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期百年鄂商世家 見證武漢百年商業史

2020-12-12 長江商報

江南沈氏中醫世家第十二代嫡系傳人沈在中。本報記者 宋榮成 攝

長江商報消息 【編者按】

歷時半年,經多地探訪尋找,本報自6月27日推出的大型商業報導——「百年鄂商世家」,至10月17日,已推出16期,圓滿收官。這組報導從商脈、商道和商業角度,還原了那段輝煌歷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今日本報回訪多位當事人,期望這組報導能啟迪當今商業商道:誠信經營,營銷有道,惜人用人。

 

本報訊(記者 萬方)武漢是個大碼頭,聚集了來來往往的大商人,在歷史上創造了輝煌的業績,是這個城市發展最重要的活力來源和主體之一。在江漢競流、帆檣逐浪之間,他們留下了機敏睿智的商業謀略,令人感佩的創業故事。

那些曾經在武漢商業史上留下名字的百年望族,如今發展怎樣?自6月底,本報推出大型商業系列報導《百年鄂商世家》,持續四個月時間,陸續推出16期報導,包括機器廠周恆順,藥店葉開泰,糕點曹祥泰,理髮店長生堂,雪花膏老馬人和、洗滌廠寶華,刀具曹正興等如雷貫耳的老字號。

老字號都有兩把刷子

6月27日,本報推出第一篇《周恆順家族開啟湖北機器大時代》,通過各種途徑,記者聯繫上在北京定居的周恆順後人,在第一時間趕到北京採訪,洋洋灑灑幾萬字稿件,記者與周家後人郵箱聯繫反覆修改,終得以出爐。

因年代久遠,很多文史資料的缺失,找尋老字號的後人確實很難,尤其是已未經營的老字號,全無蹤跡可尋。但本報記者歷經數月,多地探訪尋找這些商業家族的商脈、商道和商業後人,還原那段輝煌歷史。

縱觀老字號發展軌跡,我們不難看出,任何一家老字號的繁榮昌盛都有「兩把刷子」:誠信經營,營銷有道,惜人用人,都能啟迪當今商業商道。

比如說,曹祥泰產品的原料,要進地道上等貨。生產程序也必須嚴格按操作規程,做糕餅的京果,一定買最好的糯米,三月份以前就泡起,經過發酵,直到臘月才用來生產。用人上最早給出職工股份分紅。

車益記茶莊與各名茶產地的茶農、茶商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協同北京的「吳裕泰」,江西的「協和昌」,安徽的「謝裕泰」等全國名店,共同與茶廠籤訂採購協議,如果任何一家茶莊覺得廠家提供的茶葉質量不好,所有的茶莊都不再進貨。

老字號消亡很普遍

在本報推出鄂商世家報導後,新浪搜狐等多家網站轉載,很多讀者說,「看得津津有味,每期都保存下來,還有讀者建議出書留念。」

老馬人和後人馬肇剛先生接受採訪後,主動介紹他曾參加過的老字號聯誼組織,以幫助找尋更多的老字號後人。

儘管曾經傳承百年,但在歲月洗滌中,很多老字號鋒芒不再。曾讓人耳熟能詳的響亮名字,已被時間慢慢抹去。

在採訪中,曹正興後人曹文顯無奈地說,「眼下老字號消亡成普遍問題,我們無能為力。我不是悲觀,做刀具其實是很普通的手工勞動,並沒有特別高的技術含量,簡單所以容易被取代。」

眾多老字號消亡,有的與產品本身的特性有關,有的與市場衝擊,企業經營有關。武漢現有108家老字號,六成沒經營,僅二成在苦撐。

現在,老字號要想成功活下來,還是離不開兩個字:創新。打破定勢與固有模式,不斷求變。從產品質量、營銷模式、文化內涵到增加產品附加值,老字號必須與眾多新產品一道,從零開始。

