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劍橋不可不知的那些事:達爾文的屋、牛頓的樹、國王手握椅子腿

2020-12-16 書蟲遊世界

劍橋是我此次英國之行攻略做得最細的地方,細到最重要的五所學院中的每一幢主要建築和每一處特別景致都做了詳盡的解讀。然而百密一疏,旅途中的意外總是無法完全避免,這次就讓我們趕上了。

故事還得從頭說起,話說這天天氣不錯,火車在明媚的陽光中從倫敦穿行至劍橋。按照我查好的路線,順火車站正對的車站路向西北走,到一個大三岔路口後向北拐,再走大約一公裡。有人可能會問:劍橋鎮的火車站怎麼離劍橋大學這麼遠呢?這裡我推薦您看一本書《劍橋:大學與小鎮800年》,作者是劍橋最知名的藍牌導遊,他把劍橋大學的來龍去脈和各種八卦故事在此書中講得一清二楚。按照他的說法,劍橋大學最早是一批對牛津鎮政府不滿的牛津大學師生跑到劍橋鎮尋求發展,最終鳩佔鵲巢、反客為主的結果。在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劍橋鎮為劍橋大學做出了巨大犧牲,其中之一就是這個火車站。19世紀40年代,鐵路修到了劍橋鎮。「在17個火車站選址方案中,劍橋大學偏要採用距老鎮中心最遠的一個。除非是地質原因,否則沒幾個19世紀英國大城鎮會把火車站建在離市中心一英裡遠的地方。劍橋大學就是不願讓外部世界貼得太近。」

好在今天這段路的兩側已經被各種現代建築所填滿,使我們一路走來並不感到枯燥。在聖安德魯街最北頭,我們見到了計劃中的第一所學院:劍橋大學基督學院。這所學院最初以「神之家」的名義創建於1437年,致力於培養當時英國缺乏的語法碩士。1448年獲得的皇家憲章中宣布國王亨利六世(Henry VI,1421-1471)為該院創始人,學院於同一年遷到現在的位置。1505年在得到亨利七世(Henry VII,1457-1509)的母親瑪格麗特·博福特(Margaret Beaufort,1441-1509)的捐贈後更名為基督學院。

面向聖安德魯街的是學院的西大門,我們來的時候,它被包得嚴嚴實實,正在修護。以至於我在門前走了一個來回愣是沒認出來,問過一位路人才知道這個腳手架包起來的就是基督學院正門。下圖是我從網上找的,希望各位再來的時候,它能呈現出這個樣貌。

從門洞進去是第一庭院,那裡有個圓草坪。我們剛要往裡走,一位先生從門房裡出來攔住了去路,「今天不開」。做攻略時,我查的學院官網上寫的是除靜校期(Quiet Period)、考試期和聖誕假期外,全年開放,但又沒有明確考試期的具體時間,靜校期也只說通常為五月初到六月中。不知我們是趕上了哪個期。我跟門衛商量了一下,他允許我們站到圓草坪邊上拍幾張照片。

第一庭院周圍的建築最早建於15-16世紀,西北方向這個突出的鐘樓下方是學院的禮拜堂。

東北方向有個高大外飄窗的是食堂大廳。它左邊那個窗戶上爬滿綠植的小樓住著院長一家。

讓基督學院最引以為榮的兩位校友,一位是寫下《失樂園》和《復樂園》的英國大詩人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1608-1674);另一位是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在第一庭院旁的建築中至今還保留著達爾文當年生活工作過的房間。

而在北邊的新庭院裡則樹立著一尊達爾文雕像。有達爾文坐在旁邊,估計誰也不敢在這張長椅上睡懶覺了。

雖有些許遺憾,但其實我並未感到多少沮喪,基督學院雖有達爾文這樣的大腕兒,畢竟在校園環境和建築裝飾等方面都遠不及我計劃中接下來要參觀的幾所學院。要知道,真正美麗而且有氣勢的學院全在劍河兩岸呢。我們繼續向北走,直奔那個有著嘆息橋美景的聖約翰學院。

