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近三個月的極度痛苦後,情緒終於變得稍微穩定。藥物的功效開始發揮作用,雖然還是提不起勁,但至少悲觀厭世的情緒不再頻繁出現。能笑得出來,但卻仍是毫無感情可言,自我感覺皮笑肉不笑。
或許是因為藥物的副作用,面部表情顯得蒼白呆滯,眼神空洞,大腦從極度的紊亂混沌狀態趨向緩和。但還是沒有往日的靈活,依然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
軀體的反應開始消失,夜晚不再盜汗,睡眠質量也開始提高。
小兒子的出生並沒讓我的情緒變得更好,相反還有一些沉重的悲傷!當然,這種情緒並非是我不歡迎這個新生命的到來,而是來自於我此時無法用自己生命的意識擁抱他。無論我的表現是多麼的誇張,無論我用什麼方式逗他,卻依然改變不了我內心麻木的事實。這種痛苦甚至讓我想把心扯出來砸碎!
我永遠無法原諒自己在妻子孕育小丁(小兒子的乳名)過程中的麻木不仁,雖然這並不是那個真正的我!
我的妻子承擔了所有本該我去做的事情!
夜晚,當我向妻子表達愧疚之心時,她總是撫摸著我的臉說:你先把自己照顧好,早點振作起來,到那時候你再伺候我……
跑步已經形成了常態,腳踩棉花的感覺也已經消失,跑步的距離也越來越遠。
對抑鬱帶來的恐懼也沒有最初的強烈,這包括他人的眼光,對藥物說明的擔憂,以及對遙遙無望的康復的焦慮。
好像還是一種麻木感,對一切的麻木!雖然不像最開始的那種失去靈魂一樣那麼難以忍受,但無論做什麼都依舊沒有任何感情色彩。
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心的意識開始覺醒,我不再一味的懊悔過去,愧疚此刻的境況,以及對未來的恐懼!
我開始審視自己到底做了什麼才導致了我走到現在。
在找尋各種治療方法中,我看到了一篇關於日本治療抑鬱症的文章,裡面提到認知療法。當然,我只是走馬觀花的瀏覽了一遍,無心也無力去認真研讀,因為那時的我只想找到快速改善症狀的方法。當然,這只能成為幻想,但「改變認知」這個詞被我牢牢記住了。
《當下的力量》這本書已經被我翻閱了無數遍,雖然作者也曾經是重度抑鬱症的患者,雖然書的內容得到了我的認同,雖然他向我揭示了一個我從未接觸過的領域,但我依然不得其解,依然沒有希望中的快速轉變。
但是逐漸揚升的內心意識開始越來越多的出現在生活當中,為什麼我會抑鬱?這不是我該有的樣子!
我開始把《當下的力量》下載到手機中,在跑步時用耳機聽,一遍又一遍的反覆聽。
我不再像剛開始那樣分析、判斷、試圖理解書中的內容,而是不做任何思考的單純的用耳機傳出來的聲音陪伴著我跑步。
第一個讓我警醒的內容就是作者對情緒的產生做的論述:情緒是身體對思維活動的反應!
這一刻的到來,如同一聲驚雷,打破了我漫無方向的救贖之路。
抑鬱不就是一種情緒嗎?抑鬱症不就是一種嚴重的抑鬱情緒嗎?既然情緒是身體對思維活動的反應,那麼我的思維活動是什麼呢?或者說,什麼樣的思維活動導致了我的身體產生如此劇烈的反應呢?
這是一個我從來沒有思考過的問題。也正是如此,我突然覺得作者的理論有點道理了!
我試著開始觀察我的思維,通俗地說,就是看看我的大腦裡在想什麼。當我這麼去做的時候,一種從未體驗過的寧靜感出現了,很短暫,但它的確發生了!
我並沒有觀察到什麼,如書中所言,當我觀察自己的思維時,思維停止了,也許只有一秒鐘,然後很快又被頭腦中噪雜的聲音所遮蔽。但當我再次全身貫注的去觀察時,這個寧靜感再次出現!
當然,在此時我並沒有能力把這種觀察思維的狀態持久的保持,但我親身體驗到了思維是可以停止的這個事實。
我開始相信這本書裡或許真的隱藏著最終的答案!
當一個理論被你接受時,你自己就會想辦法去驗證它是否正確。這類似於傳銷的洗腦手段,當你完全陷入其中時,你的一切言行都不再經由內心的審視,全然的聽從被潛移默化的思維所操控!