【多虧本報報導】

「車益記」

找到老友「汪玉霞」

「我想打聽汪玉霞後人的電話,我們兩家是老街坊,我家也是老字號。」

7月25日,本報刊登百年鄂商世家第五期《變味的絕酥,百年汪玉霞顛沛流離》後,記者當天接到一位車敏麗太婆打來的電話。

車敏麗告訴記者,她們家祖上世世代代經營茶業,鼎盛時期在武漢、廣州、重慶等地都有茶莊車益記,漢正街總店有幾千平米,「汪玉霞還是租的我們家的店面。」

車敏麗年過七旬,算車益記第三代傳人。她說,她與汪玉霞後人汪宜之是老街坊,兩家小孩都是一起玩大,喝車和順茶,吃汪玉霞糕點,兩家關係融洽。解放後,她家搬離老漢正街,兩家聯繫越來越少,後來各自搬幾次家,兩家人斷了往來。

「我看了你們報導,上面有張老照片,馬上認出汪宜之。」車敏麗興奮地說,她們家訂了《長江商報》,早上打開報紙就看到汪家這組照片。

記者把汪玉霞後人汪宇電話號碼告訴車敏麗,並懇請車敏麗老人也能接受本報採訪,推出一期車益記專題。

車敏麗說,自從鄂商世家推出後,他們每期都仔細閱讀,好好保存。她還有兩個弟弟,採訪事宜要跟他們商量。

時隔兩天,車敏麗給記者打來電話,她高興地說,「當天晚上與汪宇通了電話,與汪家每個人都講話,聊了半個多小時。」

車敏麗告訴記者,車益記曾與謙祥益、葉開泰、汪玉霞共譽為「武漢漢正街四大名店」。

而失散多年後,車益記後人與汪玉霞後人重新取得聯繫,兩家老人相約重聚。

本報記者萬方

【報導後每天接到多位讀者電話】

廣東讀者找尋達春堂老中醫

對年輕的後輩來說,起初對達春堂這個名號並不熟悉。在媒體同行老前輩的介紹下,記者才得知,這是家有36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藥房,難得可貴的是後人仍堅持在此行醫,記者興奮不已。

在老前輩的穿針引線下,達春堂第十二代傳人沈在中先生很爽快地接受了採訪。因身體不好,沈老先生很少來藥房,但記者有幸,在百年藥房內見到沈家嫡傳人。

沒有鎏金大氣的招牌,但全店都是純中藥飲片,完全不見西藥櫃檯,這在武漢中藥房中確實少見。

通過與沈老交談,達春堂沒有赴多數老字號消亡的後塵,主要是達春堂在解放後把所有門店都關掉,躲過不少劫數,而沈家後人很有眼光,很早把達春堂相關商標註冊在手,當然這與後人的執著重振老字號的決心分不開。

沈老在採訪中也提過,改革開放後,他們兄弟重開達春堂曾遇到很多阻力,還碰上官司纏身,但他都只說,過去的就過去了,也別寫了,讓人感動。

令人意外的是,報導推出後反響很熱烈,報社每天都接到十幾通讀者打來的電話,都詢問老藥房地址,還有廣東讀者看到此報導,多次電話聯繫記者希望跟老中醫見上一面。

本報記者 萬方

百年品芳報導

一篇稿子圓了一個心願

事實上,關於品芳照相館發展史的採訪從頭到尾都有些不平凡,在組合出這個百年照相館背後的流光歲月時,接觸到的所有的人和事,似乎都和回憶有關。特別是,稿件見報的第二天,一位讀者也打來電話,說起了他與品芳的故事。

採訪變成老員工的敘舊會

計劃中,採訪的對象應該是一個曾經在品芳工作過的人。於是,我們經過幾番周折找到了中國攝影大師、武漢攝影協會主席葉祥鼎老師,他是第一批在品芳學習的科班學生,在品芳工作到上個世紀末。

讓我們驚喜的是,葉祥鼎並不是只身前來,他還邀來了過去的同事們。談話地點就在一家小照相館裡,面前擺著水果和茶點,並沒有刻意採訪的提問和回答,只有隨意的聊天敘舊,這場採訪變成了老同事們難得的聚會。

