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沈氏中醫世家第十二代嫡系傳人沈在中。本報記者 宋榮成 攝
長江商報消息 【編者按】
歷時半年,經多地探訪尋找,本報自6月27日推出的大型商業報導——「百年鄂商世家」,至10月17日,已推出16期,圓滿收官。這組報導從商脈、商道和商業角度,還原了那段輝煌歷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今日本報回訪多位當事人,期望這組報導能啟迪當今商業商道:誠信經營,營銷有道,惜人用人。
本報訊(記者 萬方)武漢是個大碼頭,聚集了來來往往的大商人,在歷史上創造了輝煌的業績,是這個城市發展最重要的活力來源和主體之一。在江漢競流、帆檣逐浪之間,他們留下了機敏睿智的商業謀略,令人感佩的創業故事。
那些曾經在武漢商業史上留下名字的百年望族,如今發展怎樣?自6月底,本報推出大型商業系列報導《百年鄂商世家》,持續四個月時間,陸續推出16期報導,包括機器廠周恆順,藥店葉開泰,糕點曹祥泰,理髮店長生堂,雪花膏老馬人和、洗滌廠寶華,刀具曹正興等如雷貫耳的老字號。
老字號都有兩把刷子
6月27日,本報推出第一篇《周恆順家族開啟湖北機器大時代》,通過各種途徑,記者聯繫上在北京定居的周恆順後人,在第一時間趕到北京採訪,洋洋灑灑幾萬字稿件,記者與周家後人郵箱聯繫反覆修改,終得以出爐。
因年代久遠,很多文史資料的缺失,找尋老字號的後人確實很難,尤其是已未經營的老字號,全無蹤跡可尋。但本報記者歷經數月,多地探訪尋找這些商業家族的商脈、商道和商業後人,還原那段輝煌歷史。
縱觀老字號發展軌跡,我們不難看出,任何一家老字號的繁榮昌盛都有「兩把刷子」:誠信經營,營銷有道,惜人用人,都能啟迪當今商業商道。
比如說,曹祥泰產品的原料,要進地道上等貨。生產程序也必須嚴格按操作規程,做糕餅的京果,一定買最好的糯米,三月份以前就泡起,經過發酵,直到臘月才用來生產。用人上最早給出職工股份分紅。
車益記茶莊與各名茶產地的茶農、茶商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協同北京的「吳裕泰」,江西的「協和昌」,安徽的「謝裕泰」等全國名店,共同與茶廠籤訂採購協議,如果任何一家茶莊覺得廠家提供的茶葉質量不好,所有的茶莊都不再進貨。
老字號消亡很普遍
在本報推出鄂商世家報導後,新浪搜狐等多家網站轉載,很多讀者說,「看得津津有味,每期都保存下來,還有讀者建議出書留念。」
老馬人和後人馬肇剛先生接受採訪後,主動介紹他曾參加過的老字號聯誼組織,以幫助找尋更多的老字號後人。
儘管曾經傳承百年,但在歲月洗滌中,很多老字號鋒芒不再。曾讓人耳熟能詳的響亮名字,已被時間慢慢抹去。
在採訪中,曹正興後人曹文顯無奈地說,「眼下老字號消亡成普遍問題,我們無能為力。我不是悲觀,做刀具其實是很普通的手工勞動,並沒有特別高的技術含量,簡單所以容易被取代。」
眾多老字號消亡,有的與產品本身的特性有關,有的與市場衝擊,企業經營有關。武漢現有108家老字號,六成沒經營,僅二成在苦撐。
現在,老字號要想成功活下來,還是離不開兩個字:創新。打破定勢與固有模式,不斷求變。從產品質量、營銷模式、文化內涵到增加產品附加值,老字號必須與眾多新產品一道,從零開始。
【多虧本報報導】
「車益記」
找到老友「汪玉霞」
「我想打聽汪玉霞後人的電話,我們兩家是老街坊,我家也是老字號。」
7月25日,本報刊登百年鄂商世家第五期《變味的絕酥,百年汪玉霞顛沛流離》後,記者當天接到一位車敏麗太婆打來的電話。
