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頭條訊(文/記者 劉萌萌 圖/網絡)「我騎上那小毛驢樂悠悠,歌聲伴我乘風走……」上世紀80年代,大街小巷常見這樣一幕:小孩子們走路時會學著趕毛驢的動作,令人忍俊不禁。
黑白電視機那時剛進入百姓家,阿凡提陪伴無數孩子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電影《阿凡提》的主題曲《阿凡提之歌》也由歌唱家克裡木演繹,成為一代人最溫暖的記憶。
9月14日,記者聯繫到了正在哈爾濱演出的克裡木,年近八旬的他依然活躍在舞臺上。提及《阿凡提之歌》,老人的話匣子再也關不住:「阿凡提是非常幽默、快樂的一個人,我在寫這首歌的時候,認為阿凡提就是一個農民,就是我克裡木……」
聽說《阿凡提之歌》入選《歌聲飄過70年》系列報導,克裡木老師特意錄製視頻,重新演繹《阿凡提之歌》並講述幕後創作故事。
1980年,《阿凡提之歌》獲得全國歌曲評選一等獎。實際上,這首歌是克裡木在「臨危受命」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
「當時幾首插曲都定好了,但導演對試唱的第一版不滿意,覺得不夠生活也不夠生動。我給導演講了我的想法,阿凡提是幽默的、智慧的、跟老百姓在一起的。」克裡木說。聽了克裡木的話,導演馬上說:「就這個感覺,那你寫!」
克裡木回到家裡就翻箱倒櫃,翻出他很多年前在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體驗生活時的一些記錄。
「1957年我去于田縣慰問演出,早上7點多在街上看到一群農民,他們扎著腰帶,帶著瓜皮帽,坐在小毛驢背上,哼著小調慢慢走。他們唱的歌詞大意是:幹部來到了我們公社,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覺得那個旋律非常好,就記下了譜子。我根據這個譜子越寫越順,很快寫出來了。靈感從哪裡來?從生活中來。」克裡木說,他以老百姓哼唱的小調為基礎作了擴展和延伸,一唱就帶有詼諧韻味,這得到了導演的認可,第二天就進棚錄製。
點擊播放 GIF 0.7M
電影《阿凡提》上映後,有趣的《阿凡提之歌》也迅速走紅。克裡木開始在全國各地演出,這首歌常常逗得人開懷大笑,他的演繹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一直在想,怎麼樣能讓觀眾認可喜愛阿凡提呢?我借鑑了中華傳統戲曲中丑角的絕活矮子功,並加以改造。一是蹲得沒有那麼深,稍有彎曲,像騎不像蹲;二是在腳後跟做文章,抬起的時候像調皮的小毛驢撂蹶子,很幽默。上半身挺得筆直、紋絲不動,左右不晃、前後不搖、上下不顛。右手還在身後魚擺尾,就像毛驢甩動的尾巴。」克裡木說。
已是高齡的克裡木現在唱這首歌時,依然做著趕毛驢的招牌動作。「我騎上那小毛驢樂悠悠,歌聲伴我乘風走……」每每唱到這裡,就算再不苟言笑的人也會被逗笑。
那個時期,男孩子走在路上都會比賽誰學的趕毛驢的動作最像,女孩子們就在跳皮筋時把歌曲編成口訣。克裡木打趣道:「你要是在面前,我還能再給你表演一段,讓你樂開懷。」
陶醉,克裡木用這個詞來形容他對新疆的感情。「新疆,是我克裡木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他說,「很多人抱怨缺乏創作資源,其實資源就在生活裡。《阿凡提之歌》、《塔裡木河》,我的很多歌曲都是來源於新疆生活。」
阿凡提的經典形象賦予了時代色彩。新疆藝術劇院雜技團創作的大型原創音樂雜技劇《你好,阿凡提》,十年前首演後一路前行,一發不可收拾,演出足跡遍布疆內外,先後榮獲中國第九屆藝術節文華大獎特別獎、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個人最佳導演獎和表演金獎等大獎,是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演出早已超過500場,創下新疆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一個劇目連續演出場次的最高紀錄。
2016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明辦和原新疆電視臺製作的「我們的價值觀」系列公益廣告,運用了阿凡提形象、新疆民間諺語、農民畫等元素,引起了廣泛共鳴。
2018年10月1日,3D動畫電影《阿凡提之奇緣歷險》登上銀幕。作為上海文化援疆的一部重點影片,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有限公司出品的3D動畫《阿凡提之奇緣歷險》將喀什作為故事發生的主場景參考地,通過阿凡提這個家喻戶曉的智者形象,正面傳播喀什、新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內涵。
阿凡提也成為新疆的一張文化名片,阿凡提的品牌影響擴展到餐飲、文化、旅遊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