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觀察與鏡鑑|與一座東方大都市共進退——外國人在上海的溫情...

2020-12-12 新華社客戶端

《參考消息》特別策劃:「戰疫:觀察與鏡鑑」專題報導之五十四

【原標題】與一座東方大都市共進退——外國人在上海的溫情堅守

文/本報駐上海記者 許曉青 何曦悅 吳宇

2月初,在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仍十分膠著時,上海城中「最有名」的外國人之一——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傑弗裡·雷蒙從紐約飛回上海。這名法學教授和他的中方合作者並肩戰鬥,為學校籌措更多防疫物資,並要為近千名學生推出高質量的在線教學。

「我覺得一切都很好。我和妻子在家依然堅持鍛鍊,減少不必要的外出,如果要外出就戴上口罩,這裡的一切井然有序,我就想和大家在一起。」雷蒙說。

上海是擁有2400多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常住上海的外國人約20萬。中國農曆春節至今,有約10萬外國人「留守」上海,其中部分是專程回到上海,與這座國際大都市共進退。

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雷蒙(右二)疫情期間趕回上海捐贈物資。(許曉青 攝)

防疫「洋外援」很忙

「竟然是個『老外』!」在把幾大箱快遞交給小區門口的志願者時,快遞小哥發現自己眼前這名口罩、帽子、眼鏡層層「武裝」下的工作人員是個「洋面孔」,不禁一愣,隨後笑著和這名外國志願者道別。

疫情發生以來,在滬外國人並沒有閒著,他們本來就是社區一員,而今變成疫情防控的「洋外援」。

來自巴基斯坦的曼蘇爾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春節他沒有回國,而是在疫情發展最嚴峻的時刻留在了上海,還報名成為社區志願者。

當一名戰「疫」志願者並不輕鬆。從早上10點到暮色降臨,曼蘇爾為社區居民分發防疫知識手冊、口罩,為居家隔離的居民送快遞上門,之後前往公路道口,幫助查驗車輛,測量車上人員體溫,並提醒他們掃描二維碼,填寫來滬人員健康登記表。

初春的上海,寒風依然凜冽,在道口站一會兒就凍得手腳冰涼。不過曼蘇爾任勞任怨。「我在中國收穫了太多,優質的教育和工作,還有舒適的生活,我想盡綿薄之力,回報這裡,而現在正是我的第二故鄉需要我的時候。」曼蘇爾說。

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介紹,外籍志願者正在成為上海社區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之一。

來自阿爾巴尼亞的留學生陸海燕(右)報名成為一名抗疫志願者,為上海防控疫情貢獻力量。圖為2月13日陸海燕在普陀區真西新村為居民測溫。(王翔 攝)

「老外幫老外」的互助模式已成為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的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經驗之一。虹橋街道轄區內的常住境外人士約有2.6萬,他們來自近50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包括日本、韓國等。

疫情發生以來,大批外籍居民志願者和外國在滬商會、協會等,成為虹橋街道社區防疫的「洋外援」。他們翻譯防控信息,通過網絡平臺和微信「朋友圈」等普及政府部門的防疫規定,向其他外籍人士傳遞信息,呼籲配合登記、減少聚集。通過「老外幫老外」的方式,一些外籍人士減少了因語言、國情不通而可能產生的不理解和不配合。

菅沼真理子是虹橋街道榮華居民區的一名志願者,疫情發生後,她多次為小區籌措消毒殺菌用品、設計公共區域消毒方案,肩負起社區防疫的「硬核」環節。

真理子的漢語不算流暢,她嘗試使用翻譯軟體與中國的社區管理者交流,提出各種建議,一些已經被採納。

「在中國讓我感到安全」

「在中國,讓我感到安全。」這是疫情期間上海「老外」常掛在嘴邊的話。

有著「小聯合國」之稱的上海浦東新區碧雲國際社區,聚居著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戶外籍家庭。疫情暴發後,這裡不僅在第一時間發布了中英文雙語版的防疫宣傳、信息登記,雙語版的口罩預約通知也通過微信推送、上門分發等方式覆蓋所有外籍家庭。