也不是第一次做鄂商世家的採訪,和其他記者也時常交流,一個老品牌的歷程多半都是由家屬後人獨自講述,這樣熱鬧的敘舊聚會倒真的是第一次。

「我們也很久沒有這樣坐著喝茶聊天、敘舊了,有一些關於品芳的回憶故事,我們也都沒有聽說過。」葉祥鼎老師年過六旬,對於品芳發展最早的部分並不清楚,好在更早進入品芳的前輩當天也在現場,講述了許多創業和經營的故事。

「葉老師還記得嗎,當時我們可真是忙,一天要拍一百張婚紗照。」「可不是,那個時候頂樓就是婚紗照的攝影棚,等著照相的人隊伍都站到大街上了。」「那時我們攝影師也要學著化妝,大男人也要幫顧客塗脂抹粉。」大約3個小時的採訪,這樣的說笑聲一直沒停,每當有一個人說出一個話題,其他人就會立刻興奮地回應,那些過往的故事就在這些片斷拼湊中鮮活起來。

報導圓了一段兒時回憶

原本以為,報導見報後,一切關於品芳的回憶也該告一段落。不料,一位讀者的來電再次將回憶延續下來。

來電的讀者姓單,年過半百。和其他鄂商世家的稿子一樣,品芳的稿件見報時刊登了許多關於這個品牌的老照片。只是,由於品芳是照相館的緣故,刊登的照片中有一些是品芳攝影師當年的優秀作品。單先生在電話裡說,我們刊登的照片,其中一張主角正是他。

「那一群光頭的小孩,就是我跟夥伴們。」單先生的語氣中有些興奮,這張黑白照片的歲月已經離他很遙遠,但回憶依然在。當時,他和小夥伴們一起到品芳照相館拍下這張照片,之後,這張照片不慎遺失。「照片中的夥伴們有一些已經很少聯繫,這張照片非常珍貴。」

單先生回憶,當時的小夥伴們感情很好,如今卻都找不著這張照片的存根。當他在無意之間看到報紙上出現這張照片時,簡直驚訝不已。「再次看到這張照片實在讓人驚喜,我想重新將照片洗出來一些,送給當年的夥伴們。」在單先生的要求下,我們找葉祥鼎老師要到了這張照片的電子版,並發送到單先生的郵箱中。「太感謝了,總算圓了我們的一個心願。」單先生說,找回這張照片,他們的兒時回憶也變得完整許多。

本報記者

王晴

記者手記

和平年代,

需傳統誠信文化回歸

2011年的夏季漸行漸遠,這幾個月來,我參與了「鄂商世家」的三組報導,靠賣蠶豆起家的曹祥泰、老武漢人人皆知的老萬成以及四百年固守傳統藥方的馬應龍。每每落筆,或多或少,總有些話想說。

記得第一次去司門口曹祥泰門店,接待我的是現任的總經理盧耀武,儘管他不是曹家後人,但談起老店,語氣中充滿敬意。

他說,過去人們的誠信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商人對顧客、對店員、對家國也有很強的責任感。「現在生意人只要能賺錢,不讓人短期內出問題,什麼東西都敢往商品裡添加,為什麼膽子這麼大?因為責任感弄丟了。」

盧耀武的辦公室書櫃裡,收藏有曹祥泰最後一代傳人曹美成留存下來的管理日誌。閒暇時,他很喜歡翻看,裡面詳細記錄著店內每天進出的貨物以及店鋪的銷售情況,在他看來,最早期的傳統商人十分善於自治,且執行力很強,加上彼時民風淳樸,商業倫理存於商人之心,因此才會誕生出曹祥泰這樣的老店。

不過,傳統商人的最大不幸在於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國近代戰爭頻發,社會缺乏起碼的秩序,商業倫理和文化難以沉澱,政府的精力並不在於發展商業。

