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回村,就是最好的孝順!」蔡甸一村書記倡導微信拜年

2020-12-12 瀟湘晨報

長江日報-長江網1月26日訊「孩子們,不要回來拜年,好好待在家裡,就是最好的孝順,對村裡最大的支持!」1月25日清早,大年初一,蔡甸區張灣街復原村村書記陳國超,通過微信接受家住武昌區二女兒一家的視頻拜年,時不時補上一句,「別回來,家裡啥都不缺」 。

(圖為村民們領取口罩和防範新型肺炎的宣傳單)

「村子,從來沒今年這麼安靜過,」陳國超說,這幾天,武漢新型肺炎形勢嚴峻,市指揮部接連發出通告。作為農村基層組織,「嚴防死守」的任務很快下達到村裡。

接到區裡緊急部署後,一場和病毒傳播的賽跑很快展開。去街辦領宣傳單,逐家逐戶發放,勸導說服老年村民戴口罩,24日大年三十,陳國超帶領幾名村委,忙到天黑,連自家春聯都顧不上貼。

抗擊新型肺炎,當務之急,是最大限度減少人口流動。復原村離武漢中心城區不遠,年輕人多,加上姑娘女婿有回門拜年的傳統,勸說他們過年不回家,成了4名村幹部的頭等工作。

經過入戶篩查,村民張某前幾天發燒,在區人民醫院被隔離。據悉,45歲張某曾到漢口一家肉類批發市場進過貨。得知情況後,對他家進行入戶消毒殺菌處理後,村裡為張的家人安頓好了過節期間的生活所需,並進行了隔離。

「家裡有伢們在外地打工的,讓他們不要回來;麻煩跟親戚提前說好,今年別來了,拜託各位您家……」「勤洗手,戴口罩,少串門……」幾名「口罩」村委走村串戶,發放免費口罩,反覆叮囑,在農戶家電視機播放的春晚笑聲中,不知不覺迎來了新年轉鍾。

「現在網絡這麼發達,為了減少感染風險,大家拜年完全沒必要跑來跑去,通過微信拜年挺好……村支書記陳國超希望通過長江日報倡議:特別時期,城鄉齊心協力,共同抵禦新型肺炎。

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了解到,在村幹部們的努力下,今年復員村一半在外村民,留在原地過春節。早先回村村民,也儲備了充足的過節物資「貓冬」,鄰裡減少了串門。藉助村村通寬帶,村民們和遠在全國各地的家人和親戚,網絡拜年成為一種新常態。

