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這裡垃圾成堆、蚊蠅滋生,小、散、亂業態扎堆,違建擋路,居民都繞著走。兩年後,這裡老式的紅磚建築內外、院落空間裡裝飾著鋼板、石油管道、鑽探井等工業元素,既保留了時代記憶,又為居民的現代生活提供了舒適空間。短短兩年,北京海澱區的一座石油大院西北角的平房區從「全院最醜」變成「全院最美」。從「最醜」到「最美」,是街區、園區、校區、社區共建、共融、共治、共享的成果。
在北京,變美的不止這一個大院,一個平房區。在「黨建引領、四區聯動、多元參與、協調共治」理念的引領之下,隨著環境整治行動的深入,許多曾經髒亂差的「陋巷」變成了乾淨美麗的 「靚街」,垃圾遍地、狹窄逼仄的胡同變成了鳥語花香的花園,道路更順暢了,生活環境更加安全、和諧、宜居。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既改善了人居環境,又保護了歷史文化底蘊,體現了「老得優雅,舊得有味,新得精緻,住得舒坦」。環境正在悄然蛻變,城市「顏值」全面升級。
這些變化, 首先得益於環境的疏解整治。市委市政府注重提升城市發展質量,牢牢把握首都的城市定位,提出了街巷整治的具體目標:無私搭亂建、無開牆打洞、無亂停車、無亂佔道、無亂搭架空線、無外立面破損、無違規廣告牌匾、無道路破損、無違規經營、無堆物堆料的「十無」,加上創建文明街巷的「一創建」。把整治重點放在依法依規治理困擾城市發展的違法建設、違規經營等痼疾頑症,恢復城市的秩序。經過一系列的拆違整治,讓街巷得以重見天日,胡同大院煥發出生機活力。
其次,這些變化離不開精細化的管理方式。有關部門以民生難題作為精細化管理的抓手和切入點,以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回應社會關切,滿足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手抓疏解整治,一手抓「留白增綠」,合理規劃布局,讓有限的空間得以充分利用,滿足居民對於購物、停車、休閒、如廁的需求,讓逼仄的小巷呈現大格局,讓老舊的胡同,生活越來越現代化。就比如這個大院,經過拆違騰退,老舊平房被改造成集黨建、文化、親子、健康、美食、便民和街區工作站於一體的時尚空間,咖啡館、書吧、美食空間、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兒童遊樂設施等應有盡有,滿足了居民的各項需求。
再次,這些變化,離不開共建共治共融共享的管理模式。環境整治的過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終貫穿著「人民城市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充分發揮市民的自治意識和參與的積極性,通過老街坊議事會、居民議事廳、居民會客廳、提案屋等形式,讓老街坊們參與城市管理和家園自治,提出意見建議,政府部門充分聽取民意,吸收民間智慧,讓疏解整治方案更加符合百姓需求,從而更好的得到百姓的理解支持。通過「小巷管家」、「街巷長」機制,讓百姓積極參與社區管理,共管共建家園。天上有網、地上有格、街巷有長、吹哨有響,打造了城市環境的精細、實時、全方位管理。
讓陋巷變成靚街,讓舊貌煥發新顏。如今,新一輪的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行動又緊鑼密鼓、提上日程。新一輪治理更注重落實長效管理,注重與疫情防控工作相互促進,與街道工作、垃圾分類工作、物業管理工作、文明行為促進相結合,因地制宜,統籌謀劃,分類指導,實現城鄉同步推進、協同發展。 從「最醜」變成「最美」,一系列變化體現出城市發展的底氣和溫度,帶給人民群眾是沉甸甸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文/李民兵
圖文來源於網絡,歡迎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