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一個光影世家的百年變遷

2020-12-20 綠楊夜話

■王資鑫三代或三代以上傳承並從事同一職業(或事業)的人家,才有資格被稱作「世家」。古城揚州,就有這麼一個張姓光影世家:百年以來,三代相遞,以照相為業,以光影傳家。 張姓三代攝影師給我們照相,這一照,就是百年。今天,當我將鏡頭瞄準這戶揚州人家,解剖式地攝錄張氏三代人投身照相,從創業到傳承、再到求新的經營步伐時,我突然發現,其認知價值似乎已經超出了對一個經商家庭的流年記錄:因為我們從中似可清晰地梳理出揚州城市照相業發展歷史的軌跡,甚至不啻是對整個中國照相業從近現代走向當代的脈絡回溯。

張氏光影世家的開創者 張氏第一代照相人叫張學忠,1918年生人。原籍揚州南郊的邗江縣沙頭鎮三圩村。數百年的江沙衝擊,江道南移,致使這裡成了夾江地區,水網縱橫,宛如鑲嵌在長江北岸、夾江以南的一顆綠寶石,有兩句詩讚道:江岸蘆洲不知裡,積浪吹沙長灘起。在水吃水,由是,張氏歷祖自然向打魚討生活了。學忠的父親叫張正章,是那種伏得水、駕得船的浪裏白條,但凡撐舟搖櫓、串港撒網之際,只要撣一眼江水,便可知曉有魚無魚,有多少魚,有什麼魚。按常理,子承父業,從小便生在碧波深處,長於雪浪堆中的張學忠,自然一出生就註定了未來的漁民職業生涯。 孰料1931年那場長江大洪澇,徹底改變了小學忠的人生命運。原本的魚米之鄉,綠色沙洲一夜間成了一片汪洋澤國!堤壩潰倒,江水恣肆,政府無能,甚至有人愚昧地主張要沉童男童女以封缺口,以蘇民困。無奈之下,張正章只好悄悄將兩個兒子送出沙頭逃生。學忠被送往南京開牙醫診所的叔叔家避難。張氏規劃是,大兒子學忠學牙醫,二兒子學朱學篾匠,這個藍圖最後完成了一半:學朱真的成了頗有藝術美感的竹篾工匠,而學忠卻背叛了父親的生存設計,對鑲牙毫無興趣,他心有旁騖地仰視了另一家營生——他叔叔牙醫店的樓上,有家照相館,名叫「麗都」。

只要一有空,學忠便串上樓,貓在攝影棚裡探尋「顯微攝影喚真真,較勝丹青妙入神」的奧妙。最終,叔叔理解了小學忠的就業興趣,小學忠正式投「麗都」,拜師傅,學照相。學忠專心研磨三年,滿師不久,才弱冠年紀的學忠就成了頂梁柱,主理攝影;其後又經多年打拼,他在金陵攝影界已經小有名氣了。 這期間,他拍過無數轟動性照片。比如1935年的一天,30多個彪形大漢身著中山裝,踩著整齊步伐前來拍集體照,在學忠調度下,個個身板挺直,配合默契。最後,居中一位50多歲的「中山裝」單獨拍了半身標準照,身材魁偉,神情莊重。拍照人離店後,有店員告訴他,此人是愛國將領、一級上將馮玉祥!張學忠吃了一驚。當然學忠除了拍軍人,還拍美人,有演藝名媛,也有秦淮佳麗,那些個旗袍媚態照片還上過月份牌。可見其時學忠的拍攝技術已見相當功力,若以黃遵憲《鏡寫真》「鏡影婷婷玉有痕,竟將靈藥攝離魂。真真喚遍何曾應,翻怪桃花笑不言」點讚,毫不過分。 「金山照相館」成同業翹楚 抗戰勝利後一年,28歲的學忠回到揚州。因為父親抽大煙,家中一貧如洗,學忠無本開店,只能先投一家照相館。投哪家呢?揚州照相起源於民國初年,第一家照相館是梁墨生在雙桂巷內開的映月軒,待學忠回鄉時,全市照相網店十多家,分布於教場、埂子街、參府街、小東門、多子街、天寧門街一帶,大多只能洗印,真正能照相者寥寥無幾,「鏡中天攝社」是實力較強的一家,所以學忠選擇了位於教場南首的鏡中天幫工。憑藉技術掙錢,原始積累初具之後,學忠單飛了,他以月租金4鬥米租了新勝街一個100多平米門面,又購了座箱相機,燈光設備,在與照相打了16年交道後,終於開了自己的「金山照相館」,店雖不大,卻是樓上樓下。這一年,是1947年。

