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被宣布得了癌症後,心理上通常會經過下列幾個時期:震驚、否認、憤怒、悲傷、接納並且面對。然後大部分人會採取的行動是,尋找可以信賴的醫生,一連串的醫療過程於是展開。當然這五個心理期是一般性的分法,並非每個人都一樣。
一、震驚:對於自己被診斷為癌症而受到驚嚇。
二、否認:心理上無法接受、無法相信是真的,認為可能是醫生誤診了,對於這個事實遲遲無法面對,要逃離醫療系統,心理上其實是帶著不安和恐懼。
三、憤怒:這個時期,患者感到命運不公,質問:「我又沒做傷天害理的事,為什麼是我?」
四、悲傷:患者覺得自己完了,進而變的沮喪與絕望,認為自己沒救了,要死了。
五、接納並且面對:要採取行動,必須先度過接納期,當患者真正接納這個事實時,就會採取治療行動。
在接下來的醫療過程中,患者的五大心理期可能尚未完全度過,這樣的話,即便是找到了最好的醫生,用盡了目前正規的、最好的醫療手段,所能取得的治療效果往往是很有限的,即使取得了好的治療效果,也很容易復發。
癌症患者的治療一般要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接受西醫治療
患者及家屬首先會選擇公信力高的公立大醫院,西醫是首先選擇的、最主要的治療方式。例如:安排手術的日期,再視轉移情況、惡性程度及腫瘤的大小來決定是否接受放療、化療或者靶向治療等等,這些是西醫目前常規的、成熟的治療手段,這是正規治療,都沒有問題,問題是癌症患者的五個心理期可能還沒有完全度過,而大多數的患者及家屬對此是不重視的。
患者總想知道為什麼?這是人的天性,知道了為什麼,就會因著所找到的答案而採取行動。但是西醫的治療過程並不涉及「為什麼」,而是「怎樣做」,對於已然成為事實的疾病進行治療,對於「為什麼」這部分,醫學沒有提供現成及肯定的答案,疑惑、擔心、焦慮、悲傷、恐懼、絕望等不同程度的情緒交替產生,這些情緒會嚴重影響治療效果,一旦治療效果差,患者再次哀嘆自己命不好,墜入痛苦情緒中,有些患者及家屬會認為沒有遇到更好的醫生,或沒有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法,於是繼續尋找,進入治療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考慮接受中醫治療
同時尋找國內外新的治療癌症方法,有部分患者選擇了偏離正規醫療的「另類療法」。
隨著國家對中醫中藥的重視,人們對中醫有了越來越高認同度,患者這時開始考慮中醫治療,中醫有成功治癒癌症的案例,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也是目前醫學界比較認同的科學手段,但也有很多西醫醫生反對患者在接受西醫治療期間又同時接受中醫治療,這裡有學科壁壘的原因,有對中醫不相信的原因,也因中醫這個行業魚龍混雜,擔心遇上不正規的中醫影響正規治療,西醫醫生沒辦法鑑別,也就一概排斥。一般情況下,患者是在西醫治療以後,病情出現惡化的情況下,把中醫當成了最後的一根救命的稻草。
中醫治病歷來持整體觀念,這就意味著中醫本來就沒有西醫的局部治療見效快,沒有做好打持久戰心理準備的患者及家屬,又會再度陷入焦慮與絕望的痛苦情緒中,在這樣的心態下,患者及家屬容易聽信江湖神醫,迷信民間偏方,或者上網搜索國內外新治療癌症信息,其中有生物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等等,生物免疫法有專家稱完全無效,基因療法有成功案例,但可能尚不成熟或價格昂貴沒能普及。或者有患者選擇偏離醫學維度的「另類療法」,比如單純的「抗癌飲食療法」和「抗癌心理療法」,對一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而言,佛教徒認為生病的原因是源自於因果業障,希望籍由念佛經或做功德來消除業障,祈求佛恩網開一面,憐憫自己,至於信仰基督教的人則期望上帝能拯救自己。
以上兩個階段,要麼在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循環打轉,要麼就完全背棄醫學,尋求「另類療法」,這兩種選擇都是癌症治療的誤區,如果沒有走入第三階段,患者無法得到真正而有效的治療,到目前為止,是癌症治癒率低而復發率高的原因之一。
第三階段:走入現代醫學模式並開始行動,改變困境
目前癌症的成因並不十分具體明確,有遺傳、環境、心理、飲食習慣和不當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也有學者直接歸因於三大因素:年齡、心理和致癌物。現代醫學模式從「生理、心理、社會」三個維度來認識疾病實質,而真正的治癒,是這三個層面同時好轉,在治療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這三個因素又是交互影響,最終影響治療效果,在國內的癌症治療中,無論是公立大醫院還是民營醫療機構,90%以上的患者只在第一、二階段徘徊。
那麼,有沒有未經第三階段就痊癒的呢?答案是:有!巖正中醫招募了一批抗癌大使,他們中間就有靠服用中藥戰勝了癌症的,在對這部分人群的調研中發現:他們本身有良好的心態,有對醫生的信任而形成治療依從性,有和諧的家庭關係氛圍,因而取得了好的治療效果,當然,也有些患者此前的中醫治療取得了好的治療效果,但由於家庭關係原因導致情緒波動,造成治療效果不穩定。成都武侯巖正中醫醫院在創立起初,在探索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科學手段基礎上,奉行「先治心後治身,先疏導家屬後治療患者」的服務理念,倡導「醫生、患者和家屬」三位一體的協同診治。巖正中醫雖然實現了中醫治癒癌症的奇蹟,但真正要做的是不斷完善體系提高治癒率,倡導依靠科學為癌患家庭提供專業系統的診療服務,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奇蹟的發生上。
從癌症的治療來看,第一、二階段的行動只是在生理維度尋求幫助,並沒有切入問題的核心。什麼是問題的核心?
