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日前,在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片溼地內,一隻身體受傷的亞成體灰色天鵝經過工作人員的緊急救治逐漸恢復體力,現已脫離危險。
【解說】12月10日,記者在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內了解到,由於該區各類珍稀鳥類數量較多,諸如此類的救助事件時有發生,其中最受關注的則是白天鵝「小雪」被救助的故事。10多年前的一個寒冬,只有幾個月大的「小雪」被工作人員從受困的冰封河道中救回並悉心照料,由於翅膀嚴重受損,「小雪」最終失去了飛行能力。雖然無法與其他天鵝一樣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但它卻在保護區安下了家,並與工作人員建立了親密的感情。
【同期】山東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救助站 工作人員 於廣軍
我們救助站的一個工作人員長期餵養它,它從野外慣了,畢竟有野性,給它餵食,給它加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相互的信任,所以它跟人比較親近不會那麼排斥人。
【解說】據該保護區救助站工作人員於廣軍介紹,很多鳥類習慣在野外生存,被救助時很怕人,但經過長時間地餵養照顧,它們會逐漸和人建立信任,願意與人親近。近幾年,他們已累計救治過100多隻鳥,其中不乏珍稀鳥類。
【同期】山東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救助站 工作人員 於廣軍
救助過疣鼻天鵝,還有丹頂鶴、東方白鸛、夜鷺,還有一些野鴨之類的,具體數量在100多隻。冬天救助的比較多,人容易抓住(受傷的鳥類),別的時候大多數都是受傷的。
【解說】於廣軍所在的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被譽為「鳥類國際機場」,橫跨東亞—澳大利西亞和環西太平洋兩條鳥類遷徙路線,是全球鳥類重要的中轉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近幾年,由於保護區的各類環境不斷優化,東方白鸛、黑嘴鷗等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到該保護區繁殖、越冬。在保護區工作6個年頭的科研中心工程師趙亞傑,見證了這裡鳥類種類越來越豐富,棲息環境日益優越。
【同期】山東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科研中心 工程師 趙亞傑
近幾年我們的觀測來看,我們這裡越冬的鳥類,它的種群是比較大的。那麼東方白鸛我們看的時候,目前來看,全年都能見到,越冬期有部分東方白鸛在這裡越冬。在2月份開始,陸陸續續就有繁殖的東方白鸛北遷回來了,夏季整個繁殖季都能看到大群的東方白鸛,它們在高壓線杆上,或者我們建的人工巢上進行繁殖。
【解說】自然保護區內的越冬鳥類種群不斷增加,河口溼地、河流溼地、人工溼地、灘涂溼地給鳥類提供了理想棲息環境,周邊的稻田保證了雁類、鶴類生存補給。趙亞傑說,保護區「吸引力」的提升,得益於自2002年開始實施的溼地保護和恢復工作。
【同期】山東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科研中心 工程師 趙亞傑
最初我們是營造淡水沼澤溼地,通過圍壩引進黃河水,後期我們在引黃河水的時候,也注意到它這個水中含沙的問題,我們建立了沉沙池,通過引清水的方式來補給淡水溼地。還做了一些微地形改造,建立一些人工島、魚類繁殖地等,使我們保護區裡面鳥類棲息環境有一個多樣化的轉變。
【解說】據了解,該保護區現為白鶴全球第二大越冬地、黑嘴鷗全球第二大繁殖地,2020年繁殖黑嘴鷗種群達到8676隻。該自然保護區管委會主任苟宏水告訴記者,未來該保護區將建成全球暖溫帶最完整的溼地生態系統,成為更多鳥類與人和諧共處的「天堂」,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態保護治理模式。
楊飛 山東東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