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孩子開始有了自主能力、自我意識,他就不會再甘願任人擺布了,他有他的小想法。
穿衣服要聽自己的,冬天要穿好看的夏裙只是常規操作;
因為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又不懂我們認為的常識,所以他們的要求在我們這裡便很難同意,也有的是根本不能同意,比如想從樓上飛下去。
那麼,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該怎樣合理的拒絕他們的要求呢?
1
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很煩人,但卻是生長發育中的正常步驟。
兩三歲時,孩子的大腦正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
孩子的大腦正在快速建立新的神經聯結,到 3 歲時,孩子大腦中某些特定區域的神經聯結甚至已經增長了 2~3 倍。
從神經連通性的角度來看,兩歲孩子的大腦極為活躍,儘管還達不到青春期時的活躍水平,但這種「頭腦過熱」的狀態也是他們在這個年齡段顯得叛逆的原因。
除了神經系統在高速發展,他們還會採用各種各樣的手段來了解、試探別人跟自己的不同,甚至挑戰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而這麼做的原因,其實並非刻意挑釁父母,他們只是在學習生命中重要的新知識罷了。
1
雖然是正常的,但是也不能由著他們來。該拒絕的時候就要拒絕,只不過,我們要注意方法,不要用一句硬邦邦的【不行】了事。
1. 用【可以】取代【不行】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聽到父母說「不」時,一些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會拒絕自己的要求。
例如孩子提出要吃糖,父母說:「晚飯前不準吃糖」,那麼只會導致孩子怒氣衝天。如果父母說:「可以,飯後我會給你吃糖,現在咱們先吃一個蘋果吧」,這種表達方式,孩子會更樂於接受。
1
2. 耐心的跟孩子解釋為什麼
美國西北大學爭端問題專家雷•湯普森教授建議,要向孩子耐心解釋,家長為什麼不喜歡他的行為。
比如,當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敲飯桌的時候,家長可以說:這樣敲會把飯桌敲壞的,這會讓我很傷心。別敲了,好不好?
跟小傢伙講道理似乎是徒勞之舉,但是的確會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他所做的影響了別人,要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1
3. 否認孩子的行為但是不能否認孩子本人
我們可以和孩子說:不要這樣做,不能這樣等等。
但是千萬不能說:「你每次都這樣!說了多少遍了,怎麼就是不改?你這孩子老是這樣任性,如此淘氣!」
我們可以否認孩子的行為,因為行為畢竟是比較好改、能夠糾正的。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行為有誤,並知道該怎樣做才對以後,只要願意改,那立刻就能「改邪歸正」。
但如果我們上來就給孩子的人格定了性,說他是什麼樣的人,那就不太好辦了。
因為大人和小孩心裡都知道,想改變人格可不那麼容易。
倘若你在說「不」的時候很愛給孩子附贈一個標籤,那就很容易激發孩子「我反正就這樣了」的對抗行為,甚至逼得孩子「破罐子破摔」。
1
4. 不要讓孩子覺得犯錯是可恥的
很多家長為了強調犯錯誤的嚴重性,總是會跟孩子表達出「你犯了錯誤,是你不好,這樣做給家長丟人」的態度。
讓孩子因為犯錯而產生羞恥感,是很多家長的慣用招數,但這招好用是因為孩子在乎我們,也在乎他自己在我們眼裡的形象。
當這種在乎變成我們要挾孩子的資本時,孩子就會產生一種錯誤的社交模式:過度迎合與取悅自己在乎的人。
這不是什麼好習慣,不管是在幼年還是成年以後。
1
5. 給孩子親自示範
《不打屁股不溺愛》一書作者,育兒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表示,有些孩子不停地做某件惱人的事,其原因就是小傢伙不知道還有啥別的事情可做。
這時,父母最好能給予示範並告訴孩子怎樣做更好。比如,2歲的亨利老是愛戳小妹妹,家長可以告訴亨利,「親親妹妹」或類似的提示,下次小亨利就知道以後怎麼做了。
1
鈞媽總結:很多事孩子其實不懂,需要家長進行引導。只要我們用正確的方法,耐心的對待孩子,每個孩子都會是我們的小天使。
當然,孩子也不都是一個性格的,他們也都有自己的個性,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來選擇和他們講道理的方法。
大家有什麼趣事在下方留言和鈞媽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