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慶長假,如果有朋友來寧波,我一定帶他去吃包子。包子當然不稀奇,全國各地都有。但寧波這家店的包子,可是一「包」難求,吃客們動輒排隊等上半個來小時,是常有的事。
為什麼呢?因為它無添加,純手工,現包現蒸現賣。54歲的老闆江平山說,這包子不但有小麥的原香和肉餡的鮮香,常吃還養胃,這門技術,是他爺爺傳下來的,已經有105年了。
它有多火有人驅車幾十公裡來
吃完還打包近百籠
我說的這家包子店是「廣南包子」,在寧波有兩家,分別在奉化和鄞州兩地,都是不起眼的小店,但真正的吃貨都懂得它的好。
位於鄞州區貿城西路29號的廣南包子店,是今年7月初剛開業的,六七十平方米的店面,透明廚房佔去了一半,包子、餛飩及各類湯的製作過程,清清楚楚。剩餘的空間,擺了七八張桌子。
每到飯點,包子店門口總會圍著二三十人,眼巴巴地望著裡面的吃客,心裡數著還有幾桌能輪到自己。
江平山的女兒說,雖然廣南包子在奉化口碑不錯,但進城開店前,還是擔心生意冷清,沒想到,開業就火了。
廣南包子的老店在奉化方新碶路,有不少鐵粉,新店剛開就紅,也仗著粉絲們的捧場和宣傳。
「其實這店能開到鄞州,也是聽了寧波市區一位老顧客的建議,他又幫忙找店面,又幫忙做宣傳,他說,沒想到新店開起來,自己吃包子不用跋涉了,卻要苦等。」
像這樣的老顧客,廣南包子鋪有不少,橫溪有位「吃貨」,隔三差五就驅車去奉化吃,有時去前先打電話定製,吃完還要再打包帶走百十來籠,親友們分著吃。
如此「吸粉」的小籠包究竟有多美味?我去體驗了一把。
廣南包子分為小籠包和大包子,小籠包一籠7個,純豬肉餡;大包子一籠4個,有豬肉和牛肉兩種。
我點的是小籠包,白皙的表皮上,均勻地分布著八九個褶;包身或包底,湯汁不規則地滲出油黃色斑痕。輕輕一咬,鮮香多汁,被浸潤過的麵皮口感松滑,還帶著麵粉特有的香甜,顧不上吹涼,連忙把剩餘部分一口塞進嘴裡。
一籠包子發麵、選材、上火蒸都有嚴格的講究
肉餡、湯汁和麵皮能如此恰到好處地融合,是一門很有講究的技術。
江平山說,最關鍵的,還是面。廣南包子店的麵皮,發酵時不加乾酵母、泡打粉等添加劑,而是靠一塊老面,加上兩個多小時的揉、和,這樣才勁道又不鎖湯汁。
每天使用的老面,是前一天發酵後留下來的。
「和面也需要經驗,最好的麵粉發酵是自然溫度發酵,但南方麥和北方麥不同,冬天和夏天不同,這就在水溫、時間上有嚴格的把控要求。」江平山說,這種發酵方式做出的麵食,不會破壞小麥的精華,能留住原味,還易消化。
肉餡的製作最重要的是選材,比如豬肉,要選擇鮮嫩的「三條」肉,肥瘦搭配有固定比例,另外,肉要新鮮味正。
江平山的女兒說,新店開業前一天,她在鍾公廟菜場買了幾十斤豬肉,回店調好餡蒸出包子,父親一嘗就變了臉色,雖然這肉選的位置沒錯,但和在奉化買的味道不一樣,肉味不濃。
他們放棄了這批肉,讓奉化的老供應商加急送來幾十斤,並決定一直用奉化肉,合作很多年了,放心。
蒸包子也是門技術活,江平山的女兒親自上陣,小籠包蒸5分鐘,大包8—10分鐘,火候也要恰到好處,大了容易爆裂,小了包子粘牙。
吃包子,少不了它的「黃金搭檔」——湯。廣南包子店的湯很受歡迎,有黃豆排骨湯、牛肉湯、冬筍鹹菜湯等,都是小火煲出來的,每天一鍋,來得晚就沒得吃。
這門手藝傳了四代不停地改良
江平山能把包子做得爐火純青,和他的「包子世家」有關。
江平山的爺爺和父親,都是13歲開始學面點,最終成為一代面點好手。他說,爺爺13歲時到江口橋頭的點心店學藝,三年後出師,謝絕了店家的僱傭邀請,回鄉和兄弟開了鋪子。
「爺爺的手藝人人稱讚,村民說得出的面點,他都能做得地道,大餅、油條、麻球、包子、紅糖饅頭、油包、筍餃……沒有能難住他的。」
「父親從13歲起和爺爺學藝,得到爺爺真傳,20多歲時,到合作飲食店工作,手藝也是為人稱道。」
江平山是高中畢業後跟著父親學面點的,22歲起單獨做小籠包生意,中間,還做過其他生意,但兜兜轉轉,最後還是回歸了小籠包。
2003年,做生意失敗的他在奉化廣南商城邊上的一家小籠包夜宵攤做雜工,幾個月後,老闆把攤位轉給了他。這次他沉下心來,決心把小籠包做好,他不停地研究肉餡配料、麵皮的和法,經過一次次改良,越來越多的顧客被「圈粉」。
當時商城邊上共有4家包子攤,最後只剩下他自己。後來,他開起了店鋪,選址在方新碶街。
「想讓更多人吃到傳統的小籠包,女兒女婿張羅著在城裡開了新店,新店營業時間為白天,現在兩家店生意都不錯,新店最忙的一天賣到七百多籠。」
江平山說,做包子不僅養活了他一家,也教會了他做人的道理:多小的事,也要有「工匠精神」,做人和做包子一樣,認準的東西,就要卯足勁,靜下心,用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到最好,並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