馬應龍第14代傳人馬彩麗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辛亥革命爆發後不久,馬應龍在武漢的幾家店鋪相繼被迫關閉,她的父親不得不將大部分家產變賣,拖家帶口準備移居香港。可前往香港的船隻在碼頭靠岸時,馬彩麗的父親又突然轉念,決定與老父親相守亂世,不離不棄,繼承家業,這是何等的悲壯。

和平年代裡,人們做企業辦工廠,不必為性命安全時時擔憂。可是,好的環境裡,卻總有「毒奶粉」之類的惡劣事件見諸報端。在利益的驅趕下,從商者對生命的敬畏之心被一再吞噬。

因此,傳統誠信文化的回歸,商業倫理的凝聚,正是當下國人所盼。

本報記者馬秀佳

責編:ZB

相關焦點

  • 【紀念百年五四】銘記!這群愛國學子百年前在武漢歷...
    【紀念百年五四】銘記!這群愛國學子百年前在武漢歷...這群愛國學子百年前在武漢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2019年5月4日,時值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百年前,華中師範大學前身之一的武昌中華大學為武漢地區五四運動的指揮部,是武漢地區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一個中心。以惲代英、林育南、李求實為代表的一批進步青年開展學生運動,為大革命時期工人運動、青年運動、軍事運動的發展,團的創建和黨的創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揚州一個光影世家的百年變遷
    ■王資鑫三代或三代以上傳承並從事同一職業(或事業)的人家,才有資格被稱作「世家」。古城揚州,就有這麼一個張姓光影世家:百年以來,三代相遞,以照相為業,以光影傳家。 張姓三代攝影師給我們照相,這一照,就是百年。
  • 保良局:見證香港百年慈善進程
    保良局新址 作為一家慈善組織中的「百年老店」,保良局相當於香港歷史變遷的一個縮影,香港郵政曾專門發行過保良局百年紀念郵票,以紀念它為香港社會治安穩定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足見其地位重要性。當時經費不足,又無固定局址,幸獲東華醫院紳商大力襄助,借出該院之「平安」、「福壽」兩樓上層,作為辦公及收容婦孺之所。1879年5月,港中紳商為建「保良公局」而集會研討,議決先行擬定開捐值事22位,以為倡辦捐籤,如捐有成效,則另舉辦事7位。1880年5月20日,藩政院大臣金巴利伯爵(Earl of Kimberley)覆函軒尼詩,感謝華人士紳之幫助,並準設立保良公局,任由樂辦。
  • 丸莊黑豆醬油世家傳四代經百年,書寫難以超越的前浪故事
    就像丸莊黑豆醬油世家,四代傳承百年時光醞釀出的好味道,就是"前浪"立足的堅實根基。丸莊醬油的好味道最初來於創辦人莊清臨的母親,莊母掌握了傳統的黑豆醬油釀造手藝,而從小便頗具商業天賦的莊清臨會將家裡自製的黑豆醬油,賣給附近的人家。為了便於識別,那時已初具品牌意識的莊清臨,寫下一個"莊"字圈起來,這便是"丸莊"品牌最初的由來。
  • 「影見漢陽·百年風華」影像展重見武漢百年榮光
    中國武漢,一種澎湃的聲音在這裡激蕩了百餘年。是鐵水流淌、鋼花綻放、高爐轟鳴,那聲音從1890年起,迴響至今......而百年前的武漢,到底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此次,融創·武漢1890用光影記錄武漢一段最為真實的歷史印跡,用畫面讓歷史開口說話,訴說武漢輝煌百年。
  • 江漢路,武漢著名的百年商業老街,堪稱20世紀建築博物館
    來武漢,不登黃鶴樓,不遊東湖,不逛戶部巷,不吃熱乾麵,不啃周黑鴨似乎都有點說不過去,武漢號稱大江大湖大武漢,雖然聽起來有些俗氣,但是武漢的確很大,每一個區域都有自己的商業中心,但是只有一條商業街道是其他所有商業街區都無法取代的,它就是江漢路步行街。
  • 丸莊黑豆醬油世家邂逅時光,沉澱百年終得鮮香好味
