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你談談「重男輕女的影響」。
9月8日,Vista看天下的一條「法律案例」忽然火了:
看到了嗎?
弟弟才2歲,父母就想著讓22歲的姐姐來養了。
出於貧窮確實無奈,可是生男娃之前,有沒有考慮過女兒的感受呢?
她也有自己的人生。
她之後也會結婚,也會有自己的孩子。況且家裡這麼窮,她需要付出比同齡人更多的努力,才能過上同等的生活。
另外,就算姐姐養了弟弟,從現實層面上講弟弟也很大可能不會給她養老。
更不可思議的是,父母居然勝訴了???
拜託,孩子到底是誰生的啊?
家庭資源嚴重傾斜:
女兒只是邊角料,兒子才是頂梁柱
前幾天微博上還有個熱搜,一個女孩打工6年存了20萬,卻被媽媽拿去給弟弟買了房,無奈深夜一個人坐在馬路邊痛哭。
女孩媽媽的反應很耐人尋味,媽媽說:一個女孩子折騰什麼?言下之意是:你折騰這些就夠了,能為家庭做貢獻你應該很高興才對。
無論是養弟弟的事情,還是給弟弟買房,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女孩總是被當成男孩的犧牲品,一步步掙扎。
根據大河報報導,這個女孩高中畢業就出來打工,6年辛辛苦苦攢了20萬,放在媽媽那裡保存。
這個女孩是家裡的長女,下面還有個弟弟。從小,家裡就總是讓她讓著弟弟,大部分待遇也總是弟弟比自己的要好。
不成想,等長大自己攢了錢,也要一併為弟弟「奉獻出來」。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家庭資源會嚴重傾斜給兒子,而女兒就是現實版的「蘇明玉」。
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就是生長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
母親趙美蘭強勢偏心;父親蘇大強窩囊無能,是個無理取鬧的「巨嬰父親」。
蘇母把家裡所有的資源全都傾注在兒子身上。
她爽快拿錢給大兒子出國留學,給二兒子旅遊,輪到女兒上輔導班就不行,女兒學習好也不能上清華,必須去上不要錢的師範大學。
美其名曰「託關係找門路幫你找到的鐵飯碗」,實際是為了給家裡省錢。
在這個家庭裡,明玉一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那麼,在這樣家庭裡長大的孩子,未來會怎麼樣?
重男輕女家庭裡長大的兩種女孩:
我命由「家」&我命由「我」
《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同樣出身卑微、同樣被原生家庭影響。但樊勝美和蘇明玉的結局大為不同。
一直被家庭壓榨的樊勝美,把父母的需要,建立在自己的需要之上,認同自己的命運。
她委屈過,抗爭過,反抗過,但是最終無奈被推動著向現實屈服,這一切無原則無底線的做法只是為了得到母親的認可,她渴望著:
但實際上,在這樣的家庭裡,即使女孩結婚後,父母還是會繼續像寄生蟲一樣索取,壓榨她的一切資源,包括她的小家庭。
蘇明玉則相反。
她的逆襲,是全方位的逆襲。
除了變成家裡最有錢的人,她也在情感上經歷了決裂之後的抗爭。看似冷漠,但其實她是被迫逃離這個家庭,並最終實現了和解。
她能夠走完這個過程,源自骨子裡的不服輸和倔強。
因為參加母親葬禮,丟失一份工作,親自跑到成都挽回。對方老總躲起來不見,她索性在接待區一待就是好幾天,渴了喝咖啡,餓了吃泡麵。
這種不服輸和倔強,究其根本是背後沒有人可以讓自己依靠,所以自己只能靠自己去拼,靠自己去打。
這些本該女孩子享受的溫暖她都沒有享受到,情感在她心裡被一點點抽離,心就一點點硬了,長滿了繭子。
她也越就越來越強大,什麼手段都敢豁得出去。
所以,重男輕女家庭裡長大的女孩,基本上只有兩種: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她們都會活得很辛苦,婚姻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
女孩子是這樣,那集合所有家庭資源的男孩子,長大了會成為什麼樣子呢?
