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的親子閱讀顧問
第578篇分享
在新浪微博@魔書堡親子閱讀,也可以找到我們
魔書媽媽說:做了父母,我們就不可避免地要面臨孩子學習英語的種種決定,學不學、學什麼、怎麼學和在哪學是四個關健問題。我們最常聽到爸爸媽媽們說的話就是:「我們也不太懂英語,所以……所以你可以看看,如何才能更好地給孩子一個學習規劃。
有規劃才有未來
有一位媽媽,從孩子幼兒園起就不斷地送他上各種各樣的英語培訓班,一會兒劍橋,一會兒新概念,一會兒朗文,一會兒浸泡, 現在孩子上小學五年級了,忽然又聽說小升初要某某英語證書,於是把孩子送到一個機構裡,告訴老師們只有四個月了,孩子一定要考取這個證書……然而,由於孩子的英語學習沒有從一開始就遵循一個系統的學習體系,所學內容有重複、有遺漏、又零碎,所以很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去應對一個系統性很強的考試。如果硬壓,只會讓孩子逐漸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自信。
其實,為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不需要我們懂英語,只需要我們懂英語教育,讓孩子們在英語學習的起點就瞄準了終極目標,不走彎路,日積月累,循序漸進。
為什麼非要學英語?
「為什麼非讓我們中國人學英語呢?」「有幾個國家的孩子學習中文的?」這是一個家長閱讀了我寫的「學英語要趁早」博文後提出的問題。我是英語老師,所以回答這個問題肯定不客觀。就和大家分享一個老師研究的關於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學的課題。我們在少數民族地區推行雙語教學,總被一些人說事。其實,誰不知道要保留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呢?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地區的孩子們只學自己民族的語言就是保留文化的表現,因為,現實的情況是,如果孩子不學普通話,會給他們將來的升學、就業和融入更大範圍的社會圈造成極大的障礙。如果生存都成了問題,還想什麼文化?
學習英語何嘗不是這個道理?雖然不至於影響到生存,卻起碼會影響我們的事業和生活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平臺,誰讓英語橫行世界呢?要是再唱點高調的話, 如果我們能夠掌握另外一門語言,就有可能多了一個理解的方式和思維的角度,人肯定不一樣。 所以不管從功利角度還是提高人生質量的角度,學英語不會虧的。這事不需要糾結了,就想著怎麼學好吧。
幾歲開始學英語?
每次面對爸爸媽媽,都會有人問我孩子應該從幾歲開始學習英語。我的回答總是,幾歲都可以開始,只是學習的內容和方法不同。但4-12歲是孩子以接近母語習的方式學習英語的最佳時間。
昨天和同事聊天,她女兒四歲,已經開始學習英語了。那天女兒學了四種情緒的英語單詞,其中有「驚訝」(surprise),媽媽給她複習的時候發現孩子不知道「驚訝」是什麼意思,只好又舉例又表演地讓女兒先明白了什麼叫「驚訝」,然後再複習「驚訝」的英文。四歲,很多認知還在形成過程中,該開始學這樣的英語了嗎?
今天上午接到K的電話,他是我有氧英語讀寫班最大的學生, 已經上初中三年級了,而其他學生都是小學六年級。K告訴我,他寫不出來,也不知道怎麼寫(還不寫,今天下午的課就講評了!),因為在學校裡老師教的英語寫作方法已經根深蒂固,所以在這裡他覺得怎麼也寫不過這些六年級的孩子們。我鼓勵了他,也許他有了思維定勢是劣勢,但是他的年齡優勢可以反映到他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的能力上,只要用心學,肯定比六年級孩子們進步得快。
這兩件事令我感慨。從小學英語呢,有認知上的糾結,大了學英語,又有思維定勢的幹擾(特別是當思維定勢不適合正確的英語學習思路的話),同時,越大越顧及面子,要是寫不過比自己年齡小的人,則選擇寧肯不寫,這樣又如何能學好呢?
