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鴨產業轉型升級是破解行業內卷、高質量發展要思考和解決的重點課題之一。肉鴨網床發酵床養殖模式的集成應用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將環境生態維護與健康安全養殖相互協同的技術創新,其方式是將肉鴨飼養在離地90~150cm高度的網床上,網床下是以稻殼、鋸末等為主要原料,且與發酵菌混勻後鋪設的發酵床,降解糞汙的一種肉鴨飼養形式。
該養殖模式能使養殖糞汙原位降解,減少養殖應激,增加養殖效益,是一種新型的生態養殖模式。
為促進該模式推廣應用成效,特制定本技術,供肉鴨養殖場戶參考。
1、鴨舍建設要求
1.1 鴨舍牆體堅固,內牆壁表面平整光滑,牆面不易脫落,耐磨損,耐腐蝕,不含有毒有害物質。舍內建築結構應利於通風換氣,並配有防鼠、防蟲及防鳥設施設備。
1.2 鴨舍通常規格為長90m、寬12m,內部網床採用整體式或分離式,分離式網床採用兩列網床設置,每列寬5.5m,每列長85m,鴨舍兩頭各空出2.5m寬度,兩列之間設置1m寬的人員通道,便於飼養人員操作管理。
1.3 鴨舍兩側設置窗戶,高度一般離地面90~120cm,開窗面積為鴨舍面積的15~20%,利於鴨舍內的採光和通風換氣。
2、設施設備要求
2.1 網床通常高度不低於90cm,一般採用無毒的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製作,漏糞板規格為100cm×50cm×4cm,網格尺寸規格為1.6cm×1.6cm,採用插接方式固定,單片承重300kg以上。
2.2 網床上配置自動餵料系統、飲水系統和光照系統,每50~60隻肉鴨配置料筒1個,每4~5隻肉鴨配置飲水乳頭1個,飲水系統為節水型飲水器,且配置飲汙分流設施,光照強度為5~15lux。
2.3 網床下鋪設發酵床墊料,採用地上式發酵床,床體硬質化,防止滲透;墊料上方安裝翻耙機,可前後移動自動翻耙發酵床墊料。
3、發酵床製作
3.1 墊料原料選擇:要求透氣性好、吸水性能強,一般採用稻殼和原木屑混合形式製作發酵床墊料,稻殼和原木屑配比為2:1~1:1,墊料厚度40~50cm。
3.2 溼度控制:發酵床墊料含水率保持在40~60%。
3.3 溫度控制:將發酵菌均勻撒在發酵床墊料上,用自動翻耙機將發酵床墊料與菌種混合均勻,翻耙深度不低於30cm,墊料發酵3~5d後,待發酵床表面10cm以下的發酵層溫度達25~35℃即可。
4、發酵床維護
4.1 翻耙頻率:根據養殖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翻耙頻率,一般從雛鴨飼養至第7日齡翻耙一次,8~20日齡每隔3~5d翻耙一次,21~30日齡每隔2~3d翻耙一次,30日齡之後每天翻耙一次,直至出欄。
4.2 翻耙深度:採用自動翻耙機翻耙,翻耙深度30cm以上。
4.3 溫度控制:發酵床適宜的溫度控制範圍為15~35℃。發酵床表面10cm以下的發酵層溫度不宜低於15℃。
4.4 溼度控制:發酵床適宜的溼度控制範圍為40~60%。當發酵床墊料溼度超過60%時,立即用翻耙機進行翻耙,加強舍內通風換氣,降低發酵床墊料溼度;當發酵床墊料溼度低於20%時,應配合適量發酵菌適當噴霧灑水,保持適宜水分含量。
4.5 墊料維護:飼養一批肉鴨結束後,及時翻耙發酵床墊料,於鴨舍消毒完畢後適量補充發酵菌,發酵床厚度降解低於30cm時應及時加入新的發酵床墊料。如發酵床墊料使用2年後,通過補充發酵菌無法滿足發酵床墊料要求,或發酵層溫度低於20℃時,或墊料吸水性嚴重下降,或墊料重金屬超標時應更換墊料,重新製作發酵床。
4.6 墊料使用年限:一般情況下,發酵床墊料可使用2~3年。
5、飼養管理
5.1 溫度和溼度:1日齡育雛溫度保持32~34℃,2~7日齡育雛溫度28~30℃,8~14日齡育雛溫度25~28℃,14日齡後保持舍內溫度18~25℃,相對溼度保持60~75%。
5.2 飼養密度:1周齡飼養密度25~30隻/m2,2周齡10~15隻/m2,3周齡以後6~8隻/m2。
5.3 光照制度:1~3日齡光照時間24h,4~7日齡光照時間23h,8~14日齡光照時間18h,15~21日齡光照時間16h, 22~35日齡光照時間12h,光照強度5~15lux。
5.4 衛生防疫:採用噴霧、燻蒸、紫外線等方法對鴨舍、設備及場地環境進行消毒,每周消毒1~2次;每批鴨出欄後應對鴨場和所有設施進行清掃、清洗和消毒;鴨場門口設消毒池和消毒間,進出車輛和人員經過消毒池,消毒池內消毒藥每周更換一次;實行全進全出制度,每棟鴨舍飼養同一日齡批次肉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