同樣是最受上海外國人青睞的居住區之一,虹橋街道榮華居民區從春節開始就忙碌著為外籍家庭的自我隔離出謀劃策。

上海的「洋居民」登記申請購買口罩(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供圖)

多戶日本、韓國家庭因為曾有武漢旅行史,而不得不在家過著「寂寞」春節,坂井一家也在其中。

「一日三餐可以由專人送到家,垃圾由專人收取,並做好分類和消毒。這是一個特殊的中國新年,但不會讓我感到特別緊張。」坂井說,這14天的隔離反而讓他更愛這個社區。

虹橋街道榮華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盛弘說,外籍人士「留守」上海過春節的比較多,如坂井這樣的武漢返滬者,在榮華居民區內還有多例。

「志願者如果登門慰問,站立位置會保持『安全距離』,有時是負責送餐,還會關注這一家人的情緒,假如有些焦躁煩悶,我們要及時溝通疏導,給對方增添信心。」她說。

寫給中國的「情書」

疫情中的上海明顯冷清,這讓不少熱愛這裡的外國人有些心疼。「有一天我走在社區裡,突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願望,如果上海是一個站在我面前的人,我希望能夠抱抱她,告訴她一切都會好起來,我們都在關心、支持著她。」英國人塞奈特·彼得羅斯·特克斯特說。

從2月初開始,在她的發起下,名為「給中國的情書」活動開始在滬上外國人中展開。與中國人相對傳統而含蓄的表達方式不同,外國人選擇用行動或話語把對這座城市的愛和支持「大聲說出來」。

居住在上海的卡麗·瓊斯和丈夫寫道,2002年大學畢業後他們決定到亞洲生活一年,然而來到上海後,「一年」的計劃很快延長成了十幾年。

「在2003年SARS暴發後,我們不得不暫時回到美國,這短暫的分別使我們意識到自己對中國有多麼熱愛,所以我們立刻著手尋找新工作,在幾個月內又回到了中國。目睹了中國戰勝,我們毫不懷疑,中國能渡過難關。加油,中國!我們愛你。」兩人在這封「情書」中寫道。

外國友人對中國、對上海的「情書」,也寫在了援助物資的包裝箱上。「崎嶇路 長情在」,這六個漢字,成為見證疫情期間中國上海與日本長崎心連心的一條紐帶。

在滬日籍居民、長崎縣貿易協會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黑川惠司郎說,這句祝福語並不是取自中國古詩,而是長崎當地人與在長崎工作的華人朋友經過心靈碰撞發出的共同心聲;在援助物資包裝箱上貼上這句祝福語,只是想表達長崎人內心真實的情感,即攜手互助、戰勝疫情;雖然只是六個漢字,卻顯示了日中之間深厚的文化淵源,帶給日中兩國民眾相通的文化慰藉。

疫情期間的獻血志願者尼泊爾醫生阿思勢(左一)一家(受訪者供圖)

同樣是用內心的愛「寫」情書,尼泊爾外科醫生阿思勢用獻血和呼籲更多外國人為城市醫療系統獻血來表達他的愛。

「Keep the LOVE flowing!」阿思勢醫生在微信「朋友圈」發出了自製的疫情期間勸募獻血的手工海報,上面用英語寫著「讓愛湧流!」而且愛這個詞,他特別選擇了用大寫字母,仿佛在訴說對這座城市的大愛。

