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遇到一個家長跟我諮詢,說小朋友脾氣太大了。
小男生三歲多,家裡人都說不得,一說就堵氣、哭鬧。
只要去商場就要買玩具,即使家裡的玩具已經堆積如山,不買就躺在地上哭,半個小時都不帶起來的,能哭的氣都上不來。
媽媽希望我能支一招,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
我的回答是:可能要讓您失望了,我不覺得這種情況有妙招可用。
因為小朋友這種處理情緒的方式,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這個問題肯定是需要慢慢去改變的。
想要徹底的解決問題,必須了解問題的根源,這個小朋友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呢?
我問了這位媽媽兩個問題。
第一個:媽媽平時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的?
尤其是負面的情緒,比如爸爸有矛盾時,比如小朋友開始像上述那樣開始「作妖」時。
第二個:家裡面每個人對待小朋友的態度是否一致?
比如買玩具這件事,會不會出現一個家長堅決不買,另一位家長會妥協的情況?
這位媽媽的回答基本印證了我的猜測。
首先,媽媽就是一個急脾氣的人,無論是和爸爸的溝通還是和小朋友的相處中。
尤其在生了小朋友之後,媽媽放棄了工作,全心投入到了家庭之中。
每天除了帶娃就是家務,就更容易一句話不對付就炸。
小朋友發脾氣時,一開始她還能跟他講講道理。
說了幾遍還不行,那就讓你瞧瞧到底誰的脾氣大。
第二個問題,媽媽覺得小朋友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是不行的。
以後上了幼兒園肯定會導致老師和小朋友不喜歡,會影響他以後的學習和生活,所以會試著改變小朋友的行為。
但是爸爸不覺得這些是多大的問題,「孩子嘛,健健康康就好了」。
所以,在因為買玩具或者小朋友其他無理要求的僵持期,爸爸總會跳出來當老好人,做出妥協。
看到這裡,豁然開朗了吧。
小朋友是怎麼學會處理自己情緒的呢?
很重要的一個方式,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之間的相處方式,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方式,都會教會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如何與他人相處。
比如父母的會耐心的溝通,不被情緒支配,孩子也會慢慢學會這種方式。
當父母總是用暴力、冷暴力、肆意發洩自己的情緒,孩子也會覺得這樣的方式是合理的。
其次,在小朋友學會處理問題,學會情緒控制的過程中,家庭教養環境的一致性非常重要。
小朋友需要通過反饋去調整自己的行為。
當小朋友做了一件事,爸爸說可以,媽媽說不可以時小朋友得到的反饋就是不一致的、錯亂的。
小朋友也就很難學會一致的行為。
現在,答案已經就在眼前了,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1、家長要學會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
其實很多時候,讓我們發怒的並不是養育孩子本身,而是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在我們心頭的壓力和壞情緒。
及時的發現它們並且用正確的方式去處理。
跟閨蜜約個下午茶,吐吐苦水,參加一些育兒沙龍,看看書,甚至有條件的話和爸爸出去走走。
這些都是不錯的方式。
畢竟人只有愛自己才有餘力去愛別人。
2、保持家庭教養氛圍的一致。
家庭成員之間應該保持教養觀念的基本一致,試著用家庭會議的方式,跟大家心平氣和的去討論關於孩子教養的問題。
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採用既不驕縱也不控制的方式去對待孩子。
3、安撫情緒但不要妥協
像上述小朋友要買玩具不然就哭的經典場面,家長正確的做法是:
1、事先約定。
今天要去商場玩啦,上次我們去商場的時候已經給你買過小汽車啦,今天我們就不買了,可以嗎?
2、帶離現場
迅速帶小朋友離開,然後安撫小朋友的情緒,抱一抱小朋友,拍拍背,並且一起回顧之前的約定。
3、反覆嘗試
如果有人告訴你養孩子有一試就靈的妙招的話,要麼他在逗你,要麼他想掙你錢,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性的工程。
你需要反覆地去溝通,去嘗試,去失敗,孩子才能從你的堅持中獲益,學會溝通、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學會解決問題。
你面前這個小小的身影,將來要離你而去,隻身面踏入這世間,你能做的是教會他如何面對風雨,而不是一直為他舉著傘。
這個教的過程就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