聖約翰學院所在的位置以前是聖約翰醫院的地盤,16世紀初醫院因資金匱乏而逐漸荒廢。瑪格麗特·博福特在捐贈完基督學院後正想再創建一所全新的學院,於是聽從她的懺悔神父約翰·費舍爾(John Fisher,1469-1535)的建議選擇了這裡。但她1509年尚未達成夙願時便匆匆辭世,於是費舍爾承擔起學院創立的主要工作,並最終成為整個劍橋大學的校長。

學院的大門位於聖約翰街上,門口赫然立著「禁止入內」的牌子。不會吧?我來之前查的學院官網,明明寫著6月16-28日不對公眾開放,所以我才特意趕在6月15日來參觀的呀!正準備上前向這位戴大墨鏡的門衛問個究竟,一眼瞥見門口告示牌上寫著:即日起至6月24日為考試期,不對遊客開放。真是服了,就不能寫在官網上嗎?

這個打擊比剛才大多了,因為預感到接下來的幾所學院也會是同樣的結果。如此一來,能做的似乎只有仔細看看學院的大門了。聖約翰學院的大門建於1516年,門洞上方是瑪格麗特·博福特的盾徽,兩邊由野邇(山羊頭、羚羊身、大象尾的神話動物)擁著。再上方是福音書作者聖約翰,腳下是代表他的鷹,手中拿著裝著毒酒的酒杯。傳說他在以弗所接受黛安娜的挑戰飲下毒酒而未死,當時他在酒杯上劃了個十字,毒液就化作小蛇從酒中分離出來。

從這道門進去是第一庭院,庭院北邊是學院禮拜堂,我們雖無法進入第一庭院,但可以繞到北邊看看禮拜堂的外觀。這座禮拜堂由英國著名建築家喬治·吉爾伯特·司各特(George Gilbert Scott,1811-1878)在醫院禮拜堂原址上於1866-1869年重建,50米高的鐘樓至今仍為劍橋的最高建築。

如果站在第一庭院裡看禮拜堂就是這個樣子。

聖約翰學院在歷史上出過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7位英國首相和12位大主教。我們熟悉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就畢業於此。學院橫跨劍河,通過嘆息橋和廚房橋連接,下圖是河西岸的聖約翰草甸和北邊新哥德式的新庭院,如此優美的校園也難怪會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人才。

在人才培養方面比聖約翰學院更牛的是它南邊緊鄰的聖三一學院。它在歷史上出過3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牛津劍橋所有學院中最多的(截至目前劍橋總共出過98位),另外還出過6位英國首相。許多著名校友的名字說出來都是如雷貫耳,比如物理學家牛頓(Isaac Newton,1642-1726),詩人拜倫(Byron,1788-1824)、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以及寫下《洛麗塔》的俄裔美籍作家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

說到牛頓,就不得不提一下那棵著名的蘋果樹。在聖三一學院東門外的草坪上的確栽了一棵蘋果樹,很多人都在這照相,但是想想看,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已經三百多年了,這棵小樹才種了幾年呀。據說這實際上是學院為了迎合遊客而特意栽種的,理由是牛頓當年曾在旁邊的房子裡住過,如果有蘋果砸了牛頓的腦袋當然是這裡的樹上掉下來的,老樹沒了就補種棵新的。遠在林肯郡的伍爾索普莊園對這種說法堅決否認,他們認為牛頓研究萬有引力定律的那兩年正好住在伍爾索普,應該是那裡的一棵老蘋果樹才對。現在人們普遍認為那個所謂「蘋果砸牛頓」的故事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因為牛頓本人從未在任何公開場合說起過。這個傳說是後人寫牛頓傳記時杜撰的,好像唯有這樣才能證明牛頓的天才。事實上連萬有引力本身也非牛頓最早提出,早在1661年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就已覺察到引力和地球上物體的重力具有同質性並在隨後首次提出「萬有引力」這個概念。牛頓的貢獻在於他推導出了萬有引力的數學公式,也就是那個著名的定律F=(G×M×M)/R,但其中關鍵的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關係卻是牛頓聽從了胡克的意見。從二者的書信中可知,牛頓最初認為引力是與距離無關的,而胡克則在給他的信中予以糾正。儘管胡克曾要求牛頓公開承認自己對萬有引力定律的貢獻,但被牛頓斷然拒絕。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紀錄片《英國的天才》,其中講述了二者半生的恩怨。