刊於《參考消息》2020年3月19日

編輯:田寶劍

相關焦點

  • 中國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有東方巴黎之稱,不是北京和深圳
    上海是一座充滿活力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將更加璀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上海受到世界矚目,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不想來這裡玩嗎?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城市,還是上海的外灘很美,還有東方明珠可以看。
  • 智庫動態|外國人眼中的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形象調查
    11月27日,「2020長三角高校智庫峰會——示範區建設發展專題研討」在上海朱家角舉行,本屆峰會由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行委員會作為指導單位,由復旦發展研究院和長三角高校智庫聯盟共同主辦。研討會上發布了《外國人眼中的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形象研究報告》。報告由上海交通大學徐劍教授課題團隊撰寫。
  • 戰疫:觀察與鏡鑑|拉貝後人緊急求援 中國藥企免費捐贈
    《參考消息》特別策劃:「戰疫:觀察與鏡鑑」專題報導之八十八【原標題】拉貝後人緊急求援 中國藥企免費捐贈——中德友人續寫守望相助之情文/本報駐杭州記者 屈凌燕 駐柏林記者 任珂最後在工信部、浙江省政府等各部門幫助下,藥品搭乘漢莎貨運的一趟班機從上海直飛德國,併到了託馬斯·拉貝醫生手上。海正藥業研發的法匹拉韋2月15日獲批上市,是疫情期間第一個批准上市的對新冠肺炎具有潛在療效的藥物。相關研究數據顯示,法匹拉韋能夠有效降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細胞病毒核酸載量。
  • 戰疫:觀察與鏡鑑|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病例數據為何「走紅」
    《參考消息》特別策劃:「戰疫:觀察與鏡鑑」專題報導之七十九【原標題】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病例數據為何「走紅」文/本報駐紐約記者 興越
  • 戰疫:觀察與鏡鑑|白俄羅斯女建築師來華復工記
    原標題:戰疫:觀察與鏡鑑 | 白俄羅斯女建築師來華復工記參考消息網5月12日報導(文/王金濤 劉恩黎 趙宇飛)轉機兩次、途經三國、跨越大半個歐亞大陸,白俄羅斯女建築師納塔利婭在經歷30多個小時的旅程後,終於回到了中國重慶
  • 中國地名含有「上」字的三座城市,一座是大都市,一座卻是後花園
    今天我要說的是中國地名含有「上」字的三座城市,一座是大都市,一座卻是後花園。第一個城市,相信大家很快就能猜到,就是上海,上海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綜合實力和經濟實力都很強的國際大都市,它與北京、廣州、深圳同名,被稱為「東方小巴黎」,上海有很多旅遊景點,包括外灘、豫園、陸家嘴、南京路步行街、東方明珠等知名景點,還有迪士尼、上海歡樂谷等新興娛樂景點,每年吸引無數國內外遊客,讓上海成為更具吸引力的城市,第二個城市是上虞,位於浙江省,在杭州和寧波之間
  • 人民的城市生機勃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實踐
    時隔一年,2019年11月2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閉幕兩天後,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深入上海的城市公共空間和社區考察,冀望上海「勇挑最重擔子、敢啃最難啃的骨頭,著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一個長遠的願景早已在他心中反覆勾勒、日益明晰。
  • 外國人對上海豎大拇指 世博禮儀大使接受專訪
    選幸運日許世博願望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東方網4月2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世博期間,有朋自遠方來,作為東道主的中國將如何更好地接待各國賓客?日前,世博會邀請了一批精於外事的專家,擔任世博禮儀大使,參與外賓的接待工作。原駐波蘭大使周曉沛就是禮儀大使中的一員。
  • 戰疫:觀察與鏡鑑|義大利抗疫前線遭遇醫者之殤
    《參考消息》特別策劃:「戰疫:觀察與鏡鑑」專題報導之九十一【原標題】上百醫生殉職上萬醫護感染 義大利抗疫前線遭遇醫者之殤文/本報駐羅馬記者 劉詠秋一個月之間,義大利遭遇慘烈的醫者之殤
  • 疫情下的上海溫情:熱線962288不讓外籍人士成信息孤島
    在上海,有一群特殊的話務員活躍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第一線。她們服務的對象是一群在上海生活的外籍人士。上海市新聞辦的信息顯示,這條成立於2006年的「對外熱線」962288(The Shanghai Call Center),是中國大陸最早探索向外籍人士提供24小時多語種公益服務的熱線之一。
