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楠獲獎作品《展望》。
李亞楠
一群伊朗女學生站在廢棄的坦克上面,其中一名女學生伸開雙手,享受著自由。忘卻戰爭帶來的痛苦,展望未來和平安寧的中東地區……榮獲2015年美國國家地理中國賽區人物類三等獎的攝影作品《展望》,出自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2012屆校友李亞楠之手。
這個1988年出生的小夥子,畢業後成為一名圖書編輯,每年一個月的帶薪休假,他選擇只身前往伊朗、敘利亞、黎巴嫩、約旦等地,拍攝難民生活。
用鏡頭捕捉難民生活
李亞楠習慣邊走邊看。2014年10月29日,他來到伊朗邊境的阿瓦士,不期而遇的一群女孩,被他定格在鏡頭中。
阿瓦士是伊朗西南部胡齊斯坦省首府,兩伊戰爭結束後,成為伊朗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那一天,幾個女高中生正在這裡參觀,她們周身裹著黑紗,像一隻只蝴蝶,拿著手機互拍,圍著坦克上下跳躍。突然,一個女生在坦克上高高站起,慢慢伸開雙手,衣袖翩飛……這個瞬間,李亞楠按下快門。
沒想到,這張照片幫他奪得多個獎項,並摘得2015年美國國家地理中國賽區人物類三等獎。
隻身一人遊走難民營
李亞楠2012年畢業,同年入職一家圖書公司,成了一名圖書編輯,定期出版攝影師的行走筆記,他也是其中一名寫手。
「2011年去印度,路過貧民區時,發現好多人跟我想像的不一樣,他們不受物質的影響,很滿足當下的生活。我突然很好奇,決定去難民營逛一逛。」李亞楠每年有一個月的帶薪休假,他便隻身一人帶著相機出發。2013年,去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2014年,再去巴基斯坦,還去了約旦、伊朗、黎巴嫩、敘利亞;2015年,再赴阿富汗。
語言不通,又是一張東亞面孔,李亞楠習慣用眼神去尋找熟悉的陌生人,「你從眼神裡能看出哪些人是友善的,哪些人是抗拒的,遇到友善的,就上前打個招呼。」
行走過程中危險若隱若現,但在李亞楠看來,這未嘗不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在巴基斯坦,晚上經常能聽到槍聲。有時候我比較羨慕那裡的記者,他們的題材很新鮮,而且經常接觸到一線的人,我則比較困難。」
與難民同吃同住
有時,李亞楠會穿上當地人的衣服,拍他們的喜怒哀樂。「融進人群不會跳出來,把危險降到最低。」
不少場景就是偶然得之。2013年,李亞楠在巴基斯坦難民營穿梭時進入一座土坯房,當時有一家人正在吃午餐,他們熱情地邀請李亞楠加入。飯後,李亞楠為他們拍了一張照片。意外的是,這張照片獲得阿聯一項國際攝影比賽的大獎。
2014年,李亞楠再次來到這裡時,專門將這張照片送給這家人,還將2013年走馬觀花拍攝的照片送給他們。「小孩子們特別開心,拿著照片帶我一家一家地走,將照片中出現的人物一一找到。由於我不會講普什圖語,很多信息無法與他們溝通,但語言並不是我們溝通的障礙,那個下午過得非常愉快。」
回國後為戰地醫院籌款
2013年,他在阿富汗喀布爾市中心看到一家義大利的戰地醫院,好奇的他決定去拍。2015年,他隻身再次前去。
那時,昆都士被炸,有大量的傷員被轉移到這裡。李亞楠去這家醫院拍攝時,遇到了一個幸運的男孩,醫護人員發現他時,他周圍所有的人都被炸死了,他因為躲在一塊木板下而逃過一劫。
感慨於生命的脆弱與無助,去年10月回國後,李亞楠藉助公益平臺發起慈善募捐,「希望能幫助到戰亂地區的人們。」
對話
現代快報:在你拍攝的照片中,有一張是一個女孩手拿米老鼠造型的氣球,看上去非常開心,可她身後卻是一片墓地。這張照片是想用這種強烈的反差表達什麼?
李亞楠:這是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一片墓地拍攝到的,小姑娘長得很好看,她帶去了一些泔水,對方給了她幾個氣球,算是報酬。在中國,墓地都在遠離市區的地方。但在那裡,墓地和居民區很近,這就是他們日常的生活狀態。
現代快報:除了拍攝,你會用其他方法記錄旅程嗎?
李亞楠:有時候走在大街上,或者跟當地人聊天聊得開心時,我會用手機錄下他們的聲音。我比較喜歡錄兩個人或幾個人在一起聊天,在國內也經常錄。比如坐火車的時候,把旁邊旅客的聊天錄下來,回來聽很有意思。
現代快報:出國拍攝花銷很大吧?
李亞楠:還好,2013年花了1.3萬元,2014年花了兩萬多,2015年一周多的時間花了9000多元。
現代快報:長期拍攝難民,什麼最吸引你?
李亞楠:那裡雖然有衝突,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很深。有一次,我走在一個古老的巷子裡,看到一個爺爺帶著孫子去買玩具,就像是童話故事裡的一幕。
人物簡介:
李亞楠
山西人,現供職於北京一家圖書公司,2012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圖片攝影專業。曾獲2013年杜拜哈姆丹攝影大賽黑白類一等獎,2014年英國158屆皇家攝影學會國際攝影展入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