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寶爸抱著孩子,捂著孩子的眼睛,飛速奔跑,旁邊人以為是:光天化日下搶孩子,險些報警。
保安攔住後問了來龍去脈,讓大家捧腹大笑,多機智的奶爸。原來是孩子每次經過兒童娛樂或者兒童商品區,就必須要玩,必須買,要不就大哭大鬧滿地打滾。視頻一發布,馬上得到廣大網友點讚,說:「這個寶爸太機智,我家孩子也這樣,我怎麼沒想到呢」,看來孩子耍賴要東西是個廣泛普遍性問題,不是特例。
這位寶爸也是難得的人才了,反應迅速,機智,執行力強啊。
孩子被拒絕時,心理狀態的分析
1.我耍脾氣,一直耍就滿足我了
義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曾指出:當孩子能夠獨立行動後,兒童和成人的衝突就開始了,產生了與成人環境不相協調的行為」。英語中有」terrible two」這樣一個詞,直譯過來就是「糟糕的兩歲」。
比如:孩子在商場看到喜歡的玩具,抱著不撒手,可是媽媽看著玩具,家裡已經有同款了,不能來一次買一次啊,所以媽媽不想買了,但是孩子耍脾氣大哭,聲音好大很尷尬,孩子心理想的就是我多鬧一會兒就成功了。這是孩子慣用招數,並且是基本次次成功,屢試不爽。
2.打感情牌,抓住媽媽愛我的軟肋
「媽媽,你是不是不愛我了?媽媽,你不是說把 一切都會給我嗎?那現在為什麼不給了呢?」這樣的幾句小話扔出來,90%的媽媽都會妥協。這就是長期家庭無條件滿足的孩子的後果。
而且,如果媽媽拒絕的話就是不愛我了,寶寶很單純的以為就是這樣,並不是耍心眼,所以一味的滿足會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3.內在缺乏性人格,自卑,我不配
心理學研究發現:「那些因為物質索要被嚴酷拒絕的人,將來或將發展成內在匱乏型的人格。因為曾經要求卻被冷酷或者暴力拒絕,所以他們會在潛意識形成這樣的認知:我不夠好,我不配得到。」
內心脆弱的孩子會因為一次拒絕而傷害到自尊心,他會覺得不給我買是因為我不配,這種情況有的是因為父母拒絕的言辭不當,或者太不好嚇到了孩子。還有些孩子是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可能買東西要考慮到價格,導致的自卑。
拒絕方式的誤區
心理學家布魯斯格萊朗博士表示,頻繁對孩子說「不」是最不恰當的拒絕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門外,會委屈甚至憤怒。
孩子的無理要求不單指:在外面要東西。比如:沒寫完作業,就要下樓去玩;拿著手機上網課,卻非要看動畫片;嗓子已經啞了,卻硬要冰淇淋。這些都是,面對這樣的問題家長通常有以下三個拒絕誤區:
1.命令語氣,居高臨下
行駛家長的權威,說不買就不買直接走掉;或者直呼孩子全名,像領導訓誡小職員,而孩子則像一個受氣包一樣,唯唯諾諾的跟在後面,最開始孩子可能還會哭,可是後來習慣了就麻木了,並且會讓孩子與父母疏遠,而且在孩子之後的心理髮育過程中,容易養成孩子:謹小慎微,小心翼翼,擔心別人不喜歡的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2.簡單粗暴,打一頓就好了
這種是非常常見的手段,通常也比較奏效,但是問題就是治標不治本,雖然孩子妥協,但是只是在父母的暴力手段面前,暫時的委曲求全。但是這種不滿會積壓在孩子心裡,孩子也會有報復心理,把這個矛盾焦點放大也有可能轉移到更嚴重的事情上爆發。
而且有的孩子也會記仇,什麼都懂了,破壞了親子關係,可能長大以後也會對自己孩子講,你爺爺小時候在我想要這個玩具時候,暴揍了我一頓,成為孩子心裡的痛永遠的記憶。
3.情感綁架
「你聽不聽話,你要還這樣我就自己走了,你在這哭吧,我不要你了。」經常可以看見,無能為力的媽這樣吼孩子。還有更嚴重的:「你還不複習功課,明天就考試了,你這次考試成績要是沒有提升,我就不活了。」有沒有,太多孩子在諮詢的時候,說:「太壓抑了,媽媽總是把她的命跟我成績捆綁,真怕哪天媽媽真的跳樓了,卻是因為我考試沒考好。
李玫瑾教授說:「生孩子是單向選擇,是家長選擇的生孩子,而孩子有的選的話,不一定會選你倆做父母。」
」還有一種媽媽,經常說:「我要知道你現在這樣,我當初就不該生你。」這讓孩子自卑又無奈,首先感覺媽媽不喜歡我了,另外就是我真的很差勁,叛逆點的孩子會頂嘴:「我讓你生我的啊,我還不想來到這個世界呢。」
4.可不可以取決於心情
家長有的情緒化比較嚴重,今天心情好,要啥買啥,明天心情不好,要個冰淇淋都容易挨揍。孩子根本分不清什麼時候能要,什麼時候不能要,孩子習慣性的看父母臉色行事,小心翼翼膽戰心驚,有訴求的時候不知道該不該說,容易變得,孤僻自閉,心事重重,悶悶不樂的孩子,家長需要反思自己了。
正確拒絕的小妙招
1.平等尊重,出門前商討定好
出門之前就告訴孩子,我今天就帶多少錢,我們就有這些,如果什麼都要肯定是不夠的。
比如去遊樂場玩:「我們的錢夠玩兩個項目,吃一個冰淇淋,和來回坐車,如果你有喜歡的玩具,可以買一個,但是家裡有的不可以買,遊戲項目也得少玩一個,你可以獨立選擇。」
這樣孩子通常已經在大腦裡形成了一個概念就是錢是有限的,玩的多就不可以買玩具了,這樣孩子通常不會耍賴。而且同時讓孩子對錢有了概念,培養孩子節約的意識,還可以培養孩子權衡利弊的判斷力。
2.態度堅定而不強硬
強硬是指,父母強行把自己的意志加在孩子身上,這樣孩子是不會從心裡服氣的。
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孩子:挑戰》一書中,有一段一位媽媽在參加某個討論時說過的話:「當我對自己的行為和規定不確定時,芭芭拉通常就能得到她想要的。而當我對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很確定時,芭芭拉通常反而不會百般乞求和耍賴,她就不再提了,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要讓孩子知道你的底線與原則,只需要堅定的態度,孩子便也可以得到不可能的信息,也就不再耍賴了。
3.不可以雙標
很多父母要反思自己,為什麼孩子見什麼要什麼,仿佛不花錢心難受一樣,但是你們自己有沒有錢隨意亂花沒有節制,沒有計劃性,讓孩子感覺就是想買什麼買什麼?孩子想這樣的時候大人卻不同意了。
父母也要有計劃有條理的理財,不能給孩子樹立胡亂花錢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