車敏麗告訴記者,她們家祖上世世代代經營茶業,鼎盛時期在武漢、廣州、重慶等地都有茶莊車益記,漢正街總店有幾千平米,「汪玉霞還是租的我們家的店面。」
車敏麗年過七旬,算車益記第三代傳人。她說,她與汪玉霞後人汪宜之是老街坊,兩家小孩都是一起玩大,喝車和順茶,吃汪玉霞糕點,兩家關係融洽。解放後,她家搬離老漢正街,兩家聯繫越來越少,後來各自搬幾次家,兩家人斷了往來。
「我看了你們報導,上面有張老照片,馬上認出汪宜之。」車敏麗興奮地說,她們家訂了《長江商報》,早上打開報紙就看到汪家這組照片。
記者把汪玉霞後人汪宇電話號碼告訴車敏麗,並懇請車敏麗老人也能接受本報採訪,推出一期車益記專題。
車敏麗說,自從鄂商世家推出後,他們每期都仔細閱讀,好好保存。她還有兩個弟弟,採訪事宜要跟他們商量。
時隔兩天,車敏麗給記者打來電話,她高興地說,「當天晚上與汪宇通了電話,與汪家每個人都講話,聊了半個多小時。」
車敏麗告訴記者,車益記曾與謙祥益、葉開泰、汪玉霞共譽為「武漢漢正街四大名店」。
而失散多年後,車益記後人與汪玉霞後人重新取得聯繫,兩家老人相約重聚。
本報記者萬方
【報導後每天接到多位讀者電話】
廣東讀者找尋達春堂老中醫
對年輕的後輩來說,起初對達春堂這個名號並不熟悉。在媒體同行老前輩的介紹下,記者才得知,這是家有36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藥房,難得可貴的是後人仍堅持在此行醫,記者興奮不已。
在老前輩的穿針引線下,達春堂第十二代傳人沈在中先生很爽快地接受了採訪。因身體不好,沈老先生很少來藥房,但記者有幸,在百年藥房內見到沈家嫡傳人。
沒有鎏金大氣的招牌,但全店都是純中藥飲片,完全不見西藥櫃檯,這在武漢中藥房中確實少見。
通過與沈老交談,達春堂沒有赴多數老字號消亡的後塵,主要是達春堂在解放後把所有門店都關掉,躲過不少劫數,而沈家後人很有眼光,很早把達春堂相關商標註冊在手,當然這與後人的執著重振老字號的決心分不開。
沈老在採訪中也提過,改革開放後,他們兄弟重開達春堂曾遇到很多阻力,還碰上官司纏身,但他都只說,過去的就過去了,也別寫了,讓人感動。
令人意外的是,報導推出後反響很熱烈,報社每天都接到十幾通讀者打來的電話,都詢問老藥房地址,還有廣東讀者看到此報導,多次電話聯繫記者希望跟老中醫見上一面。
本報記者 萬方
百年品芳報導
一篇稿子圓了一個心願
事實上,關於品芳照相館發展史的採訪從頭到尾都有些不平凡,在組合出這個百年照相館背後的流光歲月時,接觸到的所有的人和事,似乎都和回憶有關。特別是,稿件見報的第二天,一位讀者也打來電話,說起了他與品芳的故事。
採訪變成老員工的敘舊會
計劃中,採訪的對象應該是一個曾經在品芳工作過的人。於是,我們經過幾番周折找到了中國攝影大師、武漢攝影協會主席葉祥鼎老師,他是第一批在品芳學習的科班學生,在品芳工作到上個世紀末。
讓我們驚喜的是,葉祥鼎並不是只身前來,他還邀來了過去的同事們。談話地點就在一家小照相館裡,面前擺著水果和茶點,並沒有刻意採訪的提問和回答,只有隨意的聊天敘舊,這場採訪變成了老同事們難得的聚會。
也不是第一次做鄂商世家的採訪,和其他記者也時常交流,一個老品牌的歷程多半都是由家屬後人獨自講述,這樣熱鬧的敘舊聚會倒真的是第一次。
「我們也很久沒有這樣坐著喝茶聊天、敘舊了,有一些關於品芳的回憶故事,我們也都沒有聽說過。」葉祥鼎老師年過六旬,對於品芳發展最早的部分並不清楚,好在更早進入品芳的前輩當天也在現場,講述了許多創業和經營的故事。
