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菲(體育周報 武漢 430077)
一、體育新聞編譯產生的背景
隨著國際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網絡傳播已逐漸成為一種新的媒體傳播方式,深入到全球每一個角落,正在逐步成為各媒體最重要的信息來源之一,也為體育新聞翻譯的產生提供了便利條件。
歐洲足球聯賽和NBA籃球聯賽在我國的影響力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國內讀者已不再滿足於僅僅在電視上觀看比賽轉播,更希望在第一時間了解球星、球隊的趣聞逸事。然而,以目前國內專業體育媒體的採訪力量,要想通過記者直接在國外一線採訪供稿是不現實的。這種媒體採訪力量和國內讀者需求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決定了體育新聞翻譯產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體育新聞編譯的準備工作
著名翻譯家嚴復在《譯例言》中提出:「譯事三難:信、達、雅。」林語堂提出的「忠實、通順、美」的標準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如果說做好翻譯難,那麼做好新聞稿件的編譯則難上加難。一篇新聞譯稿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譯者在編譯稿件之前的準備工作。要使新聞譯稿寫得及時、準確、生動,必須做到以下三點:
1.掌握第一時間的網絡資訊。各地媒體網站是新聞稿的主要來源,對一名新聞編譯工作者來說,掌握了豐富的網站資源就等於擁有了成百上千的通訊員。只有通過仔細觀察各家媒體網站的更新時間,譯者才能在第一時間獲得第一手的新聞資訊,保證新聞譯稿的及時性。譬如,美國媒體網站對事件進行深度報導的稿件更新時間一般為北京時間15時左右。
2.反覆考證材料的真實性。由於國外各家媒體之間的競爭相當激烈,有的媒體為了搶在第一時間發表獨家報導,不惜以犧牲新聞的真實性為代價,在沒有進行深入調查求證的情況下而將消息發布到網站上,如此一來,傳播假新聞的情況便時常發生。因此,為了防止假新聞,譯者必須訪問多家網站,反覆求證新聞事件的真實性。
譬如,2004年夏天,NBA掀起一股轉會風暴,不少媒體爭相熱炒各隊大牌球星的轉會傳聞,其中有的傳聞確有其事,有的純屬捕風捉影。當洛杉磯湖人隊中鋒沙克·奧尼爾轉會邁阿密熱火隊的消息出現在某媒體網站上時,記者為了考證這條消息的真實性,先後訪問了洛杉磯當地媒體網站、邁阿密當地媒體網站、美國其他大型媒體的網站以及NBA官方網站,經過多方求證,才能完全確保自己翻譯的新聞稿件不是假新聞。
3.掌握豐富的資訊材料。曾經有人質疑:「原文不達不雅,譯文如何做到達雅?」要解決這個問題,譯者必須掌握豐富的資訊材料,使稿件更加豐滿、生動、更具現場感和可讀性。譯者必須對事件發生的前前後後,以及多方面的不同反映有一個全面了解,才能將資訊很自然地融入到翻譯稿件之中,使稿件更加豐滿。
三、體育新聞翻譯的技巧
編譯稿件實際上是一種再加工和創作過程,涉及到兩種文化、兩種思維的碰撞,在掌握兩國語言的同時,了解一定的翻譯技巧很有必要。
1.留心「詞彙陷阱」
英語單詞是組成英文句子的基本元素,正確理解關鍵詞的確切含義對英文整句的翻譯至關重要。在稿件編譯過程中,以下三種「詞彙陷阱」值得編輯們格外小心:
陷阱一:「灰色詞彙」
在稿件編譯過程中,譯者往往會遇到這種情況——所有的單詞都認識,但就是無法理解整句話的意思。這就是因為某些「灰色詞彙」在作怪,而這些詞彙才是編譯稿件過程中令譯者防不勝防的陷阱。譬如,egg,名詞,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它意思是雞蛋,但如果把「He's a good egg.」翻譯成「他是一個好蛋。」就說不通了。這裡「egg」的意思是「傢伙;人」。同理,「a bad egg」的意思就是「壞人;壞蛋」。再來看看這句話「Jordan egged Rodman on to have a fight with Malone.」這裡的egg又變成了動詞,意為「慫恿」,整句話的意思是「喬丹慫恿羅德曼去和馬龍打一場。」
陷阱二:表顏色的詞彙
英語中,表示顏色的詞彙往往具有特殊的含義,有時不能按字面去理解,因而譯者在編譯過程中,稍不留心就有可能鬧笑話。舉一個在實際工作中發生過的例子,英語原文是「After the game,S.Williams looks a little blue.」結果由於編輯的疏漏,這句話被翻譯成了「比賽後,小威廉士看起來有點藍。」事實上,這裡「blue」的意思是「憂鬱」,整句話的意思應為「比賽後,小威廉士看起來有點失落。」
陷阱三:含義可褒可貶的詞彙
和漢語一樣,英語中也有褒義詞和貶義詞,但不同的是,英語中有些詞的含義可褒可貶,具體如何翻譯要視具體情況而定。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deserve,You deserve it!這句話,在不同場合,其意思也許會截然相反。嘉賓為獲勝者頒獎時說:「You deserve it!」這句話的意思是「你理應獲得這項殊榮!」但如果這句話是對繩之以法的犯罪分子說的,那麼譯者就應該把它翻譯成「你活該!」ambition,這個名詞用在偉人身上,譯為「抱負;理想」,譬如,When Jordan was a little boy, his ambition was to be a great baseball player.(喬丹小時候的理想是成為一名棒球運動員)但如果是用於描述某個陰謀家,則應該譯為「野心」。
2.避免「英化語言」
「英化語言」是編譯稿件常見的問題,它主要是譯者翻譯時生搬硬套造成的。
錯誤一:漢語否定前置
西方文化中,直接否定他人觀點或者對他人發表負面的評論通常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於是,人們往往將否定詞提前,以顯得更加委婉。譬如,NBA的國王隊主教練說:「I don't think Liu Wei's performance is good enough.」這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但直譯成漢語「我不認為劉煒的表現足夠好。」,就成了「英化語言」。因此,譯者必須將原句翻譯得符合中文的語言習慣,即「我認為,劉煒表現得不夠好。」
錯誤二:完全直譯
如,「Jordan is a horrible golf player.」如果將這句話生搬硬套地直譯為「喬丹是一名可怕的高爾夫球運動員。」就鬧笑話了。因為誰都知道,喬丹不是高爾夫球運動員,而且他並不可怕。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喬丹的高爾夫球打得很糟糕。」
客觀地說,新聞工作者在編譯過程中出現疏漏也是難以避免的,但只要善於從細節入手,日積月累,編譯水平就能不斷提高。(編輯:吳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