    歷經百年的醬油品牌是怎樣的?臺灣地區傳承最久,銷量最大的黑豆醬油品牌——丸莊,給出了答案!對古法缸釀工藝日復一日的堅守,丸莊黑豆醬油世家沉澱百年時光,終釀得鮮香好味,在獲得食客喜愛的同時,更是漂洋過海徵服著名食品權威,拿下了屬於自己的「榮光」。
  • 15年見證好百年好家居
    在中國家居流通業的發展中,好百年家居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見證了中國人15年家居生活改變,也濃縮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不管顧客步入好百年的哪一家分店,都會聽到優美的背景音樂,都會感受得到五星級的購物環境,都會看到搭配得像樣板間一樣很美很驚豔的「家」。在服務客戶方面,好百年更將放心消費提升到了舒心消費的層面,這就是好百年在業界首次提倡的「體驗式家居消費」。
  • 百年夢劇場:一座球場見證了紅魔的百年榮辱興衰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有夢劇場之稱的老特拉福德球場,了解這座見證過紅魔曼聯百年榮譽興衰的殿堂。第一場他們的對手正是曼聯的百年宿敵利物浦。可惜,夢劇場的第一場比賽,曼聯卻3-4輸給了對手。 百年夢劇場:見證過紅魔百年榮辱興衰 建成之的百年裡,夢劇場作為曼聯的主場,既經歷過二戰戰火的洗禮,也在戰後見證過曼聯從巴斯比爵士到弗格森爵士的輝煌歲月以及丹尼斯·勞反戈一擊的灰暗時刻。
  • 百年畢業證見證湖北近代教育改革
    原標題:百年畢業證見證近代教育改革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周志兵 通訊員王濤 吳華一紙畢業證書,見證幾多夢想。簡簡單單的一張紙片,濃縮了莘莘學子「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求學跋涉,也讓他們的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在湖北省檔案館,這裡珍藏的眾多百年前的新式學堂畢業文憑,是清末民初效仿西方開展新式教育的歷史見證。
  • 大連出版社《百年見證》榮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
    由大連出版社出版的《百年見證》從全國幾十萬種圖書中脫穎而出,榮獲「圖書獎」,這是大連出版社近年來獲得的又一國家級出版獎項。《百年見證》是一部厚重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教材,從選題策劃到成書,經過近七年的艱辛努力。該書描寫了百歲老將軍曾思玉的傳奇故事,見證了中國革命的壯闊歷程,反映了中華民族百年風雲變幻的歷史。
  • 大連出版社《百年見證》榮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
    由大連出版社出版的《百年見證》從全國幾十萬種圖書中脫穎而出,榮獲「圖書獎」,這是大連出版社近年來獲得的又一國家級出版獎項。《百年見證》是一部厚重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教材,從選題策劃到成書,經過近七年的艱辛努力。該書描寫了百歲老將軍曾思玉的傳奇故事,見證了中國革命的壯闊歷程,反映了中華民族百年風雲變幻的歷史。
  • 【1323期】百年校慶籌備工作啟動
    儀式上以視頻形式介紹了「新百年、新校園、新南開」籌款運動方案及「南開百年講堂」眾籌計劃。魏大鵬為「新百年、新校園、新南開」籌款運動聯席主席頒發聘書。籌款運動的實施,籌款目標的達成須凝聚各方共識,共謀學校發展藍圖。為此,學校聘任50餘位骨幹校友擔任「新百年、新校園、新南開」籌款運動的聯席主席,希望能夠進一步匯聚全球南開人的力量,助力南開新百年的持續發展。
  • 百年復旦與百年郵政共同見證,這枚郵票發行了!
