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動態|外國人眼中的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形象調查

2020-12-17 澎湃新聞

11月27日,「2020長三角高校智庫峰會——示範區建設發展專題研討」在上海朱家角舉行,本屆峰會由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行委員會作為指導單位,由復旦發展研究院和長三角高校智庫聯盟共同主辦。研討會上發布了《外國人眼中的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形象研究報告》。報告由上海交通大學徐劍教授課題團隊撰寫。徐劍教授課題團隊於2020年在上海全市範圍內針對留學生群體、浦東機場遊客、長期居住上海的外國人等對象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抽樣調查。課題組基於436份有效問卷的調查數據,分析外國人眼中的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形象。

以下是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報告內容的摘錄,以饗讀者:

一、外國人眼中的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總體印象

1.97%以上外籍遊客和居民認為上海是一所公認的「國際文化大都市」

調查樣本中,上海外國遊客和居民的教育程度較高,大學以上學歷均佔70%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外國人在來上海之前都認為,上海是一所獨具魅力的東方現代化國際都市。並且在實際接觸上海後,仍然保留這一好印象。超過95%的受訪者認為上海和自己的期待符合,61.24%的受訪者認為上海給了自己超出期待的驚喜,比想像中更優秀。97.02%的受訪者接受「上海是一個國際文化大都市」的觀點。

所接觸的上海與來之前對上海的想像相比

在多大程度上認可上海是一個國際文化大都市

2.外國人了解上海城市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網際網路

主要信息源仍然是國外媒體到上海之前,31.88%的受訪者了解上海城市信息的渠道為網際網路,佔比最高;其次是22.71%通過電視;其三是20.18%通過其他人介紹了解。到上海之後,即使長期居住在上海的外籍居民仍習慣用網際網路獲取上海相關的城市信息,39.22%的受訪者通過使用Facebook、Twitter等國外社交軟體,21.79%通過微博、微信等國內社交媒體,15.83%通過所屬國電視電臺或報紙,通過使用上海本地電視媒體和報紙了解信息的受訪者僅佔7.8%和2.52%。

最早對上海的了解是從哪裡來的

通過哪些渠道獲取上海城市發展和生活資訊

3.相比較紐約、倫敦、巴黎和東京這些國際文化大都市,上海有一定差距

和新加坡比相當,和香港比優勢明顯。將上海的城市表現和紐約、倫敦、巴黎、東京、新加坡和香港等其他國際文化都市相比,總體而言,與紐約、倫敦、巴黎相比,差距較大;和東京相比,相差8個百分點;和新加坡相比,差值為0;和香港相比,上海已大幅超越。

上海和其他國際城市相比的表現如何

研究團隊還對比了遊客和常住居民的數據,發現隨著在滬時間的增長,長期居住的外國人對上海的認可度更高,認為與其他國際都市的差距更小。

4.大多數生活、休閒和旅遊類的指標滿意度較高,外國人對上海的生活、休閒和旅遊方面評價整體較好。

在18個指標中,除了水資源和自然環境以外,其他的指標滿意評價比例都大於不滿意。城市快捷的公共運輸、運輸、購物、旅遊等便利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受到了外國人的廣泛好評。

5.文化和體育設施類總體評價滿意,咖啡館和茶館、餐館和酒吧、博物館場所受到普遍好評。

在文化和體育設施類中,外國人的總體評價都是滿意比例大於不滿意,其中外國人滿意度排名前三的指標為:咖啡館和茶館(67.12%)、餐館和酒吧(66.44%)、博物館(藝術館、博物館和展覽館)(61.99%)。在課題組「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統計結果中,上海的咖啡館和茶館數量排名世界第一、餐館和酒吧數量排名第二,數量繁多、種類齊全,極大滿足了外國居民的需求,提升其在滬生活質量,滿意度較高。

二、外國人眼中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形象的問題與短板

1.外國人滿意度較高的文化藝術活動參與度較低,叫好不叫座

超過50%比例受訪者表示滿意評價的文化活動有:室外文化活動(燈光秀、巡演等)(56.16%)、室內演出活動(劇院、音樂廳、演唱會、傳統中國音樂戲劇等)(53.43%)、展覽展示活動(52.05%)。居民參與頻率較高的則是電影放映和體育活動,而外國人滿意度較高的藝術類活動和展覽類活動參與度並不高。其原因在於藝術類活動場所的票價相對較高,性價比較低。

調查發現,34.93%的受訪者每月文化活動支出在300元以下,68.49%則每月文化活動支出在600元以下,對比票價相對較高的巡演和室內演出類活動,電影和體育活動的價格相對較低,而且可與朋友、家人進行更多互動,更具體驗性。另一方面中國的話劇、戲曲等藝術對於外國人而言,一定程度上存在文化壁壘,因此參與的積極性偏低。

