躁,迎合功利與操作,才能賣個好價錢。
躲起來苦練,沒有用。
臨帖你臨得再好,能超過古人嗎?
沒用。沒用。沒用!
比如,黃自元當時的字,因有光緒賞識,紅極一時,全社會效仿。
而後,世人皆指其俗。因為太規範了,太整肅了。
斥其匠氣太重,而少神韻,只適合初學書者。
太俗,漂亮到離大眾太近,沒有獨立的精神在內。
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
但我們走進他那個特定時代,也許能得到更多的理解。
那個時候,人們開始遠離經典,捨棄傳統,崇尚任性與自由。
這也不是不好,但容易把書法引向偏遠,走向極端。
其後果,與當代的一些「醜書」流行相類似。
規範尚法是當時的時代要求。
再說看雅與俗,應該有一種大美的視覺。
這個視覺就是超越雅俗,超越美醜。
時代需要才是最重要的。
黃自元,有一個《間架結構九十二法》,對後世影響深遠。
其價值,正是其貢獻所在。
當然,其藝術性不強也是硬傷所在,
書者之路,創新意義更大。
但創新急不得。
還得有一個傳統的支撐,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