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讀者互動
從轉發前十位的微博中可以大致看出網友們的關注興趣在哪裡。下面的三張表格分別為「@微天下」、「@參考消息」、「@中新網國際」三個帳號所有選取的樣本中轉發數位列前十的標題摘錄。
「@微天下」和「@參考消息」帳號的新聞內容風格上整體較為嚴肅,但是真正令網友們感到「激動」的卻是那些可以被調侃、比較,或者開玩笑、編段子的新聞。「@中新網國際」的粉絲數相對較少,網友評論、轉發的絕對數量與前兩個媒體帳號無法相提並論,甚至很多微博都是「零轉發、零評論、零點讚」。但是仍然有一些微博,網友互動數量明顯多於其他,這些國際新聞大多走「黃色新聞」風格,滿足了網友們的獵奇心理。
表5 「@微天下」帳號轉發數量最多的十條新聞
表6 「@參考消息」帳號轉發數量最多的十條新聞
表7 「@中新網國際」帳號轉發數量最多的十條新聞
四、 結論與反思
綜合來看,三家媒體的編譯風格、流程、方法以及反映出的問題都有所不同,值得對新聞編譯的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思考:
(一)媒體議程與受眾興趣
經典的傳播學議程設置理論認為,新聞媒體報導量越大的問題,越容易被公眾認為是當前最重要的問題。同時,使用與滿足理論站在受眾的角度,認為受眾的不同需求引起了不同類型的媒體接觸,結果導致需求的滿足和其他後果。這些理論在微博平臺上的國際新聞傳播中依然適用(劉海龍,2008)。
一方面,媒體通過對報導主題、內容的關注,顯示出各自不同的報導興趣。新浪網「@微天下」更關注歐美發達國家的新聞,「@參考消息」主要翻譯外媒關於中國的報導,而「@中新網國際」則是沒有地域上的偏好,哪裡有奇聞異事,哪裡就有中新網的身影。我們應該允許包括通訊社、報紙、電視臺、門戶網站甚至自媒體帳號在內的多元新聞編譯體系的存在,讓不同定位的媒體編譯不同領域、不同外媒的新聞,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傳播國際新聞的目的。
另一方面,針對社交媒體平臺的研究也可以大致看出受眾對於國際新聞的興趣所在。一般來說,網友的參與度越高,證明他們更加積極地思考或反饋,把媒體內容和自己的實際相聯繫,甚至與他人進行討論。這種需求也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在現實中同時存在割裂:一些人的確期待在微博上第一時間了解國際大事,也有一些人就是奔著奇聞異事而來。從三家媒體轉發量最高的三十條微博來看,微博用戶們在大多數時候並不就新聞事件本身進行轉發或評論,他們關注的是新聞背後與自己的聯繫,儘管這種聯繫有時顯得十分牽強,甚至刻薄。例如「@微天下」轉發量排名第二位的新聞《伊拉克媒體:IS販賣女奴「明碼標價」》,很多網友轉發時留下的評論卻是與「女僕」、「包郵」等相關的玩笑話,與新聞本身並無任何關係。另外有很多關於其他國家政治、社會、經濟等類別的新聞,網友們大都會聯想到中國自己的相關情況,從而展開關於資本主義好還是社會主義好的「民主辯論」,甚至升級成罵戰。
總之,媒體的議程是一回事,受眾是否接收和參與這些議程卻是另外一回事。中國傳媒大學有聲媒體預言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2014媒體關注度十大榜單」中顯示,烏克蘭、反腐、世界盃、馬航、伊波拉、全面深化改革、反恐、一帶一路、依法治國、伊斯蘭國成為了去年媒體關注的十大新聞熱點 。本文研究的三家媒體中,對於烏克蘭、伊波拉、伊斯蘭國等新聞不乏大量報導,可是網友的互動卻顯得很不積極。在進行國際新聞編譯的時候,到底是應該關注哪些國家、關注哪些領域、如何向中國讀者展示一個全面而立體的國際世界、如何在外媒的報導中梳理和呈現中國形象,這些問題和前面提到的編譯規範一樣,值得業界的一線工作者們深入思考和總結。
(二)專業主義與行為失範
隨著中國社會的整體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媒體的國際化戰略也早被提上日程。在人才儲備方面,許多媒體都遴選專門的外語專業畢業生或者接受過國外碩博教育的「海歸」進行英文新聞報導或者編譯工作。編譯工作隊伍整體的語言處理能力不斷提升,即使不藉助詞典和網絡也能有很好的翻譯水平,可是問題在於,新聞編譯這種突出時效性和新聞專業性的翻譯領域,光有很高的英語水平並不能滿足職業技能需求。外語能力是基礎,是必備條件,但是新聞專業主義的編輯能力也同樣重要。未來可為國際新聞的編譯製定一個行業標準與規範,明確提出在編譯工作中哪些原則必須去遵守,哪些方法可以去變通。操作層面上可以變通的選擇有很多,例如新浪網的「微天下」根據自身平臺特性,主打時效性,力求在第一時間將國際大事帶給中國讀者,而「@參考消息」則側重編譯深度的、分析性的外媒文章——這是不同媒體的多元定位所決定,不必強求一個統一的編輯規範。