但這本書卻並非如此,它從來不去表明和印證自己的正確性,而是不斷的在提示你自己去驗證。在後來,我甚至認為它就是對宗教的解讀,又完全與宗教不同。宗教通常喜歡用隱晦的方式來表達真理,至於能否悟出真理,則全靠你自己。而這本書好像是在解釋,為什麼宗教這麼說,當然,它依然在不時的提醒你,無論它說的對或錯,都是需要你自己來驗證的。
隨著自我探索的深入,我並沒有產生對此書的崇拜,雖然我已經對它愛不釋手。
越來越多的表現被作者言中,我從未這樣觀察過自己,但現在,我發現,我的確是如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生活的!
在我觀察我的思維時,我開始理解作者所說的小我的概念。
誰在觀察我的思維?
是誰的思維在思考?
我想的不就是我想做的嗎?
我想的真的是我想做的嗎?
這個問題讓我很是困惑。
難道有兩個我?
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那個被作者稱為小我的那個形象,就是由思維活動創造出來的虛擬的我,我的日常生活就是在它的操控下開展的,由於它是從我開始接受社會影響起就伴我出現的,所以我已經接受並相信它就是我的事實。
好有道理的樣子!細細想一下,還真的是這樣。我開心與否的確是來自於我怎麼去想的,好像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以前我從未覺得這是個問題,因為這對我來說再正常不過了!
而此刻,我卻意識到,原來我的大腦裡裝了那麼多的想法,不停的分析來分析去,判斷為好的就高興,判斷為壞的就生氣,情緒的好壞完全取決於我對所思所想的評判。
方向越來越清晰,我似乎找到了突破口。
我太認同那個小我為我設定的形象了!我應該、我必須、我只有怎樣,我才能成為這個形象,而只有這個形象的成立,我才會全然的成為我自己!
然而,在這個形象的束縛下,我並沒有體會到成為它的快樂。雖然我認為自己一直在努力,最終卻發現,我非但沒有靠近它,反而還離它越來越遠了!
現在我理解了,小我為你設定的形象只是一個欲望的體現,它永無止境。一個欲望的實現總會伴隨著更大的欲望出現,這個完整的形象永遠不會以快樂的形式讓你心滿意足,它只會讓你淺嘗短暫而膚淺的快樂,然後繼續催促你追逐形象完整的腳步。
的確是這樣的!我不禁長舒了一口氣。從未有人告訴過我這些。或許這一切一直存在於很多賦含真理的書籍和傳說中,但我從來沒有瞥見過它。
一個石破驚天的想法出現在我的腦海:好像一直以來,我並不是為我自己活著,而是為思維創造出來的那個小我活著!
這個想法讓我豁然開朗,這就是我偶爾吶喊出「我要活出自我」背後的真相吧!
然而,此時我仍然不知道如何去破解這個問題,即使我好像已經找到了問題所在。
跑步帶來的愉悅感越來越強烈,開始四處參加馬拉松。
為什麼這麼痛苦的過程會帶來愉悅感呢?這好像與我的常識相矛盾,通常情況下,只有我覺的快樂我才快樂才對。為什麼每次必須經過強烈的思想鬥爭,並要歷經近一個小時的痛苦才能完成的跑步會讓我有愉悅感呢?
百思不得其解。
資料顯示,跑步會促使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好像是讓我們快樂的化學物質。
然而,隨著深入的思考與理解,這個理由並不具備完全的說服力。如果過程這麼簡單的話,研製一款促進多巴胺分泌的藥物,抑鬱症不就可以消失了嗎?抑鬱不就是不快樂的代名詞嗎?而多巴胺又被稱之為快樂因子,這樣的思路,一切不就迎刃而解了嗎?然而,時至今日,依然沒有這樣一種藥物。
肯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偶然一天,有朋友問我,你跑步的時候是聽歌呢,還是聽小說?
腦子裡突然浮現出一種感覺,好像無論在跑步時我是聽歌還是聽小說,我都只是把它們當成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我的注意力並沒有放在它們身上,而是大部分集中在了跑步上———我要時刻注意身邊的車輛,感受我的心跳,我急促的呼吸,躲避突如其來的行人,防止被路沿石絆倒………
這一切說明了什麼?
在跑步時,無論我的注意力放在了什麼地方,唯獨沒有放在我的思維中,沒有去分析判斷我思維中的各種想法。
這種感覺不是和我觀察思維帶來的那短暫的寧靜一樣嗎?
停止思考會讓我感受寧靜,不把注意力放在思維活動中讓我感到輕鬆!我似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雖然我還不確定。
這是一個裡程碑式的變化!
這就是我迷戀上跑步的原因!
但我抑鬱的原因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