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退休教師耄耋之年仍翻譯授課
1997年,夏玉芝(中)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李翠霞等人在日本東京。家屬供圖
夏玉芝年輕時的舊照。家屬供圖
夏玉芝
性別:女
籍貫:山東威海
終年:101歲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住址:日本
生前身份:退休教師
女人是不能靠也不應靠男人過一輩子的,還是得靠自己。 ——夏玉芝
從東京中心地區驅車10幾分鐘,即可到達本願寺,這座佛教淨土真宗派寺院,也是東京著名的賞櫻花勝地。楊中強(日文名榎友嘉)為母親夏玉芝選定的最終居所,就在寺院裡。
「母親這輩子,不是什么女強人,她從不對人發號施令,更不會發怒,但她的心特別堅強。」楊中強說,母親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她拼了一輩子」。
2014年12月14日,101歲的夏玉芝走完了生命最後一程。讓女兒楊中強遺憾的是,母親直到臨終,也沒能恢復在北京的戶口——她雖然堅持保留著中國國籍,但戶口卻在20多年前就被註銷,她成了「黑人」。
簡樸,有情趣
夏玉芝出生在山東威海。1938年,24歲的夏玉芝東渡日本留學,攻讀法律。1942年,由於成績優秀被推薦到北京大學法學院任教,講授《民法總則》。
在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馬原的記憶裡,夏玉芝不奢華,卻有情趣。
解放後,她們曾做過多年鄰居,「那時候吃得很簡單,但她仍然會和我交流廚藝。」馬原回憶,夏玉芝生活簡樸,工作忙時常吃食堂。
楊中強說,母親是山東人的口味,喜歡吃大蔥蘸大醬,「她說吃米飯很奢侈,如果有米飯,其他什麼副菜都不用就了。」
但另一方面,夏玉芝又很精通西餐的吃法和禮儀,她教女兒如何用刀叉和利用盤子吃菜喝湯,還教她們吃飯時應注意的禮節。夏玉芝曾說,在日本明治大學讀書時,有時被老師請到家裡做客,當時日本的大學老師家裡一派西洋生活方式,她也可以文雅而不失禮儀地和他們一起共進西餐。
在日本留學時,夏玉芝喜歡薔薇花。她曾說,如果以後有兩個女兒,就以「薔」、「薇」起名,後來,她生下兩個女兒,分別起名「楊中薔」、「楊中薇」。解放後,建設祖國的社會情緒高漲,她才將女兒的名字改成了「強」和「偉」。
楊中強曾聽母親講過,生活節儉的母親,為數不多的浪漫舉動,是每當北京下起小雨或是雨後,她都會坐上黃包車,繞著當時的北大紅樓和故宮角樓一帶看風景,「在母親看來,這時的風景最美。」
夏玉芝生活簡樸,但從不委屈兩個女兒。姐妹倆可以看電影、看劇、聽音樂會,買書也從不考慮價格,就連滑冰鞋和遊泳衣這樣的奢侈品,也會買給女兒,「在那個年代,有幾個孩子能有這些東西呢?」
堅強,不計較
「母親這輩子,不是什么女強人,更不會輕易發怒,但她的心特別堅強。」楊中強稱。
1955年,夏玉芝的丈夫楊玉林肝癌去世。最初,夏玉芝只是說,「父親的病很難治,要送到西山療養。」直到一年後,夏玉芝才和女兒說,「父親已經一年沒回家了,你們不給他寫封信嗎?」
兩個女兒將一年來的變化全寫下來。信寫完了,夏玉芝說,信燒了,父親就能看到了。
直到這時,兩個孩子才知道父親離世的消息,「她就是不想讓我們自卑,在外面受欺負。」
楊中強說,母親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她拼了一輩子」。90歲時,老人仍然翻譯法律書籍,住在醫院裡兩個多月,家人都很擔心,母親卻說,「我死不了,你們放心吧。」
「文革後夏老師回學校工作,當時年紀很大了,但她沒有一丁點架子,見到晚輩特別親近。」曾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語學院院長的潘壽君回憶,那時兩人共同在亞非語系工作,夏玉芝主要負責日語教材的編寫和翻譯,平時話不多,但見到同事都會很禮貌地打招呼,「一眼就能看出來,是在日本留學過的。」
潘壽君說,和很多老教師一樣,夏玉芝的身上有著明顯的留學國家的文化烙印,但也有著骨子裡的內斂和謙遜。「我從沒有看到過她對任何人發號施令,也從沒有看到過她對人發怒。」
楊中強說,小時候調皮,有一次,她決定躲在院子裡「嚇一嚇」母親,當自己從黑影裡躥出來時,母親驚慌中把一鍋滾燙的小豆湯灑在了腳上,「兩隻腳裹了幾個月的紗布,直到老了還留著疤,但從沒責備我一句。」
楊中強說,晚年的母親對編譯法律書籍情有獨鍾。90歲時,夏玉芝仍然翻譯法律書籍,經常讓女兒幫忙聯繫國內的出版社,想再出版一些國內沒有的法律文獻,但直到去世,家裡還留存著大量沒出版的手稿。至今國內很多法學專業人員在撰寫的論文中,還時常引用著母親翻譯的日本法律經典書籍。
難捨故國情
在夏玉芝年少求學過程中,當時在大連如果填寫「滿洲國」國籍,可不通過考試領取日本國費直接赴日留學。但夏玉芝堅持中國國籍,憑著成績優秀,參加了留學日本的考試。留學期間,夏玉芝曾因多次拒絕參加侵華慶祝集會而被孤立為「反滿抗日分子」。回國後的夏玉芝,更是將自己的家作為活動基地,印刷抗日刊物等。
晚年在日本,夏玉芝加入一些親中民間團體,作為無償的社會貢獻活動,不僅幫助來日本的中國留學生,還教日本人中文,普及中國文化。漢語課每周兩次,雖然學生只有幾個人,但夏玉芝每次備課都很認真,「她當時已經80歲了,經常備課到很晚,講完課後,明顯能感覺到她那種滿足感。」
上世紀90年代,兩個女兒在日本定居,年近八旬的夏玉芝赴日投靠女兒。按照公安部門的解釋,國內在1991年左右出臺規定,凡出國探親者戶口都要註銷,直到本人回國補辦才能恢復戶口。
2013年,楊中強得知母親戶口被註銷,立即回國補辦,但被告知必須本人辦理,「當時母親已經99歲了,走不動了。」
夏玉芝剛到日本那幾年,日本法務省的官員了解到了她的經歷,把電話打到家裡,問她願不願意入日本國籍,夏玉芝聽了一笑了之,「我要是入了日本國籍就把這輩子的經歷全抹了,我要保持晚節呀。」
楊中強說,母親最喜歡的歌是《南泥灣》,還有一首叫《旅愁》的日本童謠。「90歲以後,每當聽到這首童謠,夏玉芝都會默默掉眼淚,童謠裡唱著,「不舍的家鄉不舍的雙親,浮上心頭的是林子的樹梢;風雨透窗,迷茫的心在遙遠的彼方。」(記者 賈鵬)
寄語
親愛的媽媽,您是大海,包容了我的一切;您是太陽,照亮了我的一切。我永遠懷念您。 ——女兒楊中強
親愛的姥姥,人生有限,您對我的愛無限。您對我的愛和教育是我今後人生的支柱。您一直活在我心裡。 ——外孫女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