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過年,總會有許多年輕人被「逼婚」,已婚為未生子的被「逼生」,有一胎的被「催生」二胎。還有許多年輕人在工作之後仍被父母管著,在大城市過得好好的,仍被叫回老家工作。這樣的父母的過多的介入與幹涉,實際上是一種基於「所有權」意識的控制。這種控制從小一直持續到孩子成年後很多年。但是仔細想想,這樣的孩子,一路被管理、一路被控制著,他的人生,有多少獨立、自主、自由和快樂可言呢?
《育兒基本》告訴你,有時候我們管孩子越多,反而越費勁。相反,讓孩子自主,我們作為父母的才能更輕鬆,從小被允許自己做主的孩子,長大後才能不盲從,成為獨立、幸福的成人。
《育兒基本》這本書的作者是北大畢業的徐智明、高志宏夫婦,他們是廣告出版界的知名人士,在自己創業的同時,養育出了兩個陽光、自主的兩個孩子。他們不同凡響的家庭教育理念——讓孩子自主,相信能給我們許多啟示和借鑑。
在開始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一點,那就是,我們千萬不要把養娃當做投資,因為一旦把養孩子視為投資,就等於把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獨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情與愛意,歸為赤裸裸的金錢與物品的所有權關係。這樣的親子關係又會有什麼幸福與美好可言,恐怕剩下的只有控制與反控制、互相不滿與怨憤罷了。
想要孩子長大後能夠成為獨立、幸福的人,就要從小讓孩子自己做主。因為從小學會自己做主的孩子,會更獨立、更懂得負責任、不任性、不執拗、更容易建立自我意識,不會唯我獨尊,也不會盲目從眾,更容易確定自己想要什麼,也更能堅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這本書主要講了什麼?首先,作為父母,我們需要不斷成長,給孩子充足陪伴,充分尊重孩子,與孩子平等交流;其次是要和孩子建立自主規則,讓孩子自主生活、自主閱讀、自主學習、自主情感。
要想培養出自主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成為不斷成長的人。
很多時候,作為父母,我們都會感嘆,孩子怎麼越長大越不聽話了。小的時候明明是很乖的孩子,為什麼越長大就變得越調皮,越不乖了呢?作者認為,其實,不是孩子叛逆,是孩子在加速成長,而你自己停止成長或者成長太慢,跟不上孩子的成長速度了。這個觀點,令人耳目一新。
確實,家長口中所說的「叛逆期」其實是孩子「自我」迅速發展的階段,孩子的成長速度是很快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我們不能總用舊的方式去面對不斷成長的孩子。而是應該要終生學習,平時大量地閱讀,不斷地學習相關的經驗,從而根據孩子不同階段的特點,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和養育方式。
而不是平時不努力,到出問題時才臨時抱佛腳,不斷地求助於各種育兒專家、兒童培訓機構。畢竟,養育孩子是父母應當承擔的必要責任,不能假手於人。
父母的陪伴關乎孩子的一生發展,為人父母,要盡最大的努力給予孩子充分的、高質量的陪伴。在孩子出生到三歲的這幾年裡,儘量自己帶孩子/身邊帶孩子。即使工作再忙,也要調整時間,為陪伴孩子騰出時間。我們努力工作不就是為了能給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嗎?如果為了工作而影響到生活的品質,那這豈不是本末倒置了?
