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七世紀初,伊斯蘭教創立者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並大體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其後,他的繼承人打著「聖戰」的旗號,大舉向外擴張,先後徵服地中海東部地區、波斯、埃及、北非、西班牙半島、外高加索、中亞細亞、印度河以東等廣大地區。八世紀中期,阿拉伯成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伊斯蘭教也同時傳播各地,和佛教、基督教並列世界三大宗教。 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基礎,在宗教學、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為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阿拉伯語也成為世界性的重要語言。
穆斯林徵服的過程是怎樣的?
一、阿拉伯地區的早期聯合和分裂局勢(公元6世紀以前)
在穆罕默德的阿拉伯王國出現之前,阿拉伯半島的人民並非只經歷過部落社會的洗禮,與之相反的是,他們有過王國政治的經驗。雖然這些王國普遍短命,但也不斷賦予四分五裂的阿拉伯部族以共同的身份感。
比如在公元 5 世紀後半期和 6 世紀初期,興盛於阿拉伯北部的肯德王國,雖然不能突破拜佔庭和波斯帝國所設立的障礙,缺乏精神力量和內部團結而陷於崩潰,但它是阿拉伯半島中、北部地區各部落聯合的偉大嘗試。
公元 6 世紀,一種獨特的口傳文化開始把阿拉伯各部落統一起來,促進了語言和文學的促進與發展,這種文化的成就主要歸功於肯德王國的成就及其歷史傳說。
此外,前伊斯蘭時期的阿拉伯雖然落後,但並不是完全與世隔絕。波斯和拜佔庭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通過商業來往、猶太人和基督教徒移民、以及拜佔庭和波斯扶植的阿拉伯邊境國家等渠道傳播進來。
但在4、5世紀以後,阿拉伯半島的內外局勢出現劇烈震蕩,整個社會陷於前所未有的全面危機之中。
北方的拜佔廷和波斯兩大帝國為爭奪西亞霸權,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戰爭使傳統的國際商路由阿拉伯半島西部轉移到波斯灣和兩河流域,居住在希賈茲地區、以經商為主要收入的貝都因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財路,麥加商人也蒙受重大經濟損失,廣大民眾失去謀生手段,陷入了破產的困境。
二、神權共和時期:擴張、統一和內部派系分裂(6世紀末期到661年)
穆罕默德(約570—632)出生於麥加城古萊西部落哈希姆族的一個沒落商人貴族家庭。後來成為了伊斯蘭教先知,他通過戰爭手段統一了阿拉伯地區。632 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病逝。
穆罕默德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經各派協商,共同認可由先知的摯友、最早的信徒和嶽父——阿布· 伯克爾出任先知在世間的代表,名號「哈裡發」。伯克爾632至634年在位,其後歐麥爾(634—644年)、奧斯曼(644—656年)和阿里(656—661年)相繼擔任哈裡發之職。
麥加的克爾白天房是伊斯蘭教的宗教聖地
在此期間,歷任哈裡發重整軍備,學習拜佔庭的軍事文化,利用阿拉伯地區的優勢騎兵兵力,使用伏擊包抄等戰術手段,發動對北方拜佔廷、波斯兩大帝國的戰爭。這時的兩大帝國鼠疫流行,並且常年兵禍,無法募集足夠的重裝步兵對抗阿拉伯騎兵,以至於穆斯林取得了匪夷所思的戰果。
阿拉伯人首先擊採用伏擊包抄的戰術擊敗了拜佔廷,攻陷大馬士革和耶路撒冷地區,繼而分兵兩路,展開全面進攻。東線接連迂迴攻破波斯軍隊防線,佔領了伊拉克和伊朗大部地區。西線連敗拜佔廷,佔領巴勒斯坦和埃及。
第三任哈裡發奧斯曼在位時,擴張戰爭如火如荼,勢不可擋。東線阿拉伯軍隊乘勝追擊戰敗的薩珊波斯王室,進軍呼羅珊。651年,他們徹底滅亡了薩珊王朝,並奪得呼羅珊、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等地。西線大軍則攻入了北非利比亞。
正當對外擴張戰爭捷報頻傳之際,阿拉伯內部發生分裂。以先知的堂弟、女婿阿里為首的哈希姆家族,對出身於倭馬亞家族的奧斯曼出任哈裡發的合法性提出質疑,並組建起什葉派,與奧斯曼所奉行的遜尼派相對立。穆斯林的內訌由此開端。