1949年春節前4天,1月25日,15萬古城人喜迎揚州解放。「金山」店址因被東海菸草公司徵用,學忠遂將照相館移至左衛街西、打銅巷口(今廣陵路),店面更為氣派,風水好市口好,上下兩層,坐北朝南,前店後作,三開間鋪塌門面,南臨大街,北通小巷,拐彎處滾龍井為他用澡盆盛藥水衝底片提供了清冽水源。裝修的油漆味還瀰漫在空氣中,水泥粉書寫的「金山照相館」招牌已經豎懸出來;這還不夠,他還在自南向北的兩個電線柱間凌空橫掛「金山攝影社」招牌,五個大字,字字如鬥,立於市中心轅門橋口,觸目可見。 其時,揚州照相館業計有15家,為金山照相館、勝利、驊氏開雲、中國照相、金都照相館、亞記戴氏、真吾、大眾、真善美照相館、大同照相、紅風、國華、梁園、鏡中天、國際照相,皆為私營。學忠與同行一樣,身為店主直接操作,經營單純,主要是一寸、二寸黑白照片和三寸、四寸照片放大著色照片。據1951年統計,金山固定資產63.8萬元,流動資金8.8萬元,皆排在10名之後,但其技術卻為同業翹楚,因而在古城聲譽日隆。 解放不久,一位女同志兩次來「金山」拍照。拍完之後,她對學忠的誠懇服務和精湛技術大為讚賞,原來她是駐揚某部隊速成中學的秘書,是打前站「偵察」金山拍攝實力的。隨後,好幾屆幾百名解放軍的畢業照就鎖定「金山」了。這是學忠光影人生濃墨重彩的一章,令他自豪了一輩子。 可貴的是,只讀過4年私塾的張學忠從不墨守成規,他不僅守好店面,還常常扛著寶塔箱外拍機走向社會,用鏡頭拍攝過解放時家家掛著紅旗;拍攝過穿藍布長衫的男市民;拍攝過穿著灰色小襖的女農民;拍攝過穿列寧裝的女幹部;拍攝過護廠有功的振揚電廠工人;拍攝過志願軍新兵;拍攝過農業合作化掛牌現場;拍攝過公私合營的報喜遊行隊伍……當然他還增加了旅遊拍攝,曾偕蘇北火柴廠董事長劉振青夫婦弄舟瘦西湖,休閒遊玩,拍下倩影……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大潮席捲私營照相業,「金山」自在撤銷之列。年近不惑的張學忠走進上海照相館,並以修洗照曬衝全能而成為技術臺柱,從而被評為全市首批一級技師,每月工資60元,這在上世紀60年前,算鳳毛麟角式的高工資了。儘管當時拍照價格低廉,咪咪照每張0.08元,半寸照每份0.13元,1.2寸照每份0.22元,新快鏡照略高,但生意倒是火爆。學忠將智慧貢獻於社會主義照相業,採用膠片底片,又擴大了3寸黑白照片,3寸、4寸、6寸、8寸放大彩色照片,拓展了古裝戲劇照、禮服結婚照、時裝照,一時間,「上海」風生水起!期間,揚州人但凡重量級照片,諸如結婚照、模範照、標準照、全家福,衝著張學忠的資歷、名氣、技術,都點著名兒等張大師親上照臺。正因如此,在計劃經濟時代照相業務供不應求的大環境下,每逢節慶,到「上海」能請到張大師拍照,絕對是一件牛事,事先預約不說,抵店還得排隊。1959年國慶十周年,照相的人從櫃檯排到店外人行道,幾小時等待才能輪上。政府的尊重,顧客的信任,粉絲的追捧,張學忠登上了事業巔峰! 1978年,張學忠退休了,花甲之年的他欣慰的是,他的相機中,改革開放的曙光已經初現,他,將和兒孫一起,可以用鏡頭講述春天的故事了。 第二代第三代:光影世家有傳承 張學忠有六個孩子,大兒子因病亡故,他對其餘5個子女說,我給揚州人照了一輩子相。我退休了,難道我老張家就不再給揚州人照相了?5個子女一起表示:爸,您的相機,我們接!自此,張學忠的角色變了,從退休到93歲謝世,33年間他從自己背相機轉為傳幫帶子女幹照相,扶上馬再送一程,他完成了對家族職業的整體布局:大女兒張玲在文峰路開了速藝照相館,二兒子張慶昌在寶帶小區開了速發照相館,三兒子張懷昌在史可法路開了速成照相館,二女兒張俊在南通路開了速取照相館,小女兒張萍在揚州大橋口開了速像照相館,主要承接證件照、會議、婚宴、壽宴、店慶、畢業外照、攝像和彩擴業務。在當時國營照相館只有「中國」「上海」「英姿」「友誼」四家並日漸衰退的清冷狀況下,「速」字系列照相館牽手天藝數碼、天源彩擴等私營企業,攜手改制後的「中國」「上海」,如山花爛漫開遍全城,從初始十幾家發展為目下百多家! 