作者認為,一些以經濟條件不允許為由把孩子丟在老家的父母,他們可能並不是真的完全無法做到把孩子帶在身邊,只是沒有把陪伴孩子長大視為至關重要的大事而已。確實,面對生活的困境,我們作為父母需要承擔這些責任,需要去衡量,什麼才是更重要的。
我們平時在家的時候,要在家,多聽孩子說話,多陪孩子玩,帶孩子做有趣的事情,要及時回應孩子,及時滿足孩子的正常需求。在陪伴孩子的時候,要全身心投入,這樣的陪伴才是高質量的陪伴,才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幫助。
同時,作為媽媽的,在盡心養育孩子的同時,要儘量讓爸爸參與到育兒的過程中,爸爸不可缺席,因為育兒是兩個人的工作。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尊嚴,作為父母,我們要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尊重孩子,讓他自發展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父母包辦,幫孩子規劃人生。就像《園丁與木匠》這本書中所說,我們養育孩子,不是要像木匠一樣把孩子打造成一種特定的人,而是要像園丁一樣,提供豐富、穩定、安全的環境,讓孩子成長為自己的樣子。
為此,父母應避免簡單隨意地給孩子貼標籤,比如「不聽話」、「脾氣倔」、「愛生氣」、「玻璃心」之類的,這都是不可取的。給孩子貼標籤,其實就是刻板印象,並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反而會給孩子暗示,讓孩子真的成為你標籤的樣子。我們要做的是就事論事,根據現象去找背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辦法。
書中還提到的一點是,在長輩對孩子品頭論足的時候,作為孩子的爸媽,要懂得幫孩子解圍,讓他避免處於這樣的尷尬處境。這一點我再贊同不過了。想想我們小時候,總被親戚說的窘境,現在我們作為父母,有保護自家孩子尊嚴與感受的責任。
此外,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能簡單視為錯誤,上來就讓孩子改,而是需要接受這些問題,並且不斷地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幫助孩子成長得更好。
只有在爸媽的充分尊重中長大的孩子,才能發展出更獨立的人格,才更有能力做出自己的決策並為此負責。
父母要把孩子當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以平等的態度和孩子交流。在開明的家庭氛圍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見解,更樂於表達自己的主張,也更懂得傾聽別人,尊重他人的見解和主張。
試想,如果父母總認為「小孩子,懂什麼」,認為孩子的意見和看法不值得傾聽的話,那麼孩子就不容易形成自己的見解,其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就得不到鍛鍊。
我們在與孩子的日常溝通中,要善於傾聽孩子,即使孩子說話很慢,斷斷續續也不要打斷他。與孩子共情,及時回應孩子的情感表達。和孩子交流,要關注事實,少做評價。多和孩子說好話,不說傷娃的話,特別是「不喜歡你了」「不要你了」「跟你說了多少遍了,還記不住」之類傷害孩子的話。
想要在育兒的路上越走越輕鬆,就要從小和孩子建立自主規則。作者認為,基本的規則是:娃的事務娃做主;與娃相關有商量;家庭要事不參與;爸媽事務不幹涉;家人之間建立適度界限。要讓孩子在「我的事」和「你的事」之間,建立明確的界限感,大人孩子堅守界限,彼此不可逾矩。這樣才能培養出既可以自我做主,又不至於變成家裡的小霸王的孩子。
(1)培養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比如讓孩子自己收拾書包,自己換衣服,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等。
在孩子自己做事的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幫助,但不做監督。比如孩子自己想要穿衣服,我們可以讓他嘗試,等孩子向我們求助的時候,及時提供幫助。不追求完美,不對孩子提過高要求。比如孩子剛開始自己洗澡的時候,難免某些地方洗不乾淨,自己學扣扣子的時候,難免會扣錯,這時我們要接受他做得不夠好的地方,給時間孩子慢慢摸索,多試幾次,情況就會有好轉的。
(2)培養孩子不嬌氣
