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於是孩子的待遇也跟著好了,很多家庭本著「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拼盡全力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儘可能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把孩子伺候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長期這樣下去,孩子的欲望就會一步步膨脹,進而一次次提出更過分的要求。比如,有的家庭居然專門騰出一間房用來放孩子的玩具,因為實在太多了;有的家庭給孩子買了各種各樣的食物,堆滿了冰箱,等著被孩子選擇。
父母這种放縱的不加節制的愛,真的對孩子好嗎?如果繼續這樣慣著孩子,處處都滿足著孩子,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哪些危害呢?
1.使孩子不合理的需求越來越多
幼小的孩子並不清楚他提出要求後,父母需要付出什麼樣的努力才能滿足他。他認為得到一樣東西是很輕鬆的事情,所以他只會一味想要得到,得到越多就越開心。
2.得到的太容易,所以不珍惜
現在還記得小時候什麼玩具都沒有,所以就和小夥伴們去河灘上抓泥鰍,去天地裡捕蟲子玩兒,那時候什麼都沒有,卻特別快樂。衣服從來都是撿姐姐和鄰居們剩下的穿,只有過年的時候媽媽才會給買一件新衣服。一到過年那天,特別高興,因為終於有新衣服穿了,拿出來左看看右摸摸,心裡特別滿足。
如果一個孩子,他隨時都可以索要到一件新衣服,可以得到一個新玩具,他就會很輕易把衣服弄髒,把玩具拆壞然後扔了,因為他破壞了,就可以得到一個新的。
3.願望實現的成本太低,不懂得感恩
很多時候,只要孩子把一件東西破壞了,或者哭鬧一番,他就可以得到一件新玩具,他認為爸爸媽媽很輕鬆就可以掙來這些,根本不是什麼費力的事。如果孩子的無理要求被太容易滿足,那就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不明白這背後的代價有多高,也就不知道感謝父母為自己做的這一切。
4.變得自私、驕縱
很簡單,當孩子要第1輛汽車的時候,父母毫不猶豫地滿足了,當他要第10輛汽車的時候,父母還是毫不猶豫地滿足了,時間一長,當他要第20輛汽車的時候,媽媽可就犯難了,一是經濟的問題,二是家裡實在沒地方放了。這時候如果媽媽選擇拒絕,孩子就會無法理解媽媽的做法,從而大哭大鬧,一心想著憑什麼不給我買,我要你就應該給我買,你一直就給我買的。
5.只懂索取,不懂付出
如果一個孩子從出生開始,他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父母總認為因為孩子是我的寶寶,所以我為孩子做什麼都是心甘情願的,但同時也潛移默化告訴孩子,和父母要求什麼都是應該的。時間一長,孩子心裡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認為自己想要什麼只要和父母提就行,需要做什麼事也有父母來幹,這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不僅生活能力差,事事依賴他人,等將來去了學校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時就會自卑、暴躁。
面對孩子總是提無理要求,父母到底該怎麼做呢?
1.根據實際情況來拒絕
如果孩子想要第一輛汽車,我們認為這是合理要求,可以選擇滿足。當他要求第10輛時,我們就要學會拒絕,或者有條件地拒絕。比如告訴孩子,這個東西你可以要,但是媽媽現在沒有錢,得用幾天時間來掙,這幾天裡你要多做事,才能讓媽媽騰出手去掙錢,掙了錢再過來買。總之,要通過一些方式讓孩子體諒到父母的不容易,不要覺得自己要什麼都是應該的。
2.滿足孩子的要求需掌握尺度
這個尺度要根據具體的家庭經濟情況、孩子的年齡、已經擁有的物質條件來定,比如如果孩子已經有10輛汽車,那接下來就要控制汽車方面的開銷,而如果孩子沒有積木,這時可以考慮買積木。
有的孩子索要的東西遠遠超出了他的實際需求,比如一個三歲的孩子喜歡一雙漂亮的高跟鞋,這應該拒絕。
再比如,家庭這個月遭受了一點挫折,經濟方面有點緊張,不必向孩子過於隱瞞也不必哭窮,就告訴孩子我們家這個月錢不夠,等下個月再買,這樣也能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知道量入為出的道理。
3.拒絕孩子時不要大聲呵斥
孩子的無理要求在遭到家長拒絕時,很容易大哭一場,此時父母一定不要氣急敗壞地罵孩子,更不要打他,這樣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而是坐在那裡看著他哭,不要叨叨個不停,就安靜地看著他哭,等他冷靜下來,再問他:「哭夠了沒?沒哭夠接著哭」。
如果孩子確定不哭了,父母再和他講、談條件,並在日後保持一定的拒絕和接受的比例,不是每次都給,也不是每次都不給,總之想要東西,你得和我談,我答應了我就買,我沒答應你怎麼哭鬧都沒用。
我是幼教咖,幼兒園園長、早教師,傳播更好育兒乾貨。歡迎關注,您的點讚、轉發,是對我最好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