也許是張氏遺傳基因的作用,張氏第三代也被照相業「俘虜」了,張玲之子朱羽、張慶昌之子張軍、張淮昌之子張巍都以照相立足社會了。 張氏百年,不知道用了多少代相機:從原始的三腳架木製相機,逐步更換成135旁軸相機,120雙鏡頭反光照相機,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20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以及各種仿日、德照相機,直到進口的美人達135照相機,日本佳能數位相機……三代人手中相機的更新換代,演繹的是中國照相艱辛的前行意象。時間在流逝,過程成以往,今天我們面對一張張棕黃色老照片時,我們不能不感謝這個照相世家,因為,一代照,尋常;三代連著照,不尋常;照個相,尋常;但百年照下來,引發我們對生活百感交集的記憶,就不尋常。這記憶,不僅是個人記憶,也是國家記憶;不僅存在照相簿,更藏在心中,從而化為歷史永恆。 一個世家,給一座城池、一個國家留下了一個行業薪火相傳、時代變遷的縮影,折射出改革開放的巨變。這,大概就是我給張氏光影世家「照相」的緣由。

相關焦點

  • 走進「光影臺東」,從老影院變遷品味臺東百年商貿變化
    臺東電影院(資料圖)從曾經的中國近代商業街區樣板間——臺東鎮,到如今的城市符號——臺東商業步行街,臺東作為青島唯一一個120年從未間斷的商業街區,人氣愈發興盛,商貿愈發振興。你買票我請客,「光影臺東」承載了一代人的情誼關於社會職業分類,老一輩人有「四大褂子」的說法,即用「白黑紅藍」四種顏色指代不同的職業,「紅大褂子」代表的便是文藝從業者,影院的工作人員也劃歸其中。「和『紅大褂子』關係好的人,更容易買到電影票。」
  • 一個教師世家的百年傳承:一家三代人14名老師,累計教齡超過300年
    這是教育世家的力量。在重慶市璧山區,就有這樣一個教育世家,一家三代人14名老師,累計教齡超過300年。於學生們而言,在那些尚未長大、仍然懵懂的年紀裡,他們就像人生的燈塔,散發著溫暖的光芒。新華網 彭博 攝 陳雨 文「我們這個教師世家,到現在,加起來教了上萬名學生。如果母親沒有去世,我們一家人可以從幼兒園一直教到高中畢業。」說起自己的教師世家,謝康婭臉上是滿滿的自豪。
  • 多彩臺東丨從老影院變遷品味百年商貿變化
    △臺東電影院(資料圖) 從曾經的中國近代商業街區樣板間——臺東鎮,到如今的城市符號——臺東商業步行街,臺東作為青島唯一一個120年從未間斷的商業街區,人氣愈發興盛,商貿愈發振興。你買票我請客「光影臺東」承載了一代人的情誼關於社會職業分類,老一輩人有「四大褂子」的說法,即用「白黑紅藍」四種顏色指代不同的職業,「紅大褂子」代表的便是文藝從業者,影院的工作人員也劃歸其中。「和『紅大褂子』關係好的人,更容易買到電影票。」
  • 十六期百年鄂商世家 見證武漢百年商業史
    長江商報消息 【編者按】歷時半年,經多地探訪尋找,本報自6月27日推出的大型商業報導——「百年鄂商世家」,至10月17日,已推出16期,圓滿收官。那些曾經在武漢商業史上留下名字的百年望族,如今發展怎樣?自6月底,本報推出大型商業系列報導《百年鄂商世家》,持續四個月時間,陸續推出16期報導,包括機器廠周恆順,藥店葉開泰,糕點曹祥泰,理髮店長生堂,雪花膏老馬人和、洗滌廠寶華,刀具曹正興等如雷貫耳的老字號。
  • 上海自來水百年歷史變遷:百年水廠五換水源地
    百年原水水源地變遷:從蘇州河到青草沙    不少其他省市遊客來到上海,都表示上海自來水的口感不好。即便是一些上海市民,他們也早已習慣喝桶裝的純淨水,自來水僅僅用來洗菜、洗漱。用壺燒自來水喝的方式,對這些居民來說已經是非常遙遠的事情了。但上海的水質,並不是一向如此。
  • 中國校服百年變遷,總嫌棄咱們的校服醜?看完後我錯了!