值得一提的是,24日下午,村民張學鑫(化名)家的女兒開車回家,到家門口而不入,在戴口罩與父母遙望拜年後,雙方全程不接觸,隨後滿載農產品返回城裡。

【來源:長江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背包書記」鄢宏回村「探親」 曾在四川宣漢駐村幫扶三年半丨第一...
    「背包書記」鄢宏 一個背包,一雙膠鞋,一把雨傘,是鄢宏當年走村入戶的所有裝備。高山深澗裡,山間林地旁,村民總能時不時見到這位背著背包的第一書記。剛開始,不少村民記不住他的名字,於是給他起了一個外號:「背包書記」。 這次回村,鄢宏依然背著背包,不過,他原來喜歡穿的膠鞋,換成了皮鞋。「以前,村裡的道路幾乎全是泥巴路,現在路修好了,再也不用穿膠鞋了。」鄢宏說。
  • 【防疫一線踐行初心使命】黨旗飄揚下敢於擔當的村書記——林金生
    1月22日開始,林金生書記一共參加了水吉鎮、黃家店村黨支部召開的8場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工作會。他的臉上除了緊張就是責任,他每時每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來時的路」,要求自己及時理解、吃透上級文件精神和疫情的防控工作要求,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路上,他總是不停地看微信、回微信,打電話,深怕上級的安排與指示沒有落實到位。
  • 「背包書記」鄢宏回村「探親」 被幫扶戶為啥三次落淚?|回家·駐村...
    鄢宏(左一)在村民家裡拉家常鄢宏是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華融」)員工,2015年8月被選派至四川省宣漢縣峰城鎮仁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2019年1月「卸任」後,鄢宏一直牽掛著村子裡的人和事。鄢宏說,這次回村「探親」,他最想見的人,就是老楊頭。
  • 古田縣駐村第一書記抗疫側記
    杉洋鎮東吉村駐村第一書記錢進堅一邊抓防疫工作巡查,一邊注重做好村裡衛生工作,組織開展全村環境衛生大掃除並做好消毒工作,及時安排人員和垃圾車上門清運垃圾,倡導村民人人講衛生和外出戴口罩。;對居家觀察對象還每天不定時視頻,拉家常式地聊天,疏解他們隔離期的心理焦慮;疫情期間慰問貧困戶、低保戶等各類貧困群眾28戶,關心和幫助困難黨員、老村幹3戶,並爭取4000元慰問留守兒童......由於長時間緊張忙碌的連軸轉,他出現了頭暈嘔吐、夜間失眠等症狀,但他帶藥回村後仍堅守崗位、守土盡責。
  • 彭勇剛:接地氣的「駐村第一書記」
    彭勇剛說,對於農村工作的直觀感受,還是來自《第一書記》《馬向陽下鄉記》等影視劇,從表面了解了一些「駐村第一書記」的工作情況。 儘管如此,彭勇剛還是很快融入了新角色。他告訴記者,作為「駐村第一書記」,首先要處理好四個關係,才能輕裝上陣,安心開展工作。 「到合發村後,我面臨的第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就是與村支部書記呂志之間的關係。
  • 【法治嘉祥】駐村第一書記 | 縣司法局駐村第一書記為「軟弱渙散村...
    第一次到王屯村,直觀印象就是村委會破、村莊規劃亂、人居環境差,王屯村是我縣17個軟弱渙散村之一,王寧同志需要在兩年的時間內改變現狀,為王屯村摘掉軟弱渙散的帽子。一、入戶走訪摸清村情民意經過近一個月的走訪入戶,基本摸清了王屯的村情和各項工作開展情況。
  • ...書記、村婦女小組長、基層婦聯主席……不同身份,肩負同樣的責任
    疫情發生後,她「狠心」將身患重病的丈夫丟給兒子照看,主動找到村黨支部書記黃國平要求上「疫」線,考慮到黃華林的實際情況,黃國平先後兩次婉拒她的請求,但最終經不起她三番五次的軟磨硬泡。得到批准後,黃華林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疫情防控工作中,從1月27日開始,她和村裡的志願者一道參與村卡點值守,戴上疫情防控護村員袖套,到村頭巷尾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摸排外地返鄉人員,上門收集車主鑰匙,嚴防村民外出,不放一個外來人員從卡點進村。
  • 多虧這個「不講情面」的村書記,全村沒有一例發熱患者
    王家墩村黨支部書記潘運清在村口負責一線疫情防控工作長江日報-長江網2月6日訊「從明天起,凡是發現不戴口罩,在村內散步、串門、聚集,或者外出的,歡迎各位村民拍照發到本群中,讓大家看看哪些人還在麻木不仁,害己害人,疫情面前不講人情
  • 「逗硬」書記李松長:從「落後村」到「先進村」 他用一條登山道串...
    2015年10月,四川省人民檢察院幹部李松長下派掛任古藺縣大寨苗族鄉富民村第一書記。這位「逗硬」書記的到來,讓村民們的眼裡「有了光」(逗硬,為四川方言,意思「得硬」、「動真格,來真的」)。封面新聞記者 王正元 徐慶 李佳雨村在花海中,人在圖畫裡。
  • 臨縣三交鎮雙塔村來了個好書記
    李小明 攝「這個女書記真不簡單,是真正給咱村民辦事的,是個好書記!孩子,趕緊回家來吧,回來一定去謝謝劉書記!」建檔立卡貧困戶王振平對外出打工的孫子說。劉小娟來了雙塔村不久,村民們就口口相傳,逢人便說——臨近年關,天氣寒冷,劉小娟依然馬不停蹄地為村裡的事奔波著。一進村,小槐樹下的鄉親們就圍上來,「劉書記,你又來了?」
