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2020長三角高校智庫峰會——示範區建設發展專題研討」在上海朱家角舉行,本屆峰會由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執行委員會作為指導單位,由復旦發展研究院和長三角高校智庫聯盟共同主辦。研討會上發布了《外國人眼中的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形象研究報告》。報告由上海交通大學徐劍教授課題團隊撰寫。徐劍教授課題團隊於2020年在上海全市範圍內針對留學生群體、浦東機場遊客、長期居住上海的外國人等對象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抽樣調查。課題組基於436份有效問卷的調查數據,分析外國人眼中的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形象。
以下是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報告內容的摘錄,以饗讀者:
一、外國人眼中的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總體印象1.97%以上外籍遊客和居民認為上海是一所公認的「國際文化大都市」。
調查樣本中,上海外國遊客和居民的教育程度較高,大學以上學歷均佔70%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外國人在來上海之前都認為,上海是一所獨具魅力的東方現代化國際都市。並且在實際接觸上海後,仍然保留這一好印象。超過95%的受訪者認為上海和自己的期待符合,61.24%的受訪者認為上海給了自己超出期待的驚喜,比想像中更優秀。97.02%的受訪者接受「上海是一個國際文化大都市」的觀點。
所接觸的上海與來之前對上海的想像相比
在多大程度上認可上海是一個國際文化大都市
2.外國人了解上海城市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網際網路主要信息源仍然是國外媒體到上海之前,31.88%的受訪者了解上海城市信息的渠道為網際網路,佔比最高;其次是22.71%通過電視;其三是20.18%通過其他人介紹了解。到上海之後,即使長期居住在上海的外籍居民仍習慣用網際網路獲取上海相關的城市信息,39.22%的受訪者通過使用Facebook、Twitter等國外社交軟體,21.79%通過微博、微信等國內社交媒體,15.83%通過所屬國電視電臺或報紙,通過使用上海本地電視媒體和報紙了解信息的受訪者僅佔7.8%和2.52%。
最早對上海的了解是從哪裡來的
通過哪些渠道獲取上海城市發展和生活資訊
3.相比較紐約、倫敦、巴黎和東京這些國際文化大都市,上海有一定差距和新加坡比相當,和香港比優勢明顯。將上海的城市表現和紐約、倫敦、巴黎、東京、新加坡和香港等其他國際文化都市相比,總體而言,與紐約、倫敦、巴黎相比,差距較大;和東京相比,相差8個百分點;和新加坡相比,差值為0;和香港相比,上海已大幅超越。
上海和其他國際城市相比的表現如何
研究團隊還對比了遊客和常住居民的數據,發現隨著在滬時間的增長,長期居住的外國人對上海的認可度更高,認為與其他國際都市的差距更小。
4.大多數生活、休閒和旅遊類的指標滿意度較高,外國人對上海的生活、休閒和旅遊方面評價整體較好。在18個指標中,除了水資源和自然環境以外,其他的指標滿意評價比例都大於不滿意。城市快捷的公共運輸、運輸、購物、旅遊等便利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受到了外國人的廣泛好評。
5.文化和體育設施類總體評價滿意,咖啡館和茶館、餐館和酒吧、博物館場所受到普遍好評。在文化和體育設施類中,外國人的總體評價都是滿意比例大於不滿意,其中外國人滿意度排名前三的指標為:咖啡館和茶館(67.12%)、餐館和酒吧(66.44%)、博物館(藝術館、博物館和展覽館)(61.99%)。在課題組「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統計結果中,上海的咖啡館和茶館數量排名世界第一、餐館和酒吧數量排名第二,數量繁多、種類齊全,極大滿足了外國居民的需求,提升其在滬生活質量,滿意度較高。
二、外國人眼中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形象的問題與短板超過50%比例受訪者表示滿意評價的文化活動有:室外文化活動(燈光秀、巡演等)(56.16%)、室內演出活動(劇院、音樂廳、演唱會、傳統中國音樂戲劇等)(53.43%)、展覽展示活動(52.05%)。居民參與頻率較高的則是電影放映和體育活動,而外國人滿意度較高的藝術類活動和展覽類活動參與度並不高。其原因在於藝術類活動場所的票價相對較高,性價比較低。
調查發現,34.93%的受訪者每月文化活動支出在300元以下,68.49%則每月文化活動支出在600元以下,對比票價相對較高的巡演和室內演出類活動,電影和體育活動的價格相對較低,而且可與朋友、家人進行更多互動,更具體驗性。另一方面中國的話劇、戲曲等藝術對於外國人而言,一定程度上存在文化壁壘,因此參與的積極性偏低。
2.空氣品質、水質量、醫療衛生滿意度有待提升對於生活、休閒和旅遊類形象的調查中,上海的自然環境、空氣品質受到外國人的認可度偏低。關於空氣品質,50.23%的受訪者不滿意甚至非常不滿意。關於水質量(自然環境),30.27%的受訪者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38.99%的受訪者持中立態度。此外,關於醫療衛生,46.33%的受訪者持中立態度,22.25%持不滿意態度,28.44%持滿意態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上海需要持續關注人文生態建設,加強環境保護。
3.上海人形象認知:被認為是很好的合作夥伴,但同時被認為要面子、難打交道外國人認為上海人是很好的合作夥伴這一印象的比例最高,為22.02%;其次是認為上海人很難打交道,為18.12%;大方、要面子的印象佔比達到11.07%。「很好的合作夥伴」和「難打交道」看似相互矛盾,但在外國人的眼中上海人卻同時具有這些特徵,部分原因基於地域間的文化差異,以及外國人長期以來的對上海人甚至中國人的偏見。
三、上海未來推進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思考經過「十三五」的建設,上海已經在基礎性的文化設施和整體布局上達到了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標準,但和紐倫巴東等著名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在全球範圍的城市核心識別系統尚未建立。