這兩周周末沒有閒著,應邀在一幼兒園和一家培訓機構面向家長做了針對英語啟蒙的分享,還抽空給幾名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做了英語診斷性測評。面 對學齡前的家長我本以為會坦然,因為說什麼都不晚,就是做錯了馬上糾正也來得及。但是我發現,越是對孩子英語教育關注的家長,越可能偏執,好像非要做點驚 天動地的事情,或者與眾不同的選擇,才對得起孩子,對得起自己這份重視。
其實語言學習很樸實,不用玩花哨,走對路,並且堅持就肯定能有成效,不需要刻意追求什麼,培養興趣、聽一定要上量、說確保語音語調準確而不是說得多或者說得對,學齡前能夠做好這三件事就行了。
面對眼看就要上初中的孩子的家長,我同樣難以淡定。來找我做測評的都是英語很好的孩子(至少家長這麼認為),要麼從小就開始學,請來老外做家教,或者參加了課程名稱很炫的培訓班,要麼在學校的英語總是拔尖,所以說什麼家長也不願意接受孩子的英語其實給耽誤了這一事實。但情況就是如此,英語沒有系統化的學習,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公正的檢驗,好似一直在學,卻不知道學到了什麼。
這樣的孩子面臨的英語問題如出一轍:沒有自然拼讀能力;從未系統化地開展過英語閱讀(學校留的閱讀篇章不是這個範疇);也許會很多單詞或者語法知識,但不會用;開口說和下筆寫超過一句話就不知所措,不會組織語言和思路。
所以,每每在對學齡前兒童的家長分享時,我都會特別強調英語學習的規劃性,雖然啟蒙很重要,但是如果只知道啟蒙,卻不知道未來的目標和方向,啟蒙不做也罷,白費功夫。真可謂早也罷,晚也罷,都不能讓我們省心。
什麼時候開始學習外語最好永遠不會有定論,因為這樣的實驗是無法實施的。所以如果我們想到了就趕緊學,只要內容和方法適合,不會有壞處的。只是四到六歲期間到底學了什麼,學會了沒有,家長不應該太糾結,只要發音準,興趣濃,就可以了。六歲以後再開始有意識有系統的學習。
為什麼不能指望課內的英語教學?
這天碰到這樣一個採訪題目,「一些社會上英語培訓機構生源很好,這是否說中國小學課堂中的英語教學有缺失?有哪幾方面不足的地方?」
我對記者說,這個問題我要是瞎說就是全面樹敵了,但不能否認這是一個事實。為什麼小學課堂不能滿足家長的需求呢?兩個原因。第一,中國太大,而所有學校都要遵循一個國家英語課程標準, 所以,這個標準肯定不能就高,雖然也不是就低,但起碼要做到中國大部分小學都能夠做到。無論哪個出版社的小學英語教材,都必須按照這個標準編寫,所以再超群的老師,再聰明的學生,在學校就只能是這個標準。第二,中國人多,父母對孩子學習英語的要求和目標是形形色色的,但課堂教學卻是整齊劃一的,因此,他們只有把孩子送到可以滿足他們個性化英語教育需求的培訓機構去學習。
記得那天和一個資深專家談論這個話題,她說這麼多年,我們的課程標準無論怎麼變,都是同一個思路,而事實證明這個思路不能改變我國英語教育一直以來高投入低產出的現實,我們應該嘗試顛覆。但是我想,話說回來,如果我們英語教師的整體水平不能跟上,顛覆可能意味著更大的冒險,所以很多的英語教學改革只能在小範圍或者外語學校進行實驗,即使很成功,也不具備廣泛複製的可能。
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不能指望課內的英語教學,這不是因為它有什麼缺失,而是因為我們做家長的想要得更多,而且孩子也能做得更好,我們只有在課外給他們創造更好的條件了。
什麼都可以信,就是別信速成
今天一到家,兒子第一句話就說:「媽媽,你有競爭對手了!」然後遞給我一張今天在班裡收到的某個專家講座的宣傳單頁,原來其講座時間正好和我本周日的講座時間重合。我禁不住笑,兒子還挺關心我的事的,他還說他班裡有個同學來電話問那個專家的講座時間和地點,他還向他推銷我的講座,結果同學說還是去聽那個講座。不過,有競爭對手從來都不是讓我們糾結的事情,大家一起來把青少英語越做越好是好事,家長多聽不同專家的講座也是好事,最終會對自己的需求有一個專業的判斷。我這幾周連續做留學講座就發現,有些家長聽一個人「忽悠」就報了某個留學預科班,來到北京後聽到了更多的信息,對最初自己的選擇後悔不已,但是學費已經交了,不能退,變得很糾結。
我仔細讀了一下兒子帶回來的宣傳單頁,講座人是知名髙校的博士,也是說是國家十一五重點課題的科研成果。不過是和一個公司綁在一起,最要命的是強調了英語學習的速成。
我這裡給爸爸媽媽們一個對英語培訓質量最基本的判斷:只要宣傳速成,就不可信賴。「速成」是抓住了家長的心理,時間短,花錢少,效果「好」;但速成完全違背英語學習的規律,本質就是騙錢。我的團隊在討論課程設計時常常被這個問題困擾,大家說,某某機構這樣的班只要三個月,而我們要一年甚至一年半,家長怎麼可能選我們呢?家長還會說,你們就是想多賺錢才把這個班開這麼長時間。
一次我去參加一個企業的培訓班開學典禮,他們的書記做了發言,非常震撼。他是學理科的,清華畢業,他對英語學習有他獨特的看法。他說,英語是最能反映一個人「學習精神」的學科,他們清華的同學都是聰明絕頂,什麼課只要考試前翻一翻書,就能考得特好,但就是英語不能使這招。所以,他們班英語學習好的人都無容置疑肯定是每天堅持學習的人。因此,他在招非英語專業的名牌大學畢業生時,最青睞英語好的學生,因為他知道這個人一定做事有常性,善于堅持,而不是靠小聰明混的畢業證書。
我們不妨用這個視角來認識英語學習的本質,判斷培訓機構的優劣,同時欣賞我們這些英語好的孩子們。
五六年級如何學英語?