但是在信源的使用上,標註清楚外媒來源卻是所有媒體的每一位譯者都應遵守的專業準則。劉其中在《英漢新聞編譯》中「新聞編譯原則」一節提到,編譯新聞應提供適當的新聞來源(劉其中,2009)。本文選取的三家媒體中,參考消息做得最好,新浪網有些「漏網之魚」,但是基本的意識還是有的,中新網的「據外媒報導」策略則不得不給出「差評」。標清來源一方面是對外國媒體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對讀者的尊重——如果不說明從何處而來,讀者就無法知曉消息來自哪個國家的哪個媒體、翻譯得是否準確,編譯者就可以信口開河。
關於應該從哪些外國媒體選取新聞進行編譯,背後有複雜的國際關係和意識形態因素在影響著。既要使新聞來源渠道更加多元,也要儘量選取專業、公正、權威的信源,對此不同的媒體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但是,新聞編譯也不應淪為「選擇的遊戲」,完全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意見一致的媒體甚至文章中的某一段落,「這種基於立場而罔顧專業性的選擇性編譯策略已經受到廣泛質疑」(常江、楊奇光,2015)。
(三)手段更新與策略選擇
我國對外媒的新聞進行翻譯,最開始是服務於權力階層的一小部分人,為他們提供參考資訊,後來才向大眾傳播轉變,向公眾提供獲取外部世界消息與觀點的渠道。新聞編譯之所以產生,一是由於讀者沒有接觸外國媒體的渠道,二是因為讀者不具備理解外語的能力。
在網際網路技術愈發普及和全民外語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外國媒體的報導已經不再是一種壟斷資源,而成為人人可得、人人可懂的「閱讀材料」。但也必須承認,並不是所有人都具有完整理解複雜國際新聞稿件的能力,因此依然需要媒體的專業新聞編譯。在這種環境下,傳統的新聞編譯也應該適當轉型,減少重複勞動,增強對新聞事實的宏觀把握能力和整體編輯能力,提供全景式的綜合編譯報導。
伴隨著中國媒體報導國際事務能力的不斷提升,有很多國際事件可以採用國內媒體的第一手消息,所以翻譯事實消息新聞稿件的比例和之前比有可能會有所下降。與此同時,人們也越來關注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報導和看法,如「@參考消息」主打的就是翻譯外媒的涉華報導。
本文選取的三家媒體,有一些經驗值得整個行業借鑑,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值得去警醒和規範。現階段,國內媒體從事國際新聞編譯,還直接面臨著外媒本土化的挑戰,包括路透社、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在內的很多外媒都直接在微博上開設中文新聞帳號。傳播技術上,傳統的單一文字形式的翻譯也在向信息圖表翻譯、視頻新聞編譯拓展,為全媒體時代的新聞編譯工作者們提出了新的課題。不管作為一個關心國際事務的普通讀者,還是專業從事新聞編譯工作的編輯,都應在面對外媒報導時保持一種開放而謹慎的心態——既要在儘量多元的視角下去了解和讀懂世界,也要在複雜多變的媒介世界中保持冷靜,篩選出客觀公正的報導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 常江,楊奇光. 「二傳手」之失:對我國新聞編譯失範現象的批判話語分析[J].新聞界,2015,(3):13-18.
[2] 戴玉霞,石春讓. 網絡編譯新聞的時效性與準確性——以屠呦呦獲諾獎的報導為例[J]. 新聞知識,2015,(11):66-67.
[3] 杜萍萍,王梁. 試論微博時代的國際突發事件報導[J].現代視聽,2012,(8):11-14.
[4] 劉海龍. 大眾傳播理論:範式與流派[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22-280.
[5] 劉其中. 英漢新聞編譯[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204-276
[6] 馬景秀. 協商與抵抗: 文化身份視角的新聞編譯策略[J]. 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47-49.
[7] 馬景秀. 新聞編譯:一個亟待澄清的領域[J].國際新聞界,2015,(4):71-82.
[8] 張雷. 我們的注意力流向地球的何方?——我國網絡國際新聞地域分布實證研究[J].新聞界,2005,(5):91-93.
[9] 張志成.新聞編譯特點研究——從新聞編譯的跨學科屬性討論[J].新聞知識,2013,(1):102-104.
(責編:溫靜、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