比如孩子摔倒了,不要立馬去扶,要讓孩子自己爬起來。同時,如果是孩子自己不小心磕到、碰到的話,不要怪別人。孩子磕磕碰碰,中國長輩的一個經典動作是,什麼碰到孩子,就要把什麼「責打」一頓,找那東西出氣,以逗孩子笑。但其實這樣的行為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磕到碰到,是別人的錯,不是自己的錯,長此以往,會助長孩子嬌氣、刁蠻的性格。
(3)培養孩子守規矩
給孩子確立規則意識,並隨時提示孩子要守規矩。比如去公園玩,要和大家一起玩,要排隊,自己玩的時候,不能一個人霸著,讓其他人沒得玩。
識別和制止攻擊破壞行為。比如孩子在家翻箱倒櫃,把東西扔得亂七八糟,或者在牆上亂寫亂畫時,我們要及時制止,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探索要在不破壞家裡物品的前提下進行。
平時可以和孩子分析不好的案例,讓孩子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是不好的,是會影響到別人的。
作者認為,從小培養孩子守規矩,是要讓孩子從小明白:你的自由,不能侵害他人的自由;你的利益,不能凌駕於他人的利益;你的快樂,不能建立於對他人的不尊重和對規則的破壞上。
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對於閱讀的興趣。讀紙書,給孩子建立自己的書架,多買書,不設預算。把選書權交給孩子,不做計劃,不設目標,不給孩子「講」。
在閱讀這件事上,要讓孩子自己做主,讓孩子想讀什麼書就讀什麼書,不要求孩子一年要讀幾本書,不要給孩子講這本書告訴我們什麼什麼道理之類的話,要讓孩子自己理解,自己享受閱讀的樂趣。
孩子從小到大,硬性的知識,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慢慢懂得。但是閱讀確實關乎一輩子的事情,在閱讀上面,我們不要求快。可能閱讀對於孩子學習的作用一時顯現不出來,但是慢慢地,閱讀會變成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幫手。
愛閱讀的孩子更專注、知識面更廣、會思考,愛閱讀的孩子想像力、綜合歸納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會更強,更容易吸納課堂知識。愛閱讀的孩子會主動學習,因為他們閱讀本書就是主動學習的活動。賦予孩子持久的耐力。可以讓孩子憑藉這些能力,在一生中不斷發展自己,不斷成長。
每天盯著孩子寫作業,覺得陪孩子寫作業是件苦差事的家長,需要認真閱讀這一節。看完這一節之後,相信會讓你對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在陪孩子寫作業這件事情上,我們首先要明白的一點是,作業是孩子作為學生需要承擔的責任,寫不寫作業,是孩子的事情。我們不能皇上不急太監急。
作為父母,我們要少幹涉,少管控,相信孩子,讓他自己安排和協調學習上的事情。也要讓他知道,如果不寫作業,或者說作業馬馬虎虎做,交上去,這後果是需要自己承擔的,而不是爸爸媽媽承擔。同時,在孩子需要我們的幫助時,要確保隨時都在。
想要孩子認真學習,就要培養孩子認真的品質,保護孩子的專注力,做到不打擾,多鼓勵。給孩子充足的自主時間,讓他可以自己安排時間,去發展真正的興趣,讓他有充足專注於同一間事情。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為孩子的學習興趣創造條件。在孩子遇到困難是,不要潑冷水,少批判,而是應該做好孩子的腳手架,適當是給孩子提供幫助。
孩子擁有自己的情感,要尊重孩子的情感,讓他可以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爸媽要適當地引導他們的情感發展。
其中提到很重要的一點,在二胎家庭中,要正確處理大寶和小寶的關係。
首先,我們要理解大寶的失落,家裡有了一個新成員,爸爸媽媽難免會把一些注意力放在了小寶寶身上,如果這時大寶做出一些異常行為,比如摔玩具、愛哭、推開大人等,我們要給予充分的理解,耐心地引導,而不是批評呵斥大寶的「不佳」表現。
其次,不要忽略大寶,反而要多關注大寶,幫助他適應家裡有了新成員的過渡期。要做到,大寶和爸爸媽媽的享受親子時光的時間和質量不變;爸爸媽媽對大寶說話的語氣神態,要和以前一樣。
最後,不在兩個孩子之間做比較,要一視同仁,不偏心。
最後,想要在育兒路上越來越輕鬆,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自主的能力。作為父母的,首先自己要不斷地成長,讓自己的成長速度跟上孩子的成長速度。其次,要和孩子制定自主規則。才能培養出快樂、陽光、獨立自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