    中國校服百年變遷,總嫌棄咱們的校服醜?看完後我錯了!在我們的印象裡,我們的校服都是松松垮垮,寬寬大大的,一度認為我們的校服一直以來都是這麼醜。其實縱觀中國校服的百年變遷,咱們的校服並不醜。那時候的校服已經算是很漂亮的,《金粉世家》中冷清秋的學生裝,乾淨利落,帶有中式的服裝美感,到了現在,這種民國風也是備受追捧呢。
  • 影像記錄新時代 光影書寫新變遷 ——甘肅省攝協「決勝全面小康...
    原標題:影像記錄新時代 光影書寫新變遷  ——省攝協「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攝影採風活動作品展
  • 百年老字號漸衰 揚州「謝馥春」鴨蛋粉退隱
    中新網揚州7月24日電(揚宣王學峰)日前,揚州百年老店「謝馥春」純手工製作的鴨蛋粉因生產條件不達標等原因,失去國家有關部門的生產許可資格。與此同時「謝馥春」門市部的鴨蛋粉也全部售完。這意味著有著百年歷史招牌的鴨蛋粉將首次退隱「江湖」。
  • 丸莊黑豆醬油世家邂逅時光,沉澱百年終得鮮香好味
    歷經百年的醬油品牌是怎樣的?臺灣地區傳承最久,銷量最大的黑豆醬油品牌——丸莊,給出了答案!對古法缸釀工藝日復一日的堅守,丸莊黑豆醬油世家沉澱百年時光,終釀得鮮香好味,在獲得食客喜愛的同時,更是漂洋過海徵服著名食品權威,拿下了屬於自己的「榮光」。
  • 百年變遷:日本電視臺NHK的發展史
    百年變遷:日本電視臺NHK的發展史
  • 丸莊黑豆醬油世家傳四代經百年,書寫難以超越的前浪故事
    就像丸莊黑豆醬油世家,四代傳承百年時光醞釀出的好味道,就是"前浪"立足的堅實根基。丸莊醬油的好味道最初來於創辦人莊清臨的母親,莊母掌握了傳統的黑豆醬油釀造手藝,而從小便頗具商業天賦的莊清臨會將家裡自製的黑豆醬油,賣給附近的人家。為了便於識別,那時已初具品牌意識的莊清臨,寫下一個"莊"字圈起來,這便是"丸莊"品牌最初的由來。
  • 「百年南開歷史變遷,校園文化日新月異」 主題黨日活動舉行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朱晚晴 魏茜 王嬡)為紀念南開大學建校100周年,感受校園歷史變遷,弘揚南開愛國報國精神,傳承南開文化記憶,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黨支部與南開大學檔案館黨支部於近日聯合舉辦「百年南開歷史變遷,校園文化日新月異」主題黨日活動。
  • 百年光影·清末民初老照片(四)——國民教育與女性地位的百年變遷
    ——民國垂髫髮型大集錦福州的兩位幼兒園老師正在給郊遊的小朋友們講故事對比今天,一樣的故事,不一樣的衣著,不一樣的髮型九江的幼兒園裡孩子們正圍著圈圈做遊戲只是遊戲顯然沒有相機有趣新式學堂(興化)從牆上的掛圖上看,應該有教授自然等新式課程年齡跨度頗大的新式學堂畢業合照(興化)一百年來國人畢業合照的套路就沒有變過
  • 蘇州光影墅民宿預訂-步入千年甪直古鎮,感受百年老宅的江南庭院!