2.空氣品質、水質量、醫療衛生滿意度有待提升

對於生活、休閒和旅遊類形象的調查中,上海的自然環境、空氣品質受到外國人的認可度偏低。關於空氣品質,50.23%的受訪者不滿意甚至非常不滿意。關於水質量(自然環境),30.27%的受訪者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38.99%的受訪者持中立態度。此外,關於醫療衛生,46.33%的受訪者持中立態度,22.25%持不滿意態度,28.44%持滿意態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上海需要持續關注人文生態建設,加強環境保護。

3.上海人形象認知:被認為是很好的合作夥伴,但同時被認為要面子、難打交道

外國人認為上海人是很好的合作夥伴這一印象的比例最高,為22.02%;其次是認為上海人很難打交道,為18.12%;大方、要面子的印象佔比達到11.07%。「很好的合作夥伴」和「難打交道」看似相互矛盾,但在外國人的眼中上海人卻同時具有這些特徵,部分原因基於地域間的文化差異,以及外國人長期以來的對上海人甚至中國人的偏見。

三、上海未來推進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思考

(1)「十四五」期間上海提升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需解決的問題

經過「十三五」的建設,上海已經在基礎性的文化設施和整體布局上達到了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標準,但和紐倫巴東等著名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在全球範圍的城市核心識別系統尚未建立。

1、未形成具有上海核心文化特徵的全球城市品牌,上海城市文化缺少辨識度。

長期以來,上海的城市文化內涵未能得到充分顯現,其全球影響力和標識度都有待大力提升。上海作為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移民城市,經過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中西結合的石庫門文化、海外僑民聚集的海派文化、中國近代產業發源的工業文化、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的紅色文化、長三角水系共同的精神家園江南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及海內外流行文化多彩並呈的紛繁格局。但如何將這些文化元素和資源結合,形成具有全球辨識度的城市文化特徵,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2、上海核心文化產業未形成,不能有效帶動上下遊產業的聯動。

對標紐約的版權產業、倫敦的創意產業、巴黎的時尚產業、東京的動漫產業,上海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具有全球識別特徵的文化產業。

3、城市文化對於上海經濟整體輻射、支撐和推動作用不明顯,缺少超級文化地標作為文化輻射的空間載體。

與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等文化功能區域相比,上海現階段缺少功能性超級地標文化街區。黃浦江兩岸已成為人們對上海的空間認同符號,但目前還比較空洞,缺乏文化活動。

(2)「十四五」期間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舉措對策

通過政府戰略規劃和倡導,確定上海未來發展的核心文化產業與現有文化活動形成聯動,提升文化活動影響力,圍繞該文化產業領域做好相關的大型節慶、賽事和會展等文化活動,形成與核心文化產業的聯動,引領未來全球文化發展的前沿,從而構建起在全球的識別性文化符號。

1.打造全球魔幻之都,形成全球城市的核心文化識別

具備核心文化識別,也就是李強書記提出的上海文化品牌塑造。當上海已經進入全球一線城市,未來的博弈不僅體現為經濟實力,同時需要通過提升綜合軟實力以促進和提升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到2035年,上海文化將從以往單純經濟特徵的競爭,過渡到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文化是促進城市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最重要領域,它已經成為全球城市發展的基礎性功能。

城市名片一旦形成,很難被打破,其它城市將難以超越,如倫敦作為創意之都,東京作為動漫之都,巴黎作為時尚之都。上海應把握時機,凸顯自身潛力優勢,打造全球頂級「魔幻之都」、「電競之都」等,塑造出「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交織的魔都」、「全球網絡文化娛樂發源地」等城市形象。如推動上海文化承續從前的魔性,把舊上海的華洋共處、中西文化結合的歷史面貌,延續為今日的連接本土與世界,包容歷史與當下,凸顯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交織,以具有二者融合「魔性」的「魔幻之都」構築對上海的城市認同和城市想像,形成巨大傳播力而蔓延。

2.大力發展城市核心文化產業

通過政府戰略規劃和倡導,確定上海未來發展的核心文化產業與現有文化活動形成聯動,提升文化活動影響力,圍繞該文化產業領域做好相關的大型節慶、賽事和會展等文化活動,形成與核心文化產業的聯動,引領未來全球文化發展的前沿,從而構建起在全球的識別性文化符號。上海需要引領未來的優勢文化產業作為自己躋身全球城市第一集團的識別符號。核心文化產業是一種獨特的城市文化標識,是卓越的全球城市影響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他城市領先的文化產業領域發展,很難取得競爭性優勢,只有在未來的新興領域搶先布局,才能發揮好後方優勢,而電競產業是當前上海最佳的突破領域。

