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特別策劃:「戰疫:觀察與鏡鑑」專題報導之五十四
【原標題】與一座東方大都市共進退——外國人在上海的溫情堅守
文/本報駐上海記者 許曉青 何曦悅 吳宇
2月初,在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仍十分膠著時,上海城中「最有名」的外國人之一——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傑弗裡·雷蒙從紐約飛回上海。這名法學教授和他的中方合作者並肩戰鬥,為學校籌措更多防疫物資,並要為近千名學生推出高質量的在線教學。
「我覺得一切都很好。我和妻子在家依然堅持鍛鍊,減少不必要的外出,如果要外出就戴上口罩,這裡的一切井然有序,我就想和大家在一起。」雷蒙說。
上海是擁有2400多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常住上海的外國人約20萬。中國農曆春節至今,有約10萬外國人「留守」上海,其中部分是專程回到上海,與這座國際大都市共進退。
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雷蒙(右二)疫情期間趕回上海捐贈物資。(許曉青 攝)
防疫「洋外援」很忙
「竟然是個『老外』!」在把幾大箱快遞交給小區門口的志願者時,快遞小哥發現自己眼前這名口罩、帽子、眼鏡層層「武裝」下的工作人員是個「洋面孔」,不禁一愣,隨後笑著和這名外國志願者道別。
疫情發生以來,在滬外國人並沒有閒著,他們本來就是社區一員,而今變成疫情防控的「洋外援」。
來自巴基斯坦的曼蘇爾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春節他沒有回國,而是在疫情發展最嚴峻的時刻留在了上海,還報名成為社區志願者。
當一名戰「疫」志願者並不輕鬆。從早上10點到暮色降臨,曼蘇爾為社區居民分發防疫知識手冊、口罩,為居家隔離的居民送快遞上門,之後前往公路道口,幫助查驗車輛,測量車上人員體溫,並提醒他們掃描二維碼,填寫來滬人員健康登記表。
初春的上海,寒風依然凜冽,在道口站一會兒就凍得手腳冰涼。不過曼蘇爾任勞任怨。「我在中國收穫了太多,優質的教育和工作,還有舒適的生活,我想盡綿薄之力,回報這裡,而現在正是我的第二故鄉需要我的時候。」曼蘇爾說。
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介紹,外籍志願者正在成為上海社區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之一。
來自阿爾巴尼亞的留學生陸海燕(右)報名成為一名抗疫志願者,為上海防控疫情貢獻力量。圖為2月13日陸海燕在普陀區真西新村為居民測溫。(王翔 攝)
「老外幫老外」的互助模式已成為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的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經驗之一。虹橋街道轄區內的常住境外人士約有2.6萬,他們來自近50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包括日本、韓國等。
疫情發生以來,大批外籍居民志願者和外國在滬商會、協會等,成為虹橋街道社區防疫的「洋外援」。他們翻譯防控信息,通過網絡平臺和微信「朋友圈」等普及政府部門的防疫規定,向其他外籍人士傳遞信息,呼籲配合登記、減少聚集。通過「老外幫老外」的方式,一些外籍人士減少了因語言、國情不通而可能產生的不理解和不配合。
菅沼真理子是虹橋街道榮華居民區的一名志願者,疫情發生後,她多次為小區籌措消毒殺菌用品、設計公共區域消毒方案,肩負起社區防疫的「硬核」環節。
真理子的漢語不算流暢,她嘗試使用翻譯軟體與中國的社區管理者交流,提出各種建議,一些已經被採納。
「在中國讓我感到安全」
「在中國,讓我感到安全。」這是疫情期間上海「老外」常掛在嘴邊的話。
有著「小聯合國」之稱的上海浦東新區碧雲國際社區,聚居著來自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0戶外籍家庭。疫情暴發後,這裡不僅在第一時間發布了中英文雙語版的防疫宣傳、信息登記,雙語版的口罩預約通知也通過微信推送、上門分發等方式覆蓋所有外籍家庭。
同樣是最受上海外國人青睞的居住區之一,虹橋街道榮華居民區從春節開始就忙碌著為外籍家庭的自我隔離出謀劃策。
上海的「洋居民」登記申請購買口罩(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供圖)
多戶日本、韓國家庭因為曾有武漢旅行史,而不得不在家過著「寂寞」春節,坂井一家也在其中。
「一日三餐可以由專人送到家,垃圾由專人收取,並做好分類和消毒。這是一個特殊的中國新年,但不會讓我感到特別緊張。」坂井說,這14天的隔離反而讓他更愛這個社區。
虹橋街道榮華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盛弘說,外籍人士「留守」上海過春節的比較多,如坂井這樣的武漢返滬者,在榮華居民區內還有多例。
「志願者如果登門慰問,站立位置會保持『安全距離』,有時是負責送餐,還會關注這一家人的情緒,假如有些焦躁煩悶,我們要及時溝通疏導,給對方增添信心。」她說。
寫給中國的「情書」
疫情中的上海明顯冷清,這讓不少熱愛這裡的外國人有些心疼。「有一天我走在社區裡,突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願望,如果上海是一個站在我面前的人,我希望能夠抱抱她,告訴她一切都會好起來,我們都在關心、支持著她。」英國人塞奈特·彼得羅斯·特克斯特說。
從2月初開始,在她的發起下,名為「給中國的情書」活動開始在滬上外國人中展開。與中國人相對傳統而含蓄的表達方式不同,外國人選擇用行動或話語把對這座城市的愛和支持「大聲說出來」。
居住在上海的卡麗·瓊斯和丈夫寫道,2002年大學畢業後他們決定到亞洲生活一年,然而來到上海後,「一年」的計劃很快延長成了十幾年。
「在2003年SARS暴發後,我們不得不暫時回到美國,這短暫的分別使我們意識到自己對中國有多麼熱愛,所以我們立刻著手尋找新工作,在幾個月內又回到了中國。目睹了中國戰勝,我們毫不懷疑,中國能渡過難關。加油,中國!我們愛你。」兩人在這封「情書」中寫道。
外國友人對中國、對上海的「情書」,也寫在了援助物資的包裝箱上。「崎嶇路 長情在」,這六個漢字,成為見證疫情期間中國上海與日本長崎心連心的一條紐帶。
在滬日籍居民、長崎縣貿易協會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黑川惠司郎說,這句祝福語並不是取自中國古詩,而是長崎當地人與在長崎工作的華人朋友經過心靈碰撞發出的共同心聲;在援助物資包裝箱上貼上這句祝福語,只是想表達長崎人內心真實的情感,即攜手互助、戰勝疫情;雖然只是六個漢字,卻顯示了日中之間深厚的文化淵源,帶給日中兩國民眾相通的文化慰藉。
疫情期間的獻血志願者尼泊爾醫生阿思勢(左一)一家(受訪者供圖)
同樣是用內心的愛「寫」情書,尼泊爾外科醫生阿思勢用獻血和呼籲更多外國人為城市醫療系統獻血來表達他的愛。
「Keep the LOVE flowing!」阿思勢醫生在微信「朋友圈」發出了自製的疫情期間勸募獻血的手工海報,上面用英語寫著「讓愛湧流!」而且愛這個詞,他特別選擇了用大寫字母,仿佛在訴說對這座城市的大愛。
刊於《參考消息》2020年3月19日
編輯:田寶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