    蘇州光影墅民宿蘇州附近有很多有名的古鎮,像甪[ lù ]直古鎮、周莊等,今天我們要了解的便是一家位於甪直古鎮,名為光影墅的民宿。住宿在蘇州·光影墅感受光影於這甪直千年古鎮的生息流轉!光影墅=百年老宅光影墅是一座藏於幽深的百年老宅,由粉牆黛瓦築成,裝修古典而雅致,與甪直古鎮古色古香的風格不謀而合,踏入這裡,毫無違和感。
  • 漳州「牙醫世家」歷百年:三代人中出了7名牙醫
    原標題:漳州「牙醫世家」歷百年:三代人中出了7名牙醫   原標題:漳州有個牙醫世家一家三代7名牙醫牙醫世家第三代劉偉吉,在衛生服務中心當牙醫至今30多年。  早報訊 (記者蘇凱芳 通訊員鄭德鴻 文/圖)去年本報曾報導漳州有個家族出了23名眼科醫生,無獨有偶,在漳州還有另一個類似的醫生世家,出的都是牙科大夫。這就是有著近百年牙醫歷史的洪氏家族,一家三代出了7名牙醫。
  • 南昌影院百年變遷
    原標題:南昌影院百年變遷   1914年,美國傳教士在南昌洗馬池地段建造了一棟名為「美以美會」建築,市民俗稱「福音堂」。雖然僅是周末偶爾放映大自然風光和衛生知識之類的外國無聲短片,但卻由此拉開了南昌影院的百年變遷之路。  近幾年,全國影院建設進入爆發期,南昌也不甘人後,影院數量呈現出增長趨勢,其中不少是星級影院。
  • 梵克雅寶,一個因愛而生的世家
    百年前,一闕動人的愛情頌歌揭開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與愛的詩篇...... 艾斯特爾·雅寶(Estelle Arpels)與阿爾弗萊德·梵克(Alfred Van Cleef)締結美好姻緣。1906年,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落戶芳登廣場,掀開了世家百年傳奇的第一篇章。
  • 1915揚州製造香飄舊金山 百年傳承獲獎老字號走進新時代
    那是鵝蛋粉的天然美妝,那是冰麝油的天生麗質;尤其被譽為「東方固體香水」的香件大觀園:那些個馥鬱而文雅的香囊、香珠、香袋、香牌、香佩……與其說亮「香」,不如說是亮「牌」——一個國際化妝品品牌,就這樣香名遠播了。
  • 380餘幅攝影作品記錄古都太原近百年發展變遷
    中新網太原12月31日電 (高雨晴)百年易逝,影像長存。31日,由老、中、青三代攝影人拍攝的380餘幅作品在山西太原美術館展出,以民眾視角觀察社會,展現古都太原近百年發展變遷,反映社會民生百態。12月31日,太原百年影像展在山西太原美術館開幕。 高雨晴 攝   太原美術館館長、策展人王鼎介紹,展覽以時間為主線,由古城滄桑、激情歲月、春天故事、追夢時代4個部分構成,展現了攝影術誕生以來至今反映太原民眾衣食住行、生產勞動等方面的社會民生照片和記錄城市變遷的紀實照片。攝影愛好者白躍新正在觀看自己的攝影作品。
  • 天下香粉,莫如揚州 PP視頻《尋味中國》探訪百年香粉謝馥春
    百年國妝謝馥春天下香粉,莫如揚州,千百年來,制香、用香的傳承,使得揚州這座「香」城孕育出了一種獨特的香道文化,即便穿越了千年也依然煥發出氤氳的芬芳。在10月2日即將上線PP視頻的第27期《尋味中國》節目中,尋味人南下揚州,帶你揭開中國第一家化妝品企業、中華老字號「謝馥春」的面紗,探尋這傳承百年最適合國人使用的香粉謝馥春。憑藉一句「煙花三月下揚州」,使得揚州這個城市帶給了人們無限美的想像。本期尋味人就要來到揚州,帶你解開揚州美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