    8月22日上午,位於國福路51號的《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陳望道舊居)內,復旦大學與上海郵政共同組織《<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一百周年》紀念郵票首發活動,百年復旦和百年郵政通過此次文化的交流,展現了新一代年輕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凝聚紅色力量的新時代精神風貌,並共同見證這套郵票正式面世。
  • 罕見規劃圖帶你見證清華校園百年變化(三)
    罕見規劃圖帶你見證清華校園百年變化(三)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  清華迎來的106周年校慶。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清華園規劃的百年變遷——看看咱們的園子是怎麼一點點長大的。2001年清華校園規劃。  在北部,清華建校 90 年來最大的建設項目——紫荊學生公寓開工。
  • 漳州「牙醫世家」歷百年:三代人中出了7名牙醫
    原標題:漳州「牙醫世家」歷百年:三代人中出了7名牙醫   原標題:漳州有個牙醫世家一家三代7名牙醫牙醫世家第三代劉偉吉,在衛生服務中心當牙醫至今30多年。  早報訊 (記者蘇凱芳 通訊員鄭德鴻 文/圖)去年本報曾報導漳州有個家族出了23名眼科醫生,無獨有偶,在漳州還有另一個類似的醫生世家,出的都是牙科大夫。這就是有著近百年牙醫歷史的洪氏家族,一家三代出了7名牙醫。
  • 一枚特殊校徽 見證百年清華
    王德芬程君禮夫婦背景:今年4月24日,是清華大學建校百年校慶。在清華百年歷史上,西南聯大是無法磨滅的一段記憶。聞一多治印見證永恆1944年9月9日,這天寓意天長地久的吉祥美好日子,姨媽王德芬與程君禮先生喜結良緣,在昆明巡津街美軍豪華禮堂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執校校長(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親臨證婚。新婚燕爾,他們決定尋求或製作一種能見證結婚的信物,以示永恆的紀念。通過商量,想到了著名的聞一多教授。那天,他們結伴而行,去西南聯大,恭請聞教授治印。
  • 百年荔枝樹 見證歷史
    供圖 在雲南省普洱市江城縣勐烈鎮紅疆村半邊街村民小組有一棵上百年樹齡的荔枝樹,巨大的樹冠,宛若一把大傘,保護著這裡的土地和人們。對於當地人來說,只要你知道,或者你聽說過,就想著要去目睹它的雄偉。它是歷史的遺物,見證了世事變遷。 這株荔枝樹直徑約1米,高約20米,枝幹茂密,鬱鬱蔥蔥的樹葉,遮擋著刺眼的陽光。約100平方米大的樹冠,就像一把大傘,遮擋著炎炎夏日的陽光。走近看,老荔枝樹的枝幹,長滿了苔蘚,星星點點的紅色果實掛滿了枝頭。樹的主人已年近古稀的樹的主任楊忠平介紹: 「這是祖輩留下的,我一記事這棵樹就已經這麼大了,小時候曾跟著爸爸摘果賣過。
  • 濟南記憶 | 郵政大樓,見證濟南百年歷史滄桑
    百年光陰倏忽而逝,幸運的是,郵政大樓至今矗立,見證著濟南百年歷史風雨滄桑。砌於外牆中的老郵筒  在趙曼眼裡,郵政大樓的價值,不僅因為它是濟南市郵政建築的代表,見證了濟南郵政的發展歷史,更因為它見證了濟南百年的歷史滄桑。
  • 法國人吃的百年餅乾、奶酪也可在武漢買到,國外美食「老字號」跑步...
    長江日報記者探訪發現,武漢市場上,不僅僅常規進口貨,連法國人小時候吃的百年餅乾、奶酪都可以在武漢買到,國外美食「老字號」正跑步進漢。市民品嘗進口美食。記者孫珺攝眼下,家樂福南湖店 「美食直通車約惠法蘭西2019法國美食節」上,不少市民留意到,除了達能進口水、依雲礦泉水等常見的法國貨外,連有著百年歷史的乳製品、餅乾、巧克力、飲品都紛紛扎堆進漢「討好」武漢消費者。「我小時候吃的餅乾,有上百年歷史,在武漢也可以找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