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趣味是中華文化的名片

2020-12-16 光明網新聞中心

  【編書者說】

中國趣味是中華文化的名片

——探尋中國文學趣味四十年

作者:郭英德(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我總是有一種想法:不管做學術還是生活,都要講究趣味。現在咱們用得更多的一個詞是「幸福」,幸福指數是精神感覺,具體到行為上可能是一種趣味。對從事文學研究的人來說,為了獲得做學術的幸福感,會更多地憑著自己的興趣選擇某些課題。

《探尋中國趣味——中國古代文學之歷史文化思考》郭英德 著 商務印書館

  從事古代文學研究,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選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對我來說是個偶然。我是78級的大學生。今年是恢復高考的重要紀念年頭,因為40年了,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重要的標誌。從中央領導人到各地的著名人物,77級、78級的佔了很大比重,雖然很快會退出歷史舞臺,但畢竟恢復高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現象。在大學,我一開始沒有選擇古代文學,其中有種種原因,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封資修」的批評影響太大了,覺得古代是封建主義。雖然資本主義、修正主義也不行,但是異域文化的新鮮感對當時的大學生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我想選擇西方文學或比較文學。最後還是確定做古代文學研究,發現從事古代文學研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這有很多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趣味」,因為中國人更能夠體會中國趣味、更能夠欣賞中國趣味,而且中國趣味是中華文化的名片,同時也代表一種文化的精神。

  我在新書《探尋中國趣味——中國古代文學之歷史文化思考》中提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如果想立足於世界文化之林,就應該在眾聲喧譁的世界文化中保持自身獨特的聲音,在五彩繽紛的世界圖景中突顯自身迷人的姿態,在各具風姿的世界思想中彰顯自身特殊的精神。20世紀以來,經過一百多年幾代學人的努力,中華文化在發出自己的聲音方面、在突顯自己的姿態方面,有了一定的地位、一定的影響,但是在彰顯自己的精神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了探尋中華文化趣味,我這幾十年來做了很大努力。我總覺得從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應該有個最基本的旨趣,就是從歷史文化時空交織的角度去探尋中國趣味。所以我提出探尋中國趣味的三個向度,這三個向度是互相交融的:一是歷史的向度,因為中國古代文學畢竟是一種歷史現象,從歷史現象角度來說要側重於中國趣味的廣度研究,這個廣度包括時間的綿長和地域的開闊;二是心理的向度,因為畢竟中國趣味是體現於人心之中的,靠人加以體現,所以這是一個深度的研究;三是文本的向度,研究古代文學是面向古代文獻、古代文本,所以文本的解讀、文獻的考索是最基本的工作,這種文本、文獻是廣義的,不僅僅是寫在紙張上的,也包括不寫在紙張上的文本和文獻。學術研究到最後,不是拼你花的時間有多少,也不是拼你有多聰明,可能最後要考驗你讀書的數量、讀書的程度,讀書不僅要讀得多,而且要讀得泛,知識積累、知識感悟的程度起著最終的作用。

湯顯祖像。資料圖片

  從歷史文化時空交織的角度,探尋中國古代文學的趣味

  我這本書分四個大的板塊:

  第一是對文學史學的思考。因為20世紀以來對文學史的研究,所以形成了新的學問叫「文學史學」。有文學就有文學史,但對文學史理性的認識相對滯後,而且比較完整的、比較系統的、數量大的、豐富的文學史認識就更晚,主要是在20世紀以後。100多年以來,對20世紀文學史的研究應該有一種反思、思考,這是我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包括對國內研究的思考和對海外研究的思考。

  第二是歷史的向度。我給它起的名叫「文學史論」,「文學史論」是現在研究的一個熱點,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世界學術潮流,尤其是研究歷史的、研究文學的、研究思想的潮流體現出一個特點,就是在非常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來閱讀、闡釋中國古代文學。這種廣闊的社會文化語境包括政治、經濟、生活、宗教、學術、教育、民俗等各個方面,是多維度的、豐富的視角。我經常說研究文學的人僅僅讀文學作品是遠遠不夠的,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應該以社會為讀本。而且這個社會的構成是非常豐富的,我們用的詞是「社會文化語境」。「語境」就是說話背後的環境,或者能夠支持你說話的基礎,在這樣的語境下來言說中國古代文學,可能更準確、更深入地把握文學的真諦。這是我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跟本書副標題也是吻合的,就是在歷史文化語境中探尋古代文學的中國趣味。

