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國家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審時度勢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建立完善生育支持、幼兒養育等家庭發展政策和服務體系,人口結構不斷優化,人口素質顯著提高,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人口環境。
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帶著「溫度」落地
長期以來,我國實施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不斷完善生育政策,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道路。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資源、環境壓力有效緩解,婦女兒童發展狀況極大改善,人口素質明顯提高,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力支撐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正式出臺,提出從2016年開始實施全面兩孩政策。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適應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作出的重要決定,有利於優化人口結構,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促進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
生育下一代,事關千家萬戶。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順應了群眾的生育意願,在全社會引起廣泛熱議,被譽為「讓改革帶著溫度落地」的好政策。家住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35歲的李女士就是這項好政策的受益者。李女士和愛人結婚後生了一個女兒,今年11歲。李女士說:「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經常和愛人商量著再要一個孩子,不過一直沒有下定決心,怕女兒心裡不接受。後來,還是女兒主動跟我們說想要一個弟弟或妹妹,可以有個伴,這才準備要二孩。」2019年下半年,李女士順利生下一個6斤8兩的大胖小子。「現在兒女雙全,家裡可熱鬧了,媽媽和婆婆都搶著到家裡看孩子。」李女士的言語裡洋溢著滿滿的幸福。
為將全面兩孩政策落實落好,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制定貫徹落實《決定》重點任務分工方案,明確40餘項任務。召開全國計劃生育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部署全面兩孩政策實施。組建工作小組,協調解決政策實施中的重要問題。各省(區、市)科學制定實施方案,及時修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同時,廣泛開展《決定》和生育政策調整完善的宣傳倡導、政策解讀,編印《全面兩孩政策讀本》,聯合央視等主要媒體組織開展系列宣傳報導,制播公益廣告,充分展現政策實施給群眾帶來的「獲得感」。各地結合實際,發動基層計生幹部走村入戶面對面宣講政策,利用廣播、電視、微博、微信等多種渠道持續宣傳,使全面兩孩政策家喻戶曉。
全面兩孩政策實施5年來,政策效應持續顯現。2016年、2017年出生人口明顯增加,分別為1786萬人、1723萬人,而且二孩佔比大幅提升。最近3年,受育齡婦女減少、婚育年齡推遲等因素影響,出生人口總量持續下降,但二孩佔比仍維持在50%左右。綜合來看,生育政策調整完善提升了二孩生育水平,平緩了出生人口波動。
配合政策實施,國家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全面實行生育登記服務制度,簡化優化服務流程,推進多證合一、網上登記,進一步簡政便民,實現「最多跑一次」「一次登記、全程服務」,以往辦證難的問題一去不返。此外,嚴格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和特別扶助制度,統一城鄉特別扶助金標準並進行動態調整。「十三五」期間,兩項制度在全國順利實施,獎勵扶助金、特別扶助金全部足額發放到位。
部門聯動: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
在全面兩孩政策背景下,如何讓群眾敢生、願意生、生得好,成為相關部門著力解決的問題。
為解決女性生育之憂,全國30個省(區、市)出臺政策,符合政策生育的女職工除《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中規定的產假外,還可以享受30~90天不等的獎勵假,同時配偶可以享有7~30天的陪產假。西藏自治區符合法律法規生育的女職工可以享受1年產假,配偶享受30天護理假。此外,為給獨生子女照料父母提供便利,各地在設立「獨生子女照料假」或延長「獨生子女探親假」等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河南、福建等10多個省份通過地方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計劃生育實施辦法或相關政策文件等,設立獨生子女陪護(護理)假。人社部門出臺文件,保障女性生育權益。全國婦聯指導、督促用人單位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女性公平就業。教育部門調整完善學前教育布局規劃,進一步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2018年,個人所得稅法第七次修改,六項專項附加扣除中有一項為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進一步減少家庭養育成本。
為滿足群眾對母嬰設施的需求,2016年11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母嬰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各地各部門協同合作,不斷推進母嬰設施建設。相關部門將母嬰設施建設納入建設規劃指引和建築設計規範,如民航部門在出臺的《民用運輸機場服務質量》中規定,l類(含)以上機場(即年旅客吞吐量100萬以上的機場)主要流程區域應提供專用母嬰室、嬰兒車。各地因地制宜創新推動母嬰設施建設,如上海市總工會成立橙絲帶公益項目管理委員會,作為「媽咪小屋」建設發展和日常管理的最高決策機構。北京市實施服務供給側改革,大力推進公共場所、用人單位母嬰設施建設,截至目前,母嬰設施建設覆蓋率達到95%。江蘇省蘇州市頒布《蘇州市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設施建設促進辦法》和《蘇州市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設施建設指南》,以立法形式對建設規劃、場地、標準等予以明確。在各地各部門共同努力下,2018年末,全國公共場所母嬰設施數超過2.4萬個,順利完成「配置率達到80%以上」的階段性目標。
此外,國家大力推動婦幼保健服務體系建設。截至2018年,全國共有婦幼保健機構3080家、婦產醫院807家、兒童醫院129家。截至2018年4月,在全國建立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3364個、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3055個,有力保障了母嬰生命安全。紮實推進優生優育全程服務,落實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加強孕產期保健服務和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嬰幼兒照護:託起人生美好未來
0~3歲嬰幼兒託育是很多家庭養育孩子面臨的難點。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支持社會力量興辦託育服務機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健全幼有所育等方面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2019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確立了總體要求、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和組織實施,為做好新時代嬰幼兒照護服務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截至目前,30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出臺了貫徹國辦《指導意見》的實施意見。上海、雲南等地建立了省級嬰幼兒照護服務領導小組或聯席會議制度;浙江、福建等地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納入了民生工程、為民辦實事項目;江西、湖北等地開展了嬰幼兒照護服務示範活動。
為加強託育服務體系建設,一年多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切實履行牽頭職責,研究出臺《託育機構設置標準(試行)》和《託育機構管理規範(試行)》,會同中央編辦、民政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託育機構登記和備案辦法(試行)》,組織編寫《託育機構保育指導大綱(試行)》,使託育服務發展有章可循。研發應用託育機構備案信息系統,截至11月23日,有5814家提交備案申請、1489家取得備案回執。發展改革、教育等部門履職盡責、積極行動,開展支持社會力量增加普惠託育服務供給專項行動、修訂託兒所幼兒園建築設計規範、將育幼人才納入教育支持培養培訓體系、出臺社區託育服務稅費優惠措施、開發託幼類金融保險產品等,打出政策「組合拳」,為託育服務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隨著國家和地方利好政策不斷出臺,託育服務市場活力得到有效激發,社會力量投資意願顯著增強。行業協會和民間團體自發成立嬰幼兒照護(託育)協會,許多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紛紛舉辦託育論壇,大量幼兒園、早教機構開展託育服務,商業綜合體嵌入、社區辦點、幼兒園延伸、家庭「鄰託」、企業福利、上門服務、直營店、加盟店等多元發展。
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對促進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已經形成廣泛共識,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政策法規、標準規範、服務供給體系正在構建,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市場活力有效激發,開局良好,成效初顯。
文:中國人口報記者 吳少傑
來源:中國人口報
編輯:楊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