  • 上海被稱為魔都,中國第一大直轄市,國際化的大都市
    我國也出現了國際化的大都市,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是很大。今天和大家說的這個城市,就是被稱為「魔都」的上海,這裡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魔力之都,更是我國的一線城市,上海的經濟發展現在已經超過北京成為中國的第一,上海正因為各方面的發展走在前列,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帶動了當地旅遊的發展,吸引了眾多外國人定居,上海的實力不斷增強。
  • 「花城」廣州,一座充滿人間煙火味的國際大都市
    中國僅有的四大超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北京,上海有歷史的特殊性,深圳前期有政策的傾向性,只有廣州,幾乎是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大都市」,雖然改革開放之後,廣州經濟騰飛起來,但是廣州這座貴為省會的經濟大城,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還是四大城市中,最為接地氣的。
  • 世博禮儀大使:很多外國人都想親眼看看中國
    東方早報世博記者 李偉世博期間,有朋自遠方來,作為東道主的中國將如何更好地接待各國賓客?日前,世博會邀請了一批精於外事的專家,擔任世博禮儀大使,參與外賓的接待工作。原駐波蘭大使周曉沛就是禮儀大使中的一員。周曉沛與上海世博結緣於8年前,當時他任中國駐波蘭大使。2002年,上海和波蘭同時申辦世博。
  • 「東非小巴黎」奈洛比:東非國家肯亞的首都,一座國際化大都市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今天我們把目光從南半球西南太平洋的島嶼國家紐西蘭,轉向西北方向,穿過澳大利亞進入到印度洋,並橫穿整個印度洋,來到世界第二大洲非洲的東非地區,來介紹城市系列文章的第五十篇:「東非小巴黎」奈洛比:東非國家肯亞的首都,一座國際化大都市。
  • 上海「最洋氣」的旅遊景點,外國人最喜歡去玩,隨處都是英文招牌
    上海位於我國的華東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也是一座重要的旅遊城市。很多遊客來到上海旅遊,首先就會想到外灘、南京路等等著名景點,但實際上,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上海還有一個「最洋氣」的旅遊景點,很多外國人都喜歡去玩,那就是「新天地」。說到上海「新天地」,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
  • 世界著名城市系列12:東方「魔都」上海,未來的世界金融中心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今天我們把目光從亞洲東南亞的新加坡移到東亞的中國,來介紹這一系列的第十二篇:世界著名城市系列12:東方「魔都」上海,未來的世界金融中心。上海全景今天,我們來介紹中國的一座城市,那就是被國人譽為「魔都」的上海,上海是中國的直轄市,是中國最大的城市之一
  • 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月7日,中美學術團隊在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旨在「十三五」收官之際,給出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成績單,科學和客觀的評價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體系,明確中國城市距離頂尖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差距。
  • 頭頂警徽,肩扛金盾 鐵血丹心書寫戰疫溫情答卷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沂源縣公安局南麻派出所所長任祥坤和無數民警一樣,向險而行,交上了一份有溫度的戰疫答卷。隨訪、走訪748人,其中武漢返回人員50人;在轄區129個勸返點巡查、維持秩序;查處涉疫情刑事案件5起,行政案件6起,為群眾挽回經濟損失18萬元……「試卷」上,一個個數字是枯燥的,可每一個數字背後,是無數個夜以繼日的奔波,是雨雪無阻的堅守,是責任、是勇氣、是擔當,飽含著任祥坤為民的豪情、熱情、溫情。
  • 上海東方翻譯中心成立
    本報訊由上海市國際文化傳播協會與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共同投資組建的上海東方翻譯中心有限公司日前在滬上掛牌成立。作為全國翻譯企業協作網的核心成員,東方翻譯中心匯聚國內外一流翻譯專家,整合形成多語種、多專業的翻譯人才網絡,提供全方位服務。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各行各業的對外交往日益增多。
  • 上海洋女婿拒絕集中隔離,外國人就比中國人高人一等?
    3月14號,一位輾轉德國、法國、瑞士,最終通過中國臺北轉機的英國籍女婿回到上海了。按照抗疫的工作要求,這名「洋女婿」是應該進入集中隔離點進行醫學觀察,但是這名英國籍女婿堅決拒絕,理由是:隔離點衛生安全及飲食方面達不到要求,拒絕集中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