電競產業是具有先進生產力的朝陽產業,體育電競活動是新世紀以來快速崛起的一個全球文化現象,這一文化形態正在風靡世界,產生了極為廣泛而深刻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從市場收入來看,電競活動已經成為推進全球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從參與觀眾規模來看,電競活動將和職業體育一樣讓城市充滿魅力。上海有先進的行動網路設施和服務,是該產業發展的技術基礎。

3.打造全球超級文化地標

文化地標是集中發揮城市文化集聚力和輻射力的重要載體,也是引領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長期以來,外灘歷史建築群作為上海旅遊的必經之地,在展示城市形象方面起到了代表性的作用。但外灘建築群的標誌性更多地局限於地理層面,缺乏更具內涵的文化互動,缺乏更加豐富的文化內容,難以作為文化意義上的地標承載上海「三大文化」品牌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容和品牌代表性。上海市民對於陸家嘴金融中心以及黃浦江濱江兩岸/蘇州河兩岸作為未來上海文化地標有很高的期待。建議將外灘文化地標向兩岸及黃浦江濱江一帶延伸,打造面向未來的全球超級文化地標,讓遊客不止於拍照,而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駐足停留。

隨著黃浦江兩岸45公裡岸線全部貫通,其在地理層面上的「形」已經打造而成,應當進一步結合沿線各類歷史文化建築、文化空間、文化活動,將「三大文化」品牌所承載的文化之「魂」注入其中,將外灘、陸家嘴、黃浦江濱江兩岸/蘇州河兩岸相互連結、形成整體,打造成為媲美巴黎塞納河畔一帶的世界級文化濱水區,使之成為具有世界性標杆意義的文旅嚮往之地和未來能夠承載「上海文化」豐富內涵的超級文化地標。