如果此前患者完全把抗癌的希望寄托在醫學技術上,抑或迷信神醫神藥,而在這個階段就要回歸科學,藉由這場疾病,重新思考如何面對人生,善待生命,從整體健康角度看,癌症不僅僅是身體某個器官出現了故障,可能是一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不當飲食或者無規律的作息)、可能是壓抑的情緒、或一個固有的消極信念和觀點、一種不和諧的家庭關係、一個未完成的事件等造成的,當我們感到有不能承擔的精神痛苦,就會轉而由身體去承擔,所以疾病只是一種訴說,如果導致癌症的關鍵因素沒有改變,生物層面的治療做得再多,效果也有限,結果就是邊治療邊轉移,或者治療好了又復發,如果在治療過程中涉及到心理社會因素,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9年5月,巖正中醫醫院接待了一位女患者,肝癌腦轉移,做了介入手術,出現頭痛,右側肢體無力,患者自訴飲食差,有嘔吐現象,走路困難(腳不聽使喚),根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我們建議其繼續西醫治療,接受放療6次以後,再來我院複診,患者自訴頭痛(痛時神志不清),四肢無力,不能站立,行走,噁心嘔吐,經過一段時間的中醫治療後,病情得到控制且發生穩定性好轉,醫療同行評價是個奇蹟。通過同她的溝通了解到,此前在她的就醫經歷中,大醫院的冰冷讓她總感到悲觀絕望,而在這裡得到了醫療服務專員「視病人如親人」般地醫療照護,有了人性的溫度,便有了對生的留戀和希望,很快同醫生建立了信任度極高的治療依從性,以前的她總覺得自己不被愛,懶得跟人打交道,患病以後,也得到了家人的關懷,第一次感到有這麼多人關心她,面對死亡的威脅,對於很多舊的心結、很多的鬱悶、很多地看不開,開始了一場自我反思:有必要嗎?為何不能放下?回望過去,發現自己總是怨天尤人,為了保持家庭關係又不便發作而選擇強忍。治療期間她的個性發生了改變,人生觀也有了調整,即使尚在病中,她也感受到以前未曾有過的幸福。很多人都認為她病情的好轉是藥物的神奇,其實不完全如此,如何自己的人生不做任何改變,再好的藥物都無濟於事。1927年《美國醫學會雜誌》寫道:「治療患者的秘密在於用心關懷患者」。在100年後的今天也依然如此,人類的情感是普遍共通且持久不變的,只有治療在改變。
目前大多數的癌症患者的努力都放在對付身體的症狀上,這是以疾病為中心的1.0醫療服務模式。巖正中醫提出了「以癌患家庭為中心」的醫療服務3.0模式,充分發揮「西醫、中醫、心理、運動康復及膳食營養」科學結合的優勢,建構起MDT系統診療模式,為癌患家庭的幸福提供專業的系統診療服務,開啟這種診療模式,是讓患者儘早走入治療第三階段,確保治療有效率,在巖正提出的系統診療的五個維度中,營養、心理越早介入幹預,對患者的幫助就越大,當前正在實施的「百千萬幸福工程」,分階段助力癌患家庭幸福,健康是幸福的重要構成因素,在戰勝病魔的過程中,先感受幸福,建構家庭和諧,也將促進患者的治療與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