  這部分研究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大的審美風貌、大的文化趨向或者文化潮流背景下的文學研究,包括對宋代文學的思考,對才子佳人戲曲小說的思考,對傳奇戲曲興起背景的探討。還有一方面是對具體的文學現象和具體的社會現象之間關係的研究,因為關係很重要,人生在關係之中。比如美國著名哲學家、北大博睿講座教授安樂哲,他特別談到中國文化、中國思想最核心的東西是關係。它和西方文化、西方思想最大的區別是,西方文化、西方思想更多是講個體,是一個元素、一個要素,而咱們更多是講關係、講網絡,他認為關係才是切近人的本質、社會的本質的焦點。從這個關係中看文學會對咱們有很多啟發。所以我在文學和學術的關係、文學和教育的關係、文學和傳播的關係、文學和出版的關係等問題上做了探討。

  第三是心理的向度。心理向度的提出跟20世紀80年代的文化思考有密切關係,我們那時不僅僅思考中國文化的問題,而且更多更深地思考中國文化養育或者養成的人的問題。像魯迅提出的「救救孩子」的觀點,以及有關「國民性」的啟蒙思想,都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當然,要啟蒙大眾,更多地還是啟蒙自己。所以我們對人感興趣,對心態感興趣,當時有很多關於文化的論著和論文,有很多關於文人心態的論著和論文。在這個思潮下,我們當時有個課題叫作「古代文人心態」,所以我就做了湯顯祖、蒲松齡等著名文學作家的心態探討、個案探討。現在看來,那時的探討帶著尖銳的、批判的眼光,應該多一些「理解的同情」或「同情的理解」。但20世紀80年代對人的苛求、對精神的苛求,現在看來還是很值得稱賞的。因為人畢竟要有一種理想的狀態,要有追求。做一個有理想的人、做一個有追求的人、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做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我們心嚮往之,也是不斷自我反思的過程。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中國當代社會的知識分子成熟了很多,也世故了很多。90年代以後,那種尖銳的反思少了,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於是我有了其他幾篇關於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的文章。我覺得,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銳氣,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趣味,不同的年齡可以寫成不同的文章,而且只有在不同的年齡才能寫出不同的文章。詩人老了也許還能保持童趣、童心,但學者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多的是更老成了。

  第四是文本的向度。文學史是由一個一個文本構成的,過去講「作品」不太合適,可能更準確地講,文學史是文本構成的歷史,沒有文本就沒有文學的歷史,甚至沒有文本就沒有作家。在這個意義上文本研究非常重要,文本的研究,我在這本書裡選的是文體的研究,文體是文本的集合體。個別文本的解讀文章,我也寫了很多,因為傳統的看法,這是屬於鑑賞層面的,所以沒有收錄到這本書裡。收入這本書裡的是文本向度的文體研究,一方面是文體理論的研究,另一方面是文體本體的研究。我在文體理論方面的主要著作是《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其實,我更感興趣的是文體的本體研究,因為它更側重於歷史文化的思考,文體的本體研究跟當時文體的產生、演變的歷史和社會關係更為密切,這也是我研究的側重點。我寫了一些文章,包括對戲曲小說敘事性的探討,也包括對散文的一些文體的探討。現在我更多地側重於古代散文的研究。散文的文體非常豐富,從文體研究的角度切入散文研究可以有很多新的發現,這樣的發現可以指向中國文化的內在真諦。

《蘭竹圖》[清] 鄭燮 上海博物館藏

  兩種完全不同的趨向研究

  探尋中國古代文學的趣味,要關注特定時代的文學風貌、特定作家的文化心態和特定作品的文體特徵,這三方面也是老生常談。但在這三方面研究中深入一步,去發現內在的中國趣味,尤其是把中國趣味放在世界文化、世界學術的背景下進行思考,這是我們過去一直努力將來也會繼續努力的方向和課題。

  我的這些探討不成體系,因為我做學問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趨向,一種趨向是抓住一個課題以後一直窮追猛打地做下去,在戲曲研究、傳奇研究方面做得比較多;另外一種趨向是憑興趣,東一拳西一腳,一些點的東西比較多,一些探索的東西比較多。因為我覺得這是一種調劑。我經常跟學生談起這個事,做大量研究的學問累了,就跳出來看看電視、看看電影、寫寫書評、讀讀小說,寫寫別的領域、別的趣味的文章,調劑一下,對自己的整體研究有好處。因為歷史的構成是豐富多彩的,所以應該有多種向度。

