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
9月22日,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約而至。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特別是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和嚴重洪澇災害衝擊的這一年,豐收來之不易,意義非同尋常。
今年春耕的重要時段,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國,農資產品運輸和農業生產技術服務等面臨重大挑戰。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各地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將化肥、農藥和種子等農資產品納入重點保供目錄,確保春耕農資不斷鏈,打通了農資供應、農機作業、農民下田等的「最後一公裡」;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實時在線提供「雲春耕」服務,為農民群眾田間生產答疑解惑;各項涉農財政補貼悉數到位,給廣大農民吃下了「定心丸」……廣大農民朋友用足用好各項支持政策,一邊奮力抗擊疫情,一邊搶抓農時開展生產,努力營造了春耕生產的良好開局。今年,我國夏糧生產不僅再獲豐收,而且產量創歷史新高;秋糧雖然遭遇了嚴重汛情和多次颱風,但仍經受住了考驗,大部分地區作物長勢良好,豐收就在眼前。
豐收不僅關係著中國人的口糧、飯碗,而且為國家應對風險挑戰提供了信心和底氣。今年是經歷疫情考驗的特殊之年,也是國際局勢複雜多變之年,各種挑戰威脅著農業生產。但是,我們有日益完善的防汛體系,有不斷夯實的農田基礎設施,有大大提升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有抵禦風險的多重防護網。更重要的是,廣大農民朋友勤勞勇敢,他們以科技為引領,以政策作支撐,以保險作後盾,用辛勤的雙手開展農業生產,大大增添了豐收的底氣。疫情催化了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水平穩步提高,催生了5G智慧數字農業技術設備,全天候進行物聯網土地墒情監測、智能水肥藥一體化灌溉。農民朋友還紛紛用手機「下單」,足不出戶就能享受除草、打藥、澆水等田間管理的社會化服務。
有了豐收的「成績單」,農業基本盤才能牢牢穩住,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才會有堅實基礎,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才更有底氣。
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專門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不僅增加了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強化了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穰穰滿家,豐收後的農民分外欣喜。這樣的喜悅需要全國人民共同分享,把幸福通過節日傳遍千家萬戶。億萬農民慶豐收、成果展示曬豐收、社會各界話豐收、全民參與享豐收、電商促銷促豐收等各具特色的活動已經陸續展開,「中國農民豐收節」已經成為中國鄉村的文化符號。
豐收的喜悅,寫在五彩斑斕的景色裡,更寫在億萬農民的笑容裡。在廣大農民喜迎豐收的歡歌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將如期實現,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願景必將變為現實。
(作者:龍文軍,系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李慧 張勝 任爽 張士英 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