小學五六年級該如何規劃英語學習?這裡有三個建議。
第一是英語原版閱讀,要讀雜書,不要光讀小說,非小說類原版讀物如果不好買到,可以閱讀英美在線報刊上的教育和科技板塊文章。英語和思維與視野的拓展一併發展。
第二是從通用英語向學術英語的轉變,學術英語寬泛地講就是高等教育所使用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即使到了大學階段,都可能仍然停留在通用英語這個層面,所以,學術英語是中國學生的普遍弱項,甚至學術思維也是短板。但是,這種語言模式和思維方式卻是在英美高等教育中生存的核心技能。這一轉變通過大量閱讀學術文章,聆聽學術講座可能能夠自悟,但過程會比較漫長,尤其對於12歲的孩子。具體建議是讓孩子參加綜合能力提高和與應試相結合的FCE課程,然後是CAE課程,同託福和雅思課相比,這兩門課程有漸進性,能照顧到孩子的認知成長,內容豐富,不是純應試。
第三就是讓孩子做個有思維有視野的人,特長愛好,社會活動,海外遊學,廣泛閱讀都可以,最好這些都有一定的趨同性,比如喜愛科技,那麼就參加某某科技小組、科技項目、科技競賽、 科技公益、海外科技夏令營等,以此類推。孩子的時間有限,不如就專攻一項,切忌多而不精。
老師的高度決定孩子的高度
最近做了好幾場公開講座,都是圍繞「有規劃才有未來」這一培養孩子的理念,一點不謙虛,自我感覺挺爽挺美的,因為幾乎所有的家長聽完講座後都會跟我說,從來沒有聽過從這個角度講少兒英語教育的,但是聽了之後感到就應該是這個道理。其實並不是我們這個團隊有多麼髙明,而是老師的高度決定了教育的髙度,而教育的高度將會決定孩子成長的高度。
我不是一個唯文憑是論的人,但我是一個特別強調教學團隊的人,因為不管一個個體教師的起點如何,他只要置身於一個有著高水準氛圍的團隊,他就可以在相互學習和自我反思中持續進步,不斷對自己提出新的發展要求。而很多培訓機構崇尚和包裝個體明星老師,這些老師要麼就是「趕場式」的教學(在各個機構任教,拿課時費),要麼就是「孤芳自賞」(一人獨秀,難有不斷發展的動力,慢慢就落伍了),要麼就是「孤膽英雄」(明星老師一離開,學校就垮了),這些不是教育,教育不是這樣的。
在我講座中,我總是談到家長如何判斷一個培訓機構的品質,維度很多,但如果單就師資來說,家長一定要問的就是校長或者主管教學的最高領導是什麼背景,因為他的高度決定了你孩子發展的高度。
(文章由魔書堡整合而成,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轉載請註明)
回復「目錄」查看魔書堡家庭教育和親子閱讀全部文章
回復下列關鍵詞查看對應內容:
幼兒園|開學|語文|財商|衝突|家庭作業|兒童書單|畫畫|琴童|英文繪本|任性|被欺負|分離|吃飯|創造力……
(點擊本文末尾左下方「閱讀原文」可購買「魔書堡」推薦的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