  (本文據作者在清華大學 「鄴架軒·作者面對面」活動中的講話整理而成)

  《光明日報》( 2018年04月08日 08版)

[責任編輯:邱亭]

相關焦點

  • 生肖郵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名片
    生肖郵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名片 我國發行的生肖郵票是以中國古老的幹支紀年的十二種生肖動物為圖案的賀年郵票。我國從1980年起發行第1輪生肖郵票,1992年起發行第2輪生肖郵票。生肖文化源於中國,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及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 康師傅Express速達麵館以地道中國味,打造中華美食名片
    打造中華美食名片 康師傅以中國味風靡世界一面一蔬一肉,再加上濃鬱的湯汁,充滿情懷的原料和口味勾勒出康師傅全新的「美食地圖」,也承載了講求好滋味的中華飲食文化。始終走在方便食品行業前列的康師傅,在不斷通過現代創新工藝萃取傳統美食精髓、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的同時,也成為外國友人心中名副其實的「中華美食名片」。
  • 樹文化自信 立文化名片 傳文化精神
    文化是一個國家對外最為直觀的一張「名片」,是綜合國力與影響力的體現,而文化自信則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最顯著的表現,是對其自身文化的創造力、生命力持有最堅定的信心。「名片」,所以在他出任後都非常注重一個公司的文化發展情況。
  • 營口展示望兒山「母愛文化」名片
    匯聚文化認同 涵養精神力量 營口展示望兒山「母愛文化」名片 作者:高漢雷 張繼馳 2018-08-08 06:58   來源:遼寧日報     8月7日,以「孝行天下、大愛無疆」為主題的2018中國營口望兒山母愛文化節在鮁魚圈開幕,一系列別開生面的文化「組合秀」精彩紛呈,吸引了眾多海內外人士關注的目光。
  • 珠海不朽的文化名片:容閎(中國留學生之父)
    高材耶魯中華夢,赤子情懷偉業增。1553年,遠道而來的葡萄牙人登陸澳門,從那時起,澳門便將中國與世界聯繫在一起,成為全球貿易網絡中的重要一環。通過澳門登陸中國的不僅有西方的商品,同時西方的思想文化也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國,這裡成了西學東漸的起點。與澳門水陸相接的珠海,也因緣際會成為華夏大地接受西方文明最早的前沿。
  • 名片盒:方寸之上滿載中國趣味嶺南工藝
    、社交習慣傳入中國,西式名片慢慢在中國發展,中國進入中式名刺和西式名片並行時期;辛亥革命後,西式名片得到流行和普及。自然地,名片盒需要與之相配合。於是,大量外形纖巧,材質多樣,精緻優雅,集鑄造、雕刻、鑲嵌、繪畫等藝術於一身的名片盒,出現了。它們與中國傳統習慣採用的織繡「名片夾」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等地收藏的那一時期名片盒代表作中,我們可以看到貝雕、漆作、檀香木等各種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材料製作的名片盒,而且做工極為精細。
  • 中華美食打開文化窗口 外國人通過中餐認識中國
    中華美食打開文化窗口 外國人通過中餐認識中國
  • 營口望兒山向世界亮出「母愛文化」名片
    人民網瀋陽8月7日電 (王斯文)今日上午,2018中國營口望兒山母愛文化節在鮁魚圈開幕。據介紹,2018中國營口望兒山母愛文化節是遼寧文化「老品牌」在新時代的新升華、再出發,是在已經成功舉辦23屆的中國營口望兒山母親節基礎上,升級而成的重大文化活動。
  • 一張優秀的城市文化名片——《南京小拉舞》
    凡是看過《南京小拉舞》的人,無不為小拉舞的精彩感嘆,大家把《南京小拉舞》稱為南京市的《市舞》,對南京人民在精神文化上的創新才智和精神,打心底裡由衷地敬佩,因為,這是南京人民創造的人文文化名片。舞蹈文化在文化藝術界,歷來被說成是「金字塔尖上的一門文化藝術」,可見其品位之高。中國有千千萬萬的舞蹈專業團體和人員,能創作一個新的舞蹈節目,已經是了不起的成績。
  • 讓世界感受中華文化,中國朱子文化交流中心落地廈門
    12月5日,中國朱子文化交流中心在位於篔簹湖畔的熹茗茶業廈門文化旗艦店開幕現場正式揭牌。中國朱子學會、廈門大學人文學院與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的領導受邀出席了本次活動。如今,中國朱子學會聯合熹茗集團在廈門設立中國朱子文化交流中心,希冀合力打造一個研究交流普及朱子學的全新平臺、傳播朱子文化與中華茶文化的文化之窗,今後將通過開展形式多樣、高質量的相關活動,進一步助推朱子文化與茶文化走進更多人的生活,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 歷史紀錄片:碎片鑄成的文化名片