656年,奧斯曼被刺,阿里繼任哈裡發。但以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為首的倭馬亞家族拒不承認阿里政權。雙方數次火拚,未分勝負,僵持不下。不久,什葉派內部又出現分裂,部分對阿里不滿的下層穆斯林組建軍事民主派(哈瓦裡派)。661年該派刺殺阿里。倭馬亞的穆阿維葉隨後竊取革命政權建立封建王朝,隨即進入倭馬亞時代。
神權共和時代的敘利亞軍隊復原圖
三、倭馬亞王朝:軍事擴張的第二個高峰(661—750年)
穆阿維葉以大馬士革為都,建立了哈裡發政權。此後哈裡發均由倭馬亞家族成員世襲擔任,史稱倭馬亞王朝(661—750年),因其崇尚白色,故中國史籍稱之為「白衣大食」。
倭馬亞王朝時代是阿拉伯人軍事擴張的第二個高峰期。
倭馬亞時代士兵復原圖
東方戰線、阿拉伯軍隊侵入中亞,佔領喀布爾、布哈拉、撒馬爾罕和花刺子模等廣大地區,直至帕米爾高原,與中國唐朝相對峙。另一支東線軍隊,攻入南亞次大陸的北端,佔領信德一帶。北方戰線,阿拉伯軍隊曾3次發兵,圍攻拜佔廷國都君士坦丁堡。西方戰線進展最為猛烈,不僅佔領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到摩洛哥的馬格里布地區,還以皈依伊斯蘭教的北非土著柏柏爾人為主力,跨過直布羅陀海峽,攻入西南歐的西班牙半島。滅掉西哥特王國後,翻越庇里牛斯山脈,攻入西歐法蘭克王國。732年,查理·馬特領導的法蘭克軍隊在普瓦提埃戰役中擊敗阿拉伯軍隊,阿拉伯人方停止向西歐內陸的進攻。
同時,穆斯林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在673-677年之間屢次圍城,幾乎攻下了拜佔庭首都。681年,阿拉伯兵鋒已經接近大西洋海岸,此時的阿拉伯帝國已將柏柏爾人國家的舊疆域全部收入囊中。698年,迦太基被長期佔領,迦太基的最後一任女王卡希姍被俘並被斬首,首級被呈送給了遠在大馬士革的哈裡發。
715年,西班牙的西哥特人也向阿拉伯人屈服了,穆斯林軍隊以西班牙為基地出發,攻入法國燒殺搶掠成為了家常便飯。718年阿拉伯大軍跨越庇里牛斯山脈,攻下納博訥城,殺死了城中所有成年男子,並將婦孺售賣為奴。720年時,阿拉伯掠奪者已經可以自由搶劫阿基坦的土地,而最為大型的一次劫掠活動,正是由摩爾人轄下西班牙行省總督阿布德·阿-拉赫曼所率領的732年的遠徵軍發動的,這次的穆斯林入侵已經佔領了普瓦捷,在前往洗劫圖爾的路上被查理·馬特所率領的軍隊攔截,地點就在老普瓦捷和穆薩伊·巴塔耶這兩個通往奧爾良道路上的小村莊之間。同時阿拉伯的海盜開始不斷騷擾地中海的商業網點,這將持續到查理五世時期。
747年,阿拔斯的後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釋奴阿布·穆斯林在呼羅珊的力量,聯合什葉派穆斯林,於750年(一說752年)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阿拔斯時代到來。
四、阿拔斯時代:文明的黃金時代和外敵入侵(750年-1258年)
阿拔斯王朝旗幟多為黑色,故中國史書稱之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大肆捕殺倭馬亞餘黨。阿布·阿拔斯死後,阿拔斯王朝發生內戰,曼蘇爾勝利後,殺害了阿卜杜拉·伊本·阿里及阿布·穆斯林,並殘酷地鎮壓了呼羅珊人民起義。
哈裡發曼蘇爾執政時,以伊拉克為中心,在底格裡斯河畔營建了新都巴格達,於762年遷都至此。
隨後,阿拔斯數次掀起與拜佔庭的戰爭,直到艾琳女王時期,才有了暫時的和平,但局勢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但伊斯蘭文明進入了黃金時代,標誌是智慧宮的建立,和書法、科學、哲學的極大的發展。
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東羅馬帝國的再次崛起而造成的威脅,開始大量使用突厥人僱傭軍而使其逐漸取得權勢。突厥將領掌握軍權,任意廢立甚至殺害哈裡發。哈裡發完全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
945年,來自裏海南岸的德萊木人建立的白益王朝,最終攻佔了美索不達米亞和巴格達,阿拔斯家族主導的伊斯蘭哈裡發,成為了白益王朝操縱的傀儡。
1258年,旭烈兀西徵軍攻陷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哈裡發穆斯臺綏木投降後被殺,阿拔斯王朝結束。到此,阿拉伯帝國被蒙古人所滅,成為了歷史。時至今日,在巴格達仍然都看見阿拉伯帝國時代留下的文明痕跡——當時並非所有的國家都有的城市供水網絡。光照哲學,也依舊在基督教經院哲學中有著思辨的脈絡。
阿拔斯時代阿拉伯士兵復原圖
(素材源於: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bbbc7bfcd35600013c7b5e;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