聖三一學院是亨利八世(Henry VIII ,1491-1547)將之前的兩所學院合併後於1546年創建的,因此大門上方樹立的是他的雕像。

仔細看會發現亨利八世手中握的是一根木質的椅子腿,它是很多年前幾個劍橋學生惡作劇的結果,這幫熊孩子將原來的劍換成了椅子腿,以示對權威的蔑視,而一向護犢子的院方也沒有改變這一現狀。雕像下方是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 ,1312-1377)的盾徽,他是學院前身之一國王學堂的創始人,兩邊的六個盾徽分別屬於他的六個兒子,其中一個空白是因為那個兒子幼年夭折了。

東門又稱偉門,偉大之門,進去的話便是"偉庭",偉大的庭院。你看別人都叫第一庭院、第二庭院什麼的,怎麼這裡就叫偉庭呢?聖三一學院的確很牛,除了前面說到的人才輩出外,它在牛津劍橋的所有學院中是最富有的一個,其所擁有的土地僅次於英國王室、國民託管組織和英國教會,位居全英第四,每年光地租就能收入兩千多萬英鎊,同時它還擁有TESCO超市一半的股份。

偉庭的北翼東部是建於16世紀中的學院禮拜堂,裡面矗立著一尊牛頓的雕像。

禮拜堂西側,也就是偉庭北翼靠中間的位置有座鐘樓,它原來可不在這個位置。為使偉庭更大,這座聖三一學院前身國王學堂留下來的、學院中最老的建築,在改建中被一磚一瓦拆掉,向北挪了100英尺後又重建於此。上方的大鐘最早安裝於1610年,後來幾經更換,現在我們看到的為1910年安裝。大鐘每小時敲兩下,第一下低音,第二下高音,非常獨特。

見到這麼美麗的校園卻不得而入,心裡總有些不甘。正在這時,我發現聖三一街南口有座教堂可以登頂。太棒了!不讓進校園,就到天上俯瞰。

這座教堂原本不在我制定的行程計劃中,但看過教堂介紹才知,它其實是非常有來頭的。教堂名叫偉大的聖瑪麗教堂,1209年當逃離牛津的師生首次來到劍橋時,就是在這裡落腳的。初期的教學活動及學位頒發都在這座教堂裡進行。1478年教堂籌到大筆資金得以重建,國王亨利七世還捐了100棵橡樹用於屋頂的修建。這座教堂既是劍橋鎮的教區教堂,也是劍橋大學的御用教堂,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訪問劍橋時便是在此發表演講的。

鐘樓初建於1491年,幾經波折後才於1608年建成現在的35米高方塔。登頂的票4英鎊一張,快到頂時能看到這個鳴鐘人的房間。據說教堂有個鳴鐘會,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鳴鐘會。

經過123級臺階,終於爬到塔頂。在平臺上極目遠眺吧,沒人能攔住你的目光。西邊正對的是國王學院的老校舍,遠處的紅色建築為劍橋大學圖書館。

西南方向是國王學院,其中的高大建築就是學院的禮拜堂。

正東是劍橋最古老的市集,右邊樓頂有個大圓表的是劍橋的市政廳。

北邊近處是夾在聖三一學院和國王學院之間的岡維爾與凱斯學院,遠處那座比我們這裡還高的方塔就是聖約翰學院禮拜堂鐘樓。

我們這次是「上天下河」遊劍橋,這一篇介紹了基督學院、聖約翰學院、聖三一學院,並登上聖瑪麗教堂鐘樓從高空俯瞰劍橋;下一篇將下到河中乘船欣賞劍河兩岸風光,並詳細介紹國王學院和王后學院等,敬請關注!