    高品質、高品位的紀錄片把歷史碎片鑄成精美的文化名片,是電視媒體開掘文化資源、傳播民族文化、塑造國家形象的成功實踐。 一、高揚民族優秀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延綿至今,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有文化信仰。運用紀錄片引領受眾進行高級層面的欣賞,是在娛樂文化泛濫的今天,主流媒體必須擔當的使命。
  • 中國玩具也是中華文化輸出的重要載體
    梁羨榮認為,大國自信源自文化自信,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國玩具也是中華文化輸出的重要載體,我們應結合時代思考創新與融合,打造中國一張樂趣名片。 此外,2019年年末,中國實現了5G網絡商用,中國5G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
  • 京東圖書中華書局攜手打造「傳統文化月」
    本報訊 (記者王坤寧)京東圖書聯合中華書局主辦,商務印書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海古籍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協辦的「傳統文化月」活動近日開啟,吸引了廣大讀者參與。截至9月7日,7家出版社銷量均有大幅提升,《論語譯註(簡體字本)》成為「傳統文化月」銷售最好的單品圖書。
  • 千年古陶,文化名片
    欽州坭興陶是四大名陶,是千年古陶,是中華瑰寶,是文化名片,更是發展的動力。坭興陶產於廣西欽州,欽州位於北部灣之頂,中國海岸線之最南端,西臨越南,背靠西南諸省,面臨海外東南亞各國,是西南諸省與海外貿易的商埠,商品集散之地。
  • 西九龍文化區:香港獨特的文化名片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設計效果圖翻拍。整個建築視覺上像一座「鼎」,上寬下窄,遊客在中庭可以看到香港西九文化區海濱廣場、香港天際線和大嶼山。「我們常常說,一個城市需要一個文化名片。香港長久以來都有一個經濟名片,我們有很多高樓大廈,全世界不同的銀行、不同的投資機構在這裡都有他們的業務。
  • 萊山區圖書館聯合中國知網開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科知識庫》線上學習閱讀平臺
    萊山區圖書館聯合中國知網,自今日起為廣大市民開通為期一個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科知識庫》線上學習閱讀平臺,讓您足不出戶即可享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盛宴,海量經典知識,趣味闖關答題,男女老少皆宜,小朋友也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學習、聯手闖關,而且全部免費哦!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研中心舉辦教育教學研討會
    圖書館館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研中心主任孫曉燕主持。  11月3日龍城校區教研會上,領墒教研中心主任張民省教授作了《文化自信來自於歷史深處》的發言,解讀了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政策導向,深入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工作原則。
  • 中華祠堂文化的「活化石」——惠山古鎮
    其中,惠山古鎮,作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是區域內擁有核心價值的旅遊資源。惠山古鎮位於無錫市錫惠名勝區東側,西起惠山天下第二泉,東臨京杭大運河,南抵錫山龍光塔北側,北至通惠西路,佔地面積1.53平方公裡。
  • 書法教授鄭曉華:讓書法成為文化交流的生動名片
    書法教授鄭曉華:讓書法成為文化交流的生動名片 2014-11-20 19:56:46中新網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 馬海燕)走進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書法教室,映入眼帘的是滿牆的書法作品。
  • 《中華書法小故事》展示中國書法脈絡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桂傑)展示中國書法脈絡、挖掘傳統文化精髓的《中華書法小故事》一書由新華出版社正式出版,今天在王府井書店舉行新書發布會,面向全國發行。《中華書法小故事》由書法家、書法博士安軒老師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