1、未形成具有上海核心文化特徵的全球城市品牌,上海城市文化缺少辨識度。長期以來,上海的城市文化內涵未能得到充分顯現,其全球影響力和標識度都有待大力提升。上海作為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移民城市,經過長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了中西結合的石庫門文化、海外僑民聚集的海派文化、中國近代產業發源的工業文化、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的紅色文化、長三角水系共同的精神家園江南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及海內外流行文化多彩並呈的紛繁格局。但如何將這些文化元素和資源結合,形成具有全球辨識度的城市文化特徵,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2、上海核心文化產業未形成,不能有效帶動上下遊產業的聯動。對標紐約的版權產業、倫敦的創意產業、巴黎的時尚產業、東京的動漫產業,上海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具有全球識別特徵的文化產業。
3、城市文化對於上海經濟整體輻射、支撐和推動作用不明顯,缺少超級文化地標作為文化輻射的空間載體。與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等文化功能區域相比,上海現階段缺少功能性超級地標文化街區。黃浦江兩岸已成為人們對上海的空間認同符號,但目前還比較空洞,缺乏文化活動。
(2)「十四五」期間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舉措對策通過政府戰略規劃和倡導,確定上海未來發展的核心文化產業與現有文化活動形成聯動,提升文化活動影響力,圍繞該文化產業領域做好相關的大型節慶、賽事和會展等文化活動,形成與核心文化產業的聯動,引領未來全球文化發展的前沿,從而構建起在全球的識別性文化符號。
1.打造全球魔幻之都,形成全球城市的核心文化識別具備核心文化識別,也就是李強書記提出的上海文化品牌塑造。當上海已經進入全球一線城市,未來的博弈不僅體現為經濟實力,同時需要通過提升綜合軟實力以促進和提升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到2035年,上海文化將從以往單純經濟特徵的競爭,過渡到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文化是促進城市吸引力和影響力的最重要領域,它已經成為全球城市發展的基礎性功能。
城市名片一旦形成,很難被打破,其它城市將難以超越,如倫敦作為創意之都,東京作為動漫之都,巴黎作為時尚之都。上海應把握時機,凸顯自身潛力優勢,打造全球頂級「魔幻之都」、「電競之都」等,塑造出「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交織的魔都」、「全球網絡文化娛樂發源地」等城市形象。如推動上海文化承續從前的魔性,把舊上海的華洋共處、中西文化結合的歷史面貌,延續為今日的連接本土與世界,包容歷史與當下,凸顯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交織,以具有二者融合「魔性」的「魔幻之都」構築對上海的城市認同和城市想像,形成巨大傳播力而蔓延。
2.大力發展城市核心文化產業通過政府戰略規劃和倡導,確定上海未來發展的核心文化產業與現有文化活動形成聯動,提升文化活動影響力,圍繞該文化產業領域做好相關的大型節慶、賽事和會展等文化活動,形成與核心文化產業的聯動,引領未來全球文化發展的前沿,從而構建起在全球的識別性文化符號。上海需要引領未來的優勢文化產業作為自己躋身全球城市第一集團的識別符號。核心文化產業是一種獨特的城市文化標識,是卓越的全球城市影響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他城市領先的文化產業領域發展,很難取得競爭性優勢,只有在未來的新興領域搶先布局,才能發揮好後方優勢,而電競產業是當前上海最佳的突破領域。
電競產業是具有先進生產力的朝陽產業,體育電競活動是新世紀以來快速崛起的一個全球文化現象,這一文化形態正在風靡世界,產生了極為廣泛而深刻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從市場收入來看,電競活動已經成為推進全球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從參與觀眾規模來看,電競活動將和職業體育一樣讓城市充滿魅力。上海有先進的行動網路設施和服務,是該產業發展的技術基礎。
3.打造全球超級文化地標文化地標是集中發揮城市文化集聚力和輻射力的重要載體,也是引領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引擎。長期以來,外灘歷史建築群作為上海旅遊的必經之地,在展示城市形象方面起到了代表性的作用。但外灘建築群的標誌性更多地局限於地理層面,缺乏更具內涵的文化互動,缺乏更加豐富的文化內容,難以作為文化意義上的地標承載上海「三大文化」品牌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容和品牌代表性。上海市民對於陸家嘴金融中心以及黃浦江濱江兩岸/蘇州河兩岸作為未來上海文化地標有很高的期待。建議將外灘文化地標向兩岸及黃浦江濱江一帶延伸,打造面向未來的全球超級文化地標,讓遊客不止於拍照,而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駐足停留。
隨著黃浦江兩岸45公裡岸線全部貫通,其在地理層面上的「形」已經打造而成,應當進一步結合沿線各類歷史文化建築、文化空間、文化活動,將「三大文化」品牌所承載的文化之「魂」注入其中,將外灘、陸家嘴、黃浦江濱江兩岸/蘇州河兩岸相互連結、形成整體,打造成為媲美巴黎塞納河畔一帶的世界級文化濱水區,使之成為具有世界性標杆意義的文旅嚮往之地和未來能夠承載「上海文化」豐富內涵的超級文化地標。
(本課題負責人為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徐劍,課題組成員有劉怡、吳帆、錢燁夫、郭貞禕、鄭豔儒、徐經榆)(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