「葉老師還記得嗎,當時我們可真是忙,一天要拍一百張婚紗照。」「可不是,那個時候頂樓就是婚紗照的攝影棚,等著照相的人隊伍都站到大街上了。」「那時我們攝影師也要學著化妝,大男人也要幫顧客塗脂抹粉。」大約3個小時的採訪,這樣的說笑聲一直沒停,每當有一個人說出一個話題,其他人就會立刻興奮地回應,那些過往的故事就在這些片斷拼湊中鮮活起來。
報導圓了一段兒時回憶
原本以為,報導見報後,一切關於品芳的回憶也該告一段落。不料,一位讀者的來電再次將回憶延續下來。
來電的讀者姓單,年過半百。和其他鄂商世家的稿子一樣,品芳的稿件見報時刊登了許多關於這個品牌的老照片。只是,由於品芳是照相館的緣故,刊登的照片中有一些是品芳攝影師當年的優秀作品。單先生在電話裡說,我們刊登的照片,其中一張主角正是他。
「那一群光頭的小孩,就是我跟夥伴們。」單先生的語氣中有些興奮,這張黑白照片的歲月已經離他很遙遠,但回憶依然在。當時,他和小夥伴們一起到品芳照相館拍下這張照片,之後,這張照片不慎遺失。「照片中的夥伴們有一些已經很少聯繫,這張照片非常珍貴。」
單先生回憶,當時的小夥伴們感情很好,如今卻都找不著這張照片的存根。當他在無意之間看到報紙上出現這張照片時,簡直驚訝不已。「再次看到這張照片實在讓人驚喜,我想重新將照片洗出來一些,送給當年的夥伴們。」在單先生的要求下,我們找葉祥鼎老師要到了這張照片的電子版,並發送到單先生的郵箱中。「太感謝了,總算圓了我們的一個心願。」單先生說,找回這張照片,他們的兒時回憶也變得完整許多。
本報記者
王晴
記者手記
和平年代,
需傳統誠信文化回歸
2011年的夏季漸行漸遠,這幾個月來,我參與了「鄂商世家」的三組報導,靠賣蠶豆起家的曹祥泰、老武漢人人皆知的老萬成以及四百年固守傳統藥方的馬應龍。每每落筆,或多或少,總有些話想說。
記得第一次去司門口曹祥泰門店,接待我的是現任的總經理盧耀武,儘管他不是曹家後人,但談起老店,語氣中充滿敬意。
他說,過去人們的誠信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商人對顧客、對店員、對家國也有很強的責任感。「現在生意人只要能賺錢,不讓人短期內出問題,什麼東西都敢往商品裡添加,為什麼膽子這麼大?因為責任感弄丟了。」
盧耀武的辦公室書櫃裡,收藏有曹祥泰最後一代傳人曹美成留存下來的管理日誌。閒暇時,他很喜歡翻看,裡面詳細記錄著店內每天進出的貨物以及店鋪的銷售情況,在他看來,最早期的傳統商人十分善於自治,且執行力很強,加上彼時民風淳樸,商業倫理存於商人之心,因此才會誕生出曹祥泰這樣的老店。
不過,傳統商人的最大不幸在於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國近代戰爭頻發,社會缺乏起碼的秩序,商業倫理和文化難以沉澱,政府的精力並不在於發展商業。
馬應龍第14代傳人馬彩麗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辛亥革命爆發後不久,馬應龍在武漢的幾家店鋪相繼被迫關閉,她的父親不得不將大部分家產變賣,拖家帶口準備移居香港。可前往香港的船隻在碼頭靠岸時,馬彩麗的父親又突然轉念,決定與老父親相守亂世,不離不棄,繼承家業,這是何等的悲壯。
和平年代裡,人們做企業辦工廠,不必為性命安全時時擔憂。可是,好的環境裡,卻總有「毒奶粉」之類的惡劣事件見諸報端。在利益的驅趕下,從商者對生命的敬畏之心被一再吞噬。
因此,傳統誠信文化的回歸,商業倫理的凝聚,正是當下國人所盼。
本報記者馬秀佳
責編: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