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爸媽快來看
前些天和朋友一起逛街的時候,碰到有一個小男孩兒纏著爸爸媽媽買冰激凌,看著外邊刮著嗖嗖大風,家長自然是一口拒絕了,而下一秒孩子就嗷嗷直叫的場面一度讓家長陷入尷尬,周圍有很多路人開始竊竊私語,其中我還清晰聽到有人說「這孩子怕是大腦有問題吧」,聽到這句話心裏面頓時有些不舒服,因為自家姑娘也經常這麼瞎鬧過,難道在外人的眼中都是大腦有問題嗎?
實際上說到孩子的哭鬧,相信很多家長都是懷著焦躁心情在閱讀文章,尤其是孩子說話聲音完全蓋過家長,那種失去威嚴的底線被挑戰常常讓很多家長焦慮不止,在很多家長來看,教育孩子就該有威嚴、只有讓TA害怕才能乖乖聽話,面對那些不按意願行事就嗷嗷直叫的孩子,更應該讓他們知道什麼是規矩、什麼是底線。
實際上話說出來容易,待我們真正要這樣去做的時候會發現困難重重,秒變哭包的小戲精、包括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的任意一項,都夠我們這些成年人去慢慢煎熬忍受了,就拿孩子大街上無理要求被拒絕時各種讓家長「尷尬」的表演,有多少能頂著輿論的壓力去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頓?大多數都是抱著「不就是一個冰激凌嘛,算了」的心態去回歸安靜,但往往正是這種「算了」一次又一次把孩子推向壞習慣的深淵。
孩子有了壞習慣,不按意願去行事就嗷嗷直叫怎麼辦?該管,但一定要管得有方式、有技巧,哭鬧是一個孩子該有的本能,若您的孩子不哭不鬧怕是又要著急尋醫了,所以不要害怕、更不要嫌棄孩子哭鬧嗷嗷直叫,面對他們的本能反應我們要慶幸自己發現的早,給予孩子正確的情緒引導這才是父母教育裡最大的本事。
那麼,面對孩子情緒失控、動不動就嗷嗷直叫的情況,父母們該如何幫助孩子正確疏導情緒呢?
1、不要在孩子鬧騰的時候滿足TA
當我們面對孩子情緒失控、動不動就嗷嗷直叫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變得焦慮,甚至是大聲呵斥孩子,有的時候我們呵斥他或許能夠得到短暫的奏效回應,也有可能讓孩子很長時間都不敢在這樣去做,但這樣做的情況是不樂觀也不被提倡的,在爸爸媽媽強制管教下的壓制孩子心靈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創傷,別看孩子還小實際上他們已經有了羞恥感,雖然孩子不會很大程度地憎恨爸爸媽媽,但是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性格很容易變得孤僻,親子之間的距離也變得遙不可及。
面對孩子情緒失控的各種狀態百出,作為家長正確的做法不是走開不管、也不是當著孩子的面爭吵,而是做好「不滿足TA」的底線橋梁搭建,很多家長都說孩子得不到就無理取鬧,這是因為他們拿捏住了父母的底線,知道如何去做可以讓父母就範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不要在孩子鬧騰的時候滿足TA,就是父母舒緩孩子情緒的第一要步。
2、孩子繼續鬧騰時,告訴他為什麼不能這麼去做
當我們拒絕孩子的要求、建立起底線認知的時候,孩子幾乎都會哭鬧得更厲害,這個時候作為家長不要擔心外在輿論,因為我們是在教育孩子而不是展現自己風度的時候,蹲下身子和孩子保持平行線距離告訴TA為什麼不能這麼去做。
比如孩子大冬天想要吃冰激凌、擔心孩子會感冒的父母拒絕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寶貝,你在這裡哭鬧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你想要的東西為什麼不能滿足你是因為天氣太涼,如果感冒了吃藥打針會更讓你難受」。
這個時候有些孩子會不信家長的話,認為爸爸媽媽是在忽悠自己,這個時候不做任何解釋給孩子一個消化的過程就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如果附近有感冒的孩子我們可以以此為引子,告訴孩子生病了有多難受,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明白拒絕孩子是關心而不是因為捨不得。
3、告訴孩子:「想要,自己去實現更有意思」
當孩子特別想要某物的時候,家長直溜溜地拒絕很容易傷孩子心,畢竟幼小年紀的他理解不了大人的有些解釋也很正常,這個時候我們不妨試試一個通用的辦法,那就是告訴孩子:「想要,自己去實現更有意思」,不拒絕孩子而是激起他們的鬥志,這也是屬於成長裡難得的教育體悟。
記得有一天姑娘看上了一隻龍貓,當場是說什麼也要帶回家,看著姑娘滿眼放光的模樣不忍心拒絕,於是我告訴她「你想要呀,那就自己攢錢去買呀,這樣拿到手你才會更加珍惜」,沒想到姑娘在那以後還真的攢起了錢,每次要完零花錢都放在小儲存箱裡保存起來,看著姑娘認真攢錢的一幕內心開始了一陣陣欣慰,不記得攢了多久最後還是沒有攢夠的情況下,爸爸說要貼些錢幫孩子買一隻,但姑娘卻說「我不要龍貓了,我要攢更多錢買自己更需要的東西」。
在這件事情裡折射了兩個信號:
1) 自己攢錢去實現目標,更能讓孩子明白金錢來之不易的辛苦
2) 孩子的興趣有很多,並不是非隨口那一個不可
當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自己去實現目標的時候,此時的親子關係就建立在良好的溝通上,而孩子的情緒也在慢慢走向正軌,所以幫助孩子疏解動不動就嗷嗷直叫哭鬧的孩子,還是需要從溝通開始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不能這麼去做,為什麼自己動手實現的目標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