相關焦點

  • 讓81歲的金庸都要去上學,培養出牛頓、霍金的英國劍橋是什麼樣?
    帶著反叛、求真與憤世嫉俗基因的劍橋人,在有著靈性河水的滋潤下,哺育出了牛頓、達爾文、霍金等一批開創新紀元的自然科學泰鬥,造就了培根、羅素、凱恩斯等大咖級的哲人與經濟學家,培養了拜倫、彌爾頓等改變時代的文學大師,這裡一共走出過9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如果說牛津是「天才與首相的搖籃」,那麼劍橋就是科學泰鬥與諾貝爾獎得主的孵化器。
  • 劍橋大學共有31個學院,牛頓、達爾文、霍金就在此完成學業
    劍橋大學共有31個學院,幾乎和劍橋市區融為一體。這所頂級名校培養出了牛頓、達爾文、霍金等科學家及數十位諾貝爾獎得主,徐志摩、金庸也曾就讀於此。各學院建於不同時期,建築風格也各不同保留著中世紀以來的風貌,校舍的門廊、牆壁上仍然裝飾著古樸莊嚴的塑像和印章,遊覽起來實在是賞心悅目。
  • 三一學院,著名的科學家牛頓就在這裡就學
    在學院門口的綠草坪上有一棵蘋果樹, 那便是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來源。當你進入學院的庭院(Great Court),宏偉的建築帶給人一種敬畏感。還有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萊恩圖書館(Wren Library)也非常值得一看。三一學院的教堂是由亨利八世的女兒瑪麗·都鐸於1554年修建的,雖然整個教堂的內部裝潢要到18世紀才能全部完成。
  • 劍橋大學把達爾文筆記本原稿給弄丟了,包括著名的「生命之樹...
    這兩本筆記本是達爾文在1837年時所用,其中記錄了包括達爾文著名的「生命之樹」草圖在內的重要資料,這幅草圖闡明了早期關於進化論的觀點,巨大的歷史意義使得這兩本筆記本估值高達數百萬美元。
  • 三一學院中,表情威嚴的亨利八世雕像,右手卻舉著一根椅子腿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梧桐樹喇叭花,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劍橋大學內最有名的學院之一劍橋國王學院以及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地方三一學院。由英國國王亨利六世於1441年設立創建的國王學院是劍橋大學最有名的學院之一,在學院中庭的綠地上還矗立著建於1879年的亨利六十青銅雕像。
  • 牛頓、達爾文、達文西的秘密手稿​
    或許,跨學科是牛頓天才的自然屬性。「我不做任何假說,」牛頓寫道,「只要不是由自然現象中演繹出來的論斷,都被稱為假說;而假說,不管是形上學或是自然科學的,也不管是玄妙的還是機械的,都無法在實驗哲學中覓得位置。」牛頓與劍橋大學淵源很深,他曾是劍橋的學生,也擔任過盧卡斯數學講座教授。他的一位親屬在1872年選擇將他大量的數學和科學手稿捐贈給劍橋大學圖書館,毫不令人意外。
  • 牛頓的故事:通向劍橋
    但無論如何請懂得珍惜,因為你與他們之中的大多數已經見完了最後一面,況且路人缺乏一時的友善也許正是你下定決心關鍵的一環,從這個角度來說你應該感謝那些「冷漠」的人兒們呢。就像那個挑釁牛頓引發教堂花園裡決鬥的男孩,很難說得上使牛頓的貴人可卻是至關重要的。「打架」這件事也成了牛頓中學時代最值得敘述的事情,這將是一件改變牛頓的人生軌跡,影響哲學發展,促進科學誕生,誘發工業革命,革命人類進程的大事。
  • 國王任命牛頓擔任學院院長,卻被師生最終抵制,真是比牛津還牛
    劍橋大學比牛津的建校時間要略晚一些,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有一部分老師從牛津離開,選擇在此地重新建立一所學校,並獲得當時的國王亨利三世的大力支持,這便是劍橋大學的起源。劍橋之名同樣是取自地名,是一個生活著10萬居民的小鎮,劍河也被譯為康河,從小鎮經過。但對於國人而言,顯然會感覺康橋這個稱呼更親切和熟悉。
  • 達爾文筆記本原稿不翼而飛,劍橋大學進賊了?-虎嗅網
    這兩本筆記本是達爾文在1837年時所用,其中記錄了包括達爾文著名的「生命之樹」草圖在內的重要資料,這幅草圖闡明了早期關於進化論的觀點,巨大的歷史意義使得這兩本筆記本估值高達數百萬美元。查爾斯 · 達爾文1837年的「生命之樹」草圖,劍橋大學圖書館一、失蹤近二十年,才發現可能是被偷了這兩本筆記本從
