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天一幫的同學跟我提了一個問題,關於性格內向還是外向,這個問題,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性格內向,一般代表著不怎麼說話,不怎麼主動跟人溝通,喜歡靜靜的思考,琢磨事情。
性格內向是怎麼形成呢?
就是在童年時代,在開始說話,表達需求,表達感受,表達情緒,表達訴求階段,沒有得到回應,沒有充分得到回應,或者沒有得到正面回應,抑制了表達訴求,時間長了,感覺外在環境跟自己的認知總是沒有銜接,這種表達的訴求慢慢就被抑制了。這是一種可能的情況。
另一種情況,就是就是在第一種情況的基礎上,慢慢對物產生興趣,對沙子,水,各種昆蟲,各種小動物,一片樹葉,地上的螞蟻,等等,對這些物感興趣。感興趣以後,就常常和這些物在一起,慢慢玩耍,觀察,研究,對接。
性格內向大抵是這麼形成的。
性格內向的人在職場有什麼優勢呢 ?
舉個例子吧。
大學時候,一個教彈性力學,還是什麼課程,忘記了,非常難的一門課程,的老師,據說這位老師,十五歲上大學,人是絕頂聰明,怎麼聰明呢? 當時跟我們講課,講臺黑板旁邊貼著一張獎狀,上面寫著:本班英語四級通過率83.43%,這位老師一看,就說,百分號前面兩位小數點根本不用要,沒有意義。
當時講課的時候,應該四十多歲了,聽說還沒有結婚。這位老師,聰明絕頂的老師,應該是個性格內向的人。凡是四十歲還沒結婚的,都是性格內向的人,一般認為。
性格內向的人有什麼優勢呢?在研究方面,針對自然科學,別的科學,等等方面應該有很多優勢,更傾向於做研究工作。
那些寫代碼的,整天對著電腦咔哧咔哧的在那打字,打符號,不需要給跟人交流,溝通,就把事情完成了,智商非常高,看起來愣頭愣腦,眼珠不轉動,頭髮也是很多天洗一次,就是這種。
性格內向就是在跟人溝通的維度上,在表達需求上遇到了障礙,這方面的功能弱化了,轉而訴求於物,大腦直接跟物對接了,一個活生生的人,總要找一個出口,這個出口不行,就換一個出口,這幾乎是自然而然的選擇。
性格內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一個工程師,程式設計師,尤其是男的,開始打扮了,注重外在形象了,就是從內向開始外向的轉變跡象。
因為需要找女朋友了,你不想外向,不行嘛,荷爾蒙在那等著你,催著你開始外向,求偶的需要嘛。
性格內向的人,職場發展路徑大抵是這樣的。
這裡模擬一下職業路徑,歡迎對號入座,也歡迎另起爐灶。
因為性格內向,那些學習成績好的,比如說俞敏洪,成績不好,也不會說普通話,在北大找女朋友,根本找不到。 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因為內向,專注學習,學習成績好,就職以後往往專業能力比較強,往專家方向發展,比如說各種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什麼的,首先是這個方向。
接著呢,職位決定座位,因為你在這個位置上了,有些不足的地方也需要學習,比如說溝通,討論項目,你就在這方面開始彌補相對的短板了,各種工程師們,主要也是跟人打交道。
這大抵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的職業發展路徑。
性格外向的呢,有什麼優勢呢?
因為你外向,喜歡跟人溝通,喜歡表達訴求,提出建議,容易有引起領導的注意。這是優勢,這種優勢,就會慢慢引導你走向管理工作崗位,就是經常需要跟人溝通,協商,項目經理,部門負責人等等工作。
當然,你光會管理,不懂專業,也是不行的,內行的人不容易服氣。
綜合起來講,外向內向,是在你成長過程中性格形成的路徑,就類似重慶的地形,從觀音橋到解放碑,可以走渝澳大橋,也可以走朝天門大橋。本來沒有什麼區別,也就是這麼一個分類,沒有必要老拿這個說事兒,外向也可以變得內向,內向也可以變得外向,促成你變化的,是環境需要,跟你做什麼工作,沒有絕對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