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山東東營12月10日電 題:「鳥類國際機場」黃河三角洲演繹「冬季戀歌」
作者 趙曉
被譽為「鳥類國際機場」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今年又繁殖新增了一批珍稀鳥類。「我們成功繁殖東方白鸛115巢、幼鳥315隻。黑嘴鷗繁殖種群也從2019年的6632隻增至8676隻。前段時間還通過望遠鏡觀測到4隻火烈鳥在保護區覓食,這是我們觀測到這種世界瀕危鳥類數量最多的一次。」該保護區科研中心工程師趙亞傑10日向記者介紹說。
圖為12月4日,珍稀鳥類東方白鸛在休憩中。 中新社記者 趙曉 攝
時值隆冬,大批候鳥遷往中國南方,但走進地處北方的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依然可見成群結隊的鳥兒在這裡覓食、嬉戲、休憩、飛翔,演繹「冬季戀歌」。保護區橫跨東亞-澳大利西亞和環西太平洋兩條鳥類遷徙路線,是全球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
撲騰翅膀,引頸向上,曾「折翼」的天鵝「小雪」在馴養員的帶領下悠閒散步。保護區救助站工作人員於廣軍告訴記者,10多年前,「小雪」被他們從冰封的河道上救回,傷好後仍無法起飛,就在保護區安了家。
圖為12月8日,保護區工作人員在高處觀測溼地中的鳥類。 中新社記者 趙曉 攝
「累計救治過100多隻鳥,有的是冬天在外面忍飢挨凍,有的是翅膀或腿部受傷,跟不上遷徙大部隊。」於廣軍回憶,救助站去年救了3隻白鶴,連續兩個多月打針、餵藥,已恢復健康,放歸自然。
在保護區工作6個年頭,趙亞傑見證了這裡的鳥類種類越來越豐富,棲息環境日益優越。她帶領記者參觀鳥類棲息地時稱,從近幾年的觀測情況看,保護區內的越冬鳥類種群不斷增加,河口溼地、河流溼地、人工溼地、灘涂溼地給鳥類提供理想的棲息環境,周邊的稻田保證了雁類、鶴類的生存補給,同時也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東方白鸛原本是3月開始繁殖,但連續幾年觀測發現,它們從2月份就陸續到保護區做巢繁殖。」
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是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累計繁殖雛鳥1954隻。據趙亞傑介紹,在保護區內,東方白鸛幾乎全年都能看到,部分留在這裡越冬,2月到保護區建立的人工巢繁殖,現已累計建立95個人工巢。
此外,繼丹頂鶴去年首次在保護區野外繁殖後,今年已觀測到兩個丹頂鶴家庭繁殖了3隻幼鳥。在趙亞傑看來,保護區「吸引力」的提升,得益於自2002年開始實施的溼地保護和恢復工作。「我們最初通過圍壩、引黃河水,為鳥類營造淡水沼澤溼地環境,後期建立沉砂池,以清水補給淡水溼地,開展退耕還溼、退養還灘,使鳥類等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向多樣化轉變。」
自然保護區管委會主任苟宏水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該保護區組織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先後開展鳥類棲息島建設、東方白鸛棲息地保護改善工程。以東方白鸛、黑嘴鷗等為指示性物種的鳥類種類、數量均大幅增加。
目前,保護區內的鳥類已由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36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2種,38種鳥類種群數量超過全球種群數量的1%。保護區現為白鶴全球第二大越冬地、黑嘴鷗全球第二大繁殖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