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海邊,欣賞著海浪一層層地拍打著沙灘;孩子光著腳丫,拿著水槍相互追逐,用手或工具把沙子堆砌成形狀各異的城堡、動物……
這般休閒時光,對於身處鋼筋水泥森林、忙碌於兩點一線生活的人們來說,未免有些奢侈。不過,市區九山或許可以彌補一絲這樣的遺憾,不妨在周末帶著孩子去那裡一趟吧。
南區人工沙灘成親子樂園
九山公園東鄰信河街,西接九山外河,南起人民西路,北至百裡西路,周邊略呈菱形,總面積約53公頃,水域面積10.5公頃。
九山公園沙灘
早在明代,九山一帶就是著名景區,是當時人們主要的遊憩之所,至今還流傳不少著名詩人題詠的詩篇。
如今,九山公園經過一、二兩期改建,在尊重原有人文景觀的基礎上,融合自然和現代功能,是一處集生態、休閒娛樂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其中,公園一期建設將九山南面與松臺山連成一體;公園二期根據功能定位,形成「一廊三區九點」的布局結構,並將一、二期工程相連,形成一個完整的開放式公園。
在九山公園二期各景點中,南區的人工沙灘最受孩童歡迎。
松臺街道慶年坊社區工作人員王俊介紹,人工沙灘建於2011年,是景觀配套需要,同時也為了滿足孩童做一些親水遊戲。「這裡的沙子是從福建運過來的,現在看來這塊人工沙灘效果不錯,很多周邊的市民會帶孩子過來玩。」
今年5歲的小朋友小彤是這塊人工沙灘的「資深玩家」,每周她的奶奶都會帶她過來玩。
「家裡的小桶、鏟子、各種模型都堆滿了,不知道為什麼,在孩子的眼裡,沙子好像有魔力一樣,就是喜歡用手捏、摸、拍著玩,一個小時下來都不嫌累。」小彤的奶奶笑著說,起初還擔心沙子太髒,不太願意讓孩子玩,後來孩子爸媽說,不要給孩子過多的束縛感,「玩後注意衛生清潔就可以,其他的讓孩子自由發揮,在探索中快樂成長非常重要。」
王俊說,儘管人工沙灘面積不大,但周末或節假日期間,很多居住在周邊的居民都會帶孩子來遊玩,「孩子們光著腳丫在上面跑來跑去,也算是九山的一大特色。」
九山路改造提升為公園增色
九山公園包括松臺山、九山長堤和九山內外湖,其中九山長堤是利用舊城牆基和城下小路擴建而成。南起清明橋,北至維通橋,全長1220米,寬22.6米,西北東南走向。兩面臨水,綠樹成蔭,一堤帶水,是市民休憩的好去處。
去年,市道路綜合整治辦將九山路納入2019年度市區道路綜合整治計劃,通過對市政道路、景觀綠化、沿線建築、附屬設施和文化元素等內容的改造提升,打造一條功能完善的文體休閒景觀大道。
這周,九山路即將完成附屬設施建設。經過改造提升的九山路,為九山公園增色不少。
居住在月湖小區的李女士會在晚飯後或閒暇之餘,和幾個老友結伴,沿著九山路往人民西路方向走上一個來回,在綠蔭交融間話家常、談過往。
5月10日下午,一場細雨過後,九山公園的空氣顯得格外清新。人、自行車、汽車三道分離,清風徐徐拂面,騎行在九山路,給人以舒適感。
隨著氣溫逐漸上升,九山湖內已有不少遊泳愛好者的身影。
「在眾多運動選項中,遊泳的效果最好。」林先生和幾名朋友專程從五馬街開車來到這裡遊泳,「現在很多市內遊泳館還沒開,不過比起來還是這裡的環境寬敞,遊起來帶勁。」
品嘗特色小食九山冰激凌
走在九山公園,就不能不提有著一代溫州人記憶的特色小食「九山冰激凌」。
在九山遊泳橋邊,有個不大的冰激凌攤位。下午2時左右,60餘歲的攤主黃素萍會將小推車推到橋邊,開始營業。小車內裝著的是她手工打好的奶油,推車上面還擺放著蛋筒和紙杯等。
和其他攤位不同,這個冰激凌攤位沒有過多的吆喝聲。不過,黃素萍會熱情地接待每位顧客,在製作冰激凌時,她會同你閒談幾句家常或講講她的故事。
蛋筒冰激凌個頭不大,價格在10元左右,也會根據客戶的需要售賣其他類型。蛋筒外觀和普通的沒有多大區別,不過口感稍脆,帶有芝麻和雞蛋的香味,手工打的奶油並不稠,中間夾雜著芝麻,冰爽可口。即便是初次品嘗,也能勾起記憶深處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仿佛在哪吃過,又不能真切地記起。
攤主黃素萍的經歷也讓九山冰激凌增色不少。1977年,黃素萍夫婦開始旅遊結婚,在遊歷義大利、法國時吃遍了當地的冰激凌,隨後兩人萌生了創業的念頭,經過多次嘗試,最後研製出現在的味道。
算起來,九山冰激凌已有40餘年歷史,陪伴了數代人的青春和成長記憶。經過九山,不妨去嘗一嘗這種富有溫州特色的「哈根達斯」。
特色景點
南區為人工沙灘、門球場、宅巷記憶、水榭埠頭、敞軒
北區為鹿群古坊、城門遐思、陽光草坪、密林擷趣、棧橋荷芳
名勝古蹟
松臺山:又名淨光山,宋代之前名為西山,系溫州市內九山之一。宋太宗曾敕賜松臺山「宿覺名山」四字匾額,現松臺廣場的山壁上就題刻有「宿覺名山」四個醒目大字。山上名勝古蹟眾多。
妙果寺:始建於唐,盛於宋,寺內有百年古鐘——無紐「濟陀鍾」(俗稱豬頭鍾)。寺西側存有明嘉靖皇帝為大學士張璁(公元1475年-1539年,永強三都人)所建的碑亭,亭內豎有敕制漢白玉御碑三座,東碑刻有「孚敬」二字,西碑刻有「茂恭」二字,中碑刻有張璁像。現該碑亭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淨光塔:位於松臺山頂,始建於唐朝元和中期,最早為盛唐高僧——永嘉宿覺禪師而建。唐僖宗賜名該塔為「淨光塔」,明洪武乙卯年(公元1375年)建立塔院,明朝弘治年間(公元1499年)被毀。1999年原址重建。
溫都記者 陳恩欣/文 鄭鵬/圖
編輯 孫立彭
校對 徐卉
版式 邵海若
審核 王思寧
監製 陳博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