(本課題負責人為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徐劍,課題組成員有劉怡、吳帆、錢燁夫、郭貞禕、鄭豔儒、徐經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團隊發布《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 北京、上海進入...
    中國城市距離"國際文化大都市"還有多遠?上海是否堪稱國際文化大都市?如何使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更加科學客觀?11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人文藝術研究院和文化創意產業學院聯合舉辦的"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學術研討會"在上海交大召開。
  • 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月7日,中美學術團隊在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旨在「十三五」收官之際,給出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成績單,科學和客觀的評價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體系,明確中國城市距離頂尖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差距。
  • 上海交大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
    中國科學報·科學網報導 1月7日,中美學術團隊在上海交通大學聯合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嘉華教授徐劍帶領科研團隊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娜伯格傳播學院教授G.
  • 申城位居全球第八 上海交大發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
    圖說:徐劍教授解讀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新民晚報訊(實習生 陳曉 記者 易蓉)「十三五」收官之際,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成績單如何?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體系應該如何實現科學和客觀的評價?中國城市距離頂尖國際文化大都市有多遠?
  • 國際受眾對北京城市形象的認知與評價研究——基於英語受眾的調查分析
    一方面,北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現代中國的國家形象,它充滿活力,同時兼具深厚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北京由於生態環境惡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問題也頻頻成為國際輿論批評的焦點。本文旨在研究北京城市形象國際傳播的效果問題,調查國際受眾對北京城市形象的認知狀況,評估北京在國際上的形象傳播現狀。
  • 戰疫:觀察與鏡鑑|與一座東方大都市共進退——外國人在上海的溫情...
    《參考消息》特別策劃:「戰疫:觀察與鏡鑑」專題報導之五十四【原標題】與一座東方大都市共進退——外國人在上海的溫情堅守文/本報駐上海記者 許曉青 何曦悅 吳宇>2月初,在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仍十分膠著時,上海城中「最有名」的外國人之一——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傑弗裡·雷蒙從紐約飛回上海。
  • 「外國人眼中的瀋陽」漢語大賽精彩連連
    中新網瀋陽12月10電(趙桂華)11歲的日本女孩兒惟妙惟肖地表演著中國京劇名段,非洲小夥用瀋陽口音幽默地告訴大家自己已經是地地道道的東北純爺們兒,美麗的俄羅斯姑娘演繹一首動聽的家鄉歌曲表達她眼中的瀋陽是獨一無二的……  由中共瀋陽市委宣傳部、瀋陽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外國人眼中的瀋陽」漢語演講大賽預賽12月10日拉開帷幕。
  • 這些智庫成果,幫你多維度理解「中國之治」
    文化競爭力是衡量國際化大都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上海交通大學文化創新與青年發展研究院研究人員沈郊介紹了其所在團隊完成的《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報告建立了國際文化大都市指標體系,多維度分析了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情況,指出了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在城市文化建設方面的短板。報告建議: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凸顯城市自身的文化優點;構建中國城市的核心標識系統,從而強化城市認同,提升城市綜合形象。
  • 國際交往中心怎麼建?王輝耀建議:「軟硬兼施」才能打造世界級大都市
    2019年12月11日,北京市出臺《關於推進北京市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北京將打造「一城三帶一區一圈」的融合發展格局,打造世界級文化旅遊典範區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旅遊帶,輻射京津冀,打造世界級文化旅遊圈。
  • 上海的文化軟實力究竟...
    ◆1月7日,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南加州大學聯合團隊公布《2020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多維度數據表明,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的上海,表現搶眼,未來更加可期。
  •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扶貧》中英文版首發
    10月16日,《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扶貧》中英文版在2019中國扶貧國際論壇上首發。中國網 孫宇攝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白韻之)10月16日,《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扶貧》中英文版在2019中國扶貧國際論壇上首發。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郭衛民,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方正輝,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司長、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主任左常升,財政部國際財金合作司二級巡視員劉偉華為該書揭幕,並向部分發展中國家官員及國際機構代表贈書。
  • 最受老外喜歡的城市,不是北上廣深,而是這座繁榮的國際大都市
    現在,中國的國際地位越來越大,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從古至今的歷史和文化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外國人來中國旅遊或定居,以中國現在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也讓很多外國人重新認識中國,並且到中國旅遊感受這個偉大的國度。
  • 智庫動態周報(2015年第6期)
    智庫動態周報(2月9日-2月13)中國第一家針對智庫的媒體平臺中國網「智庫中國」(think.china.com.cn)推出智庫動態周報,每周梳理智庫動態、專家觀點以及智庫研究相關文章,周報發布在「智庫中國」並用郵件形式發送,旨在幫助智庫相關人士更清晰的了解中國智庫的發展狀況
  •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有三個不友好城市,而它卻意外被贊「最包容」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有三個不友好城市,而它卻意外被贊「最包容」隨著中國經濟、網際網路的發展,很多外國友人也是慕名而來我國旅遊,很多外國友人回去之後就評選出的全球最不友善的城市,讓我們很尷尬的時候在這些不友善的城市,中國就佔了三個,真的是尷尬了,你們知道是哪幾個城市嗎
  • 對標四大國際大都市 成都展開「無時差」學習
    今年6月,一套成系列的《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報告(2019年)》出爐。在超過50萬字的報告中,成都以四大「頭部城市」倫敦、紐約、東京、上海為研究對象,以多個維度,深入研究這些國際大都市的先進經驗和前沿探索。以此為基礎,又深化形成了《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主要經驗及其對成都的借鑑與啟示》,為下一步學習成果的落地提供參考。
  • 敘述者筆下外國人眼中的日本人 ——續說橫光利一《上海》中的人物表象
    敘述者筆下外國人眼中的日本人——續說橫光利一《上海》中的人物表象  摘要:本文對李徵教授未能論述的「日本人在外國人眼中的表象」加以說明。小說採用不定內聚焦型敘述視角,在涉及政治經濟等宏觀國際問題時常常出現「虛擬的在場者」,作為日本人的「虛擬的在場者」承接了部分視角,因而外國人對日本人的看法實際上帶有日本人自我臆想的特點,這同樣反映出日本人對外國人的態度。中國人、印度人眼中的日本人形象多帶有侵略擴張色彩,日本人對這二者有異常密切的關注並持否定批判態度。
  • 人民的城市生機勃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實踐
    「上海是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長三角地區合作交流的龍頭,要不斷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2018年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登上上海中心大廈,回顧滄桑巨變,他對這座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城市提出期許——發揚「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立足上海實際,借鑑世界大城市發展經驗,著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 書寫人民城市的榮光——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上海篇章」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大推進三大攻堅戰力度,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妥善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勇挑最重擔子、敢啃最難啃的骨頭,著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江流宛轉,浩浩湯湯,浦東的故事,是中國的故事,也是時代的故事。
  • 百年前外國人眼中的重慶是什麼模樣?最新重慶史研究公開鮮為人知的...
    不僅如此,30年來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還承擔了我市「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論證,參加並完成了《把重慶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城市戰略研究·歷史背景考察與論證》,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委託的《重慶城市跨世紀發展目標研究論綱》和《重慶城市發展目標研究》相關研究,以及市委交辦的重慶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一大批任務。
  • 科研與智庫成果選題與思考切入點
    筆者當時主管上海市中心圖書館的工作,也實地調查了數以百計的上海區縣和街鎮的公共圖書館,當時的年度統計數據表明,每年全市的讀者到館數、辦證數、外借數等圖書流通數都呈大幅度上升趨勢,連續多年呈20%左右的遞增。筆者當時在全國各地公共圖書館所了解到的情況也是閱讀數據普遍呈上升趨勢。正是在全局的視野下,筆者對閱讀率下降在內心提出了疑問,於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近年來市民閱讀率是下降還是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