  •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門口國王的雕像手中,為何握著一根破椅子腿
    1546年,亨利八世將國王學堂和麥可學院合併,建立了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為了讓世人銘記自己的「豐功偉績」,亨利八世下令在「三一學院」大門口的圓拱形門廊上方塑造一座象徵自己權威的雕像,並把全英所有著名雕塑家召進王宮。
  • 三一學院,劍橋裡規模最大,實力最雄厚,名聲最響亮的學院
    三一學院,當屬劍橋最著名的學院了吧,學術上也是最頂尖的,畢竟牛頓、培根、羅素、拜倫等名人都出自這裡。該學院好像是亨利八世創建的,他們的萊恩圖書館也非常有名,是世界文化遺產,收藏了一些珍貴的手稿。可以步行遊覽或者遊船遊覽。
  • 遊劍橋 徜徉的在康河的柔波中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像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不知讓多少人心神蕩漾在迷人的康河邊和美麗的康橋上。那化不開的濃情成了中國現代詩中不可多得而又深入人心的佳句。劍橋也由此變成了很多人心中一個美麗的夢想地,從學生時代開始,我便沉浸於這優美的詩句,馳騁在詩中美麗的景色。
  • 英國劍橋大學擁有著如此深厚的歷史氛圍,看到牛頓的那棵蘋果樹
    劍橋大學的校訓是 「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 漢譯為:「求知學習的理想之地。」或「此地乃啟蒙之所,智慧之源。」劍橋大學還有一個拉丁文校訓,引用的是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我與世界相遇,我自與世界相蝕,我自不辱使命,使我與眾生相聚。」
  • 15位英國首相,116位諾貝爾獎得者畢業的劍橋大學,你不知道的事
    我們要介紹的是英國的高等學府劍橋大學,劍橋大學作為英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從這裡走出去過很多名人,比如說像牛頓、達爾文、拜倫、霍金,還有多位英國首相等等。在人們眼裡,劍橋是一所學術氛圍很濃厚的大學,但是在他的背後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小故事。接下來我就從三個方面介紹你所不知道的劍橋。為什麼劍橋各個學院的名字起得如此放蕩不羈愛自由呢?為什麼學霸們要靠著屁股賺學分呢?
  • 劍橋大學著名學院介紹(二)
    今日小編帶領大家繼續了解劍橋大學的其餘四所學院~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成立於1441年,是劍橋大學內最有名的學院之一,由當時的英國國王亨利六世設立創建,因而得名"國王"學院。最初創立時只有1名院長和70名學生,全部來自伊頓公學。
  • 佳遊大不列顛系列之學院風代表:牛津&劍橋(上篇)
    這次,卡布騰有幸穿梭在牛津和劍橋的校園裡,在牛津嘆息橋下仰天長嘆,在劍河泛舟中愜意悠揚,在基督聖體學院尋找愛麗絲的仙境,在三一學院尋找牛頓的蘋果,更有哈利波特中的魔法餐廳,最後輕輕的揮一揮衣袖,依舊不帶走康橋一片雲彩。
  • 達爾文手稿遺失,劍橋大學呼籲公眾幫助尋找
    中新社倫敦11月24日消息,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24日發出呼籲,請求社會公眾提供幫助,尋找「進化論鼻祖」達爾文遺失的筆記本手稿。劍橋大學官方網站當日公布,遺失的筆記本手稿共兩本,其中一本包含了查爾斯·達爾文1837年標誌性的「生命之樹」素描。
  • 北航種下牛頓蘋果樹,系劍橋那棵樹的種子太空漫遊育成
    這是一棵栽種在北航校園裡的蘋果樹,別看它平平無奇(季節原因有點光禿禿),其實並不是一棵尋常的樹!想來很多我航小夥伴都不知道,故事還要從牛頓說起... ...牛頓:我要出場了!三百多年前的一天,一名英國青年坐在樹下讀書,當他冥思苦想行星繞日運動的原因,突然,樹上掉下了一顆蘋果,落在年輕的艾薩克·牛頓的腳邊。於是,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學過初中物理的小夥伴,都知道這顆著名的蘋果。但……這和北航的樹有什麼關係?...... 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