一個被人忽視的惡果:
重男輕女也會養廢男孩
很多父母會以為,家庭所有的資源都給了兒子,他肯定將來混得好,能擔當大任,能夠為自己養老送終,成為終身依靠。
但事實上,真不是這麼回事。
《都挺好》中的蘇明成就是很典型的「重男」的例子。
他沒老婆有擔當,打女人,還是個「啃老族」。
像小時候上學,老師不是喜歡學習最好的那個孩子,就是喜歡嘴最甜的那個小孩,蘇明成靠著嘴甜靠父母結婚、買房、過日子,爸媽處處貼補。
被指著鼻子說啃老他倒是第一個暴跳如雷:「你說誰呢?我媽給我那是因為她愛我,她給的不是錢,是愛,我啃老也是一種本事。」
幹的都是「啃老」的事,卻硬說自己在養老。
蘇明成的窩囊讓我們看見,那個最被父母溺愛的孩子的結局——你以為是愛他,其實是害了他。
蘇明成身上體現出來溺愛男孩這種教育方式,有多不合理:給他高期待,再給他一堆兵器,但就是不給他實踐的機會,凡事能代工的都代工了。
沒有實踐操作的機會,就沒有在試錯過程中不斷提升能力的可能。能力支撐不了別人的期待,手裡握有各種資源也沒用。
這時候一個人就會被架空,因為害怕讓別人的期待落空,害怕自己不像別人認為的那麼優秀,害怕面對失敗。
這時候就容易被養成一個心理上的「廢人」,遊手好閒,消耗光陰度日。
不了解的人會覺得這孩子不求上進,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他們想上進,但是沒機會鍛鍊,結果能力不行。
於是,越做不到越焦慮,在不斷的內耗中,根本邁不開步子。
再加上害怕面對失敗,就會像蘇明哲一樣,內心發虛,下意識用冠冕堂皇的藉口去掩飾自己的無能,愈加讓人討厭。
無論是滿腹委屈被犧牲掉的女孩,還是被家人重重保護、寄予厚望的男孩,都是不平衡的家庭規則的犧牲品。
重男輕女的家庭,養不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如何跳出原生家庭的影響?
要跳出家庭的影響,女孩子需要重新跟家庭建立起清晰的邊界感。
蘇明玉走完了這個過程。這裡我給大家總結了3個階段:
第一階段:認同期
處於這個階段的姑娘,自出生開始就被家族裡的重男輕女的文化深深影響著,認同父母的做法,自然而然形成一個條件反射:
我養家裡的哥哥或者弟弟是理所應當的。
說白了,對於這件事,還處於完全無知的狀態——你都不知道你被不公平對待了。
第二階段:憤怒-愧疚期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女孩子,為了自己辛苦賺的20萬,被拿給弟弟買房子,會深夜痛哭,這個女孩子就是處於這個階段。
這個階段女孩逐漸有了自我,不再圍著整個家庭轉,這就已經比之前要進步了。因為她開始想從家庭裡分化出來。
當委屈攢多了變成憤怒的情緒,女孩會思考:他們為什麼這麼對我,憑什麼?
但過後還會在憤怒和愧疚之間搖擺:
這時候,你發現自己很難駕馭兩種情緒,自己被撕扯中,來回晃蕩,不知道該和家庭保持怎麼樣的關係。
第三階段:和解期
經歷過前面的掙扎之後,你開始能夠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父母的責任,哪些是自己的責任。
當你開始接納和理解——父母是由於認知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對自己不公平的待遇,轉變就會開始發生。
《都挺好》小說裡提到一個細節:蘇大強告訴明玉,在她出生前,他和母親準備離婚的時候,外婆跪在女兒面前磕頭磕到流血,求她不要離婚,只是因為弟弟的戶口還沒有遷到城市,一旦她離婚兒子就沒法進城了。
明玉知道這段過往後有一點心理變化:必須停止重男輕女的代代相傳的思想。不為了別人,只是為了自己能正常的生活。
否則就會外婆折騰媽,媽折騰她。
從她開始真正看見蘇母的命運的那一刻,她的怨恨開始消解了。
寫在最後
借用《都挺好》中的一句話: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來。
這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畢竟,子女和父母羈絆深遠,並不是簡簡單單幾句話就可以切斷的。
但是,當你的思想境界超越了原生家庭的時候,原生家庭帶給你的毒素也會慢慢消解,你會對「父母」「自己」都有了新的認識。
你不一定要原諒父母,無論你選擇原諒,還是不原諒,都可以。
關鍵是,你不再怨恨自己,不再內疚和家庭的關係,你會活得更自在,更舒服。
你自身的快樂,遠比和家人的關係更重要。
世界和我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