  • 記玉田縣鴉鴻橋鎮劉現莊村黨支部書記白利國
    鐵肩擔責任 赤誠獻百姓—記玉田縣鴉鴻橋鎮劉現莊村黨支部書記白利國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 (記者 今朝)在冀東名鎮鴉鴻橋,這裡的村民擁有城裡人都羨慕的種種幸福:村民住在和城市無二的新民居工程裡;人人擁有健康檔案,接收「村民健康保健中心」的免費體檢;村民擁有資金專業合作社,隨時解決經營中的資金問題;村裡創辦《百姓》村刊,村民精神世界豐富飽滿;全村人均純收入已達到1.2萬元……說起這些,村民們總要幸福地提起一個名字——白利國,劉現莊村的當家人、村黨支部書記。
  • 微信群裡「報菜名」 村書記化身「代購小哥」
    中國山東網2月12日訊(通訊員 王家琦) 「謝謝黨和政府的關心,謝謝柏書記辛苦跑腿,我們全家一定不出門,不添亂,請放心。」2月9日一大早,濟寧市兗州區小孟鎮郭戶村支部書記柏文臣為村民老郭一家送去了蔬菜、糧油等生活物資,這讓老郭及家人十分感動。
  • ...李堂選村:多措並舉,搶抓復工復產|李堂選|武穴市|疫情防控|郭坤...
    李堂選村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農業生產,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搶抓有利季節,努力恢復農業生產,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3月22日,中國創業家網觀察員採訪了李堂選村駐村幹部武穴市發展和改革局黨組成員郭坤祥和村支部書記李清軍。
  • 駐村第一書記唐永安的「生意經」 聊天張嘴就是小米、花椒、芝麻油
    當了兩年第一書記,藍工裝還一直穿著,可在林州市東姚鎮長沙村老支書劉買喜和村民眼裡,唐永安早不是「林州市供電公司管物資供應的唐書記」,倒像是個「做生意的」。  因為,不管在哪兒,也不管跟誰聊天,他一張嘴就是小米、花椒、芝麻油。
  • 「厚臉皮」的駐村第一書記
    二道江區鴨園鎮二道溝村幅員面積29.3平方公裡,其中林地就佔了2.8萬多畝,林地多、耕地少,地理位置偏僻,進出只有一條路,加上地處水源地保護區,產業發展受限,曾是省級貧困村。 高健是二道江區委宣傳部下派到二道溝村的第一書記,其實他本來臉皮挺薄的,一不好意思,臉就會「唰」一下變得通紅。
  • 茂南區山閣鎮燒酒村「第一書記」吳宜紘 「我們村的小吳書記」
    吳宜紘是珠海市西部城區開發建設局派駐茂南區山閣鎮燒酒村的「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工作中,他牢記囑託、紮根基層、深入群眾,以初心踐行使命、以行動詮釋忠誠,用心用情投入掛點村幫扶工作,根據當地的革命老區紅色資源和農業資源優勢,傳承紅色基因,和幹群合力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走出一條參與產業、分享收益、脫貧致富的新路。
  • 能人回村,「麻雀窩」變「鳳凰巢」
    村子就坐落在幾條山溝的交會處,雖然坐擁近6000畝土地,人口卻越來越少,不少人舉家搬遷,發誓再也不回這窮山溝。  就是這樣一個「麻雀窩」,近幾年卻成了遠近聞名的「鳳凰巢」:2017年,村裡接待中外遊客3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000多萬元。  「麻雀窩」變「鳳凰巢」,馬家溝村有何秘訣?「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這兩年俺村能有這麼大變化,離不開紮根俺村的優秀人才。」
  • 第一書記扶貧手記,楊磊:王道一村的駐村記憶
    由陝西省委組織部、省作協聯合策劃,中國作協副主席、陝西省作協主席賈平凹主編的《第一書記扶貧手記》發行以來,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該書收錄了脫貧攻堅一線29位「第一書記」的文章,他們以文字為鏡頭,直面貧窮的真相,記錄鄉村發展變遷和一線工作的真實感受,為鄉村振興提供來自基層的思考。今天帶來第十八期《楊磊:王道一村的駐村記憶》。
  • 望城烏山一名村書記的「抗疫日記」
    忙了一天的工作,長沙市望城區烏山街道原佳村黨總支書記張金川打開了手機記事本,在記事本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並寫上日記標題《一個都不能少》。2月3日上午,筆者來到該街道原佳村村部看到了張金川。打開手機,這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移動電子「文件夾」,張金川早已鄭重地在「文件夾」上寫標註了標題:「抗疫日記」。
  • ...村打造成村美民富的樣板村——記徑山鎮小古城村黨委書記林國榮
    村民們告訴記者,小古城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於他們初心不改的「領頭雁」——林國榮,從村委委員、村委會主任,再到村黨委書記,林國榮在農村基層一線已工作30年。「我早就已經把村當家看了,就想一直謹遵習總書記的指示,努力讓家變得更好,讓『家人』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