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塑料微粒在生活中有多泛濫好像已經見怪不怪,我們知道它累積在食物鏈裡、出現在海鹽、自來水、世界各個角落,甚至是人類排洩物中。接下來,我們又該用什麼方式來讓大家談論這個議題呢?
塑料微粒直徑小於5毫米,主要來源於人造衣服纖維、牙膏的微珠,或者更大的塑料碎片。
當這些含塑料微粒的物體被丟棄並暴露在自然環境中時,會逐漸分解成更小的塑料碎片,隨即進入河流和海洋,被魚類和其他海洋動物吃掉,但是人類作為地球食物鏈最頂端的生物,這些塑料微粒不可避免的一定會隨著食物被人體攝入。
蔬菜和水果中也有塑料微粒
來自義大利卡塔尼亞大學的一份報告顯示,當地農產品,如西紅柿、洋蔥、西蘭花、馬鈴薯、蘋果和梨等,都含有微塑料。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與南京土壤研究所和荷蘭萊頓大學的聯合研究發現,萵苣和小麥作物根部的裂縫可以吸收土壤和水中的微塑料,然後傳播到可食用部分。
我們已經知道塑膠微粒會透過不同管道累積在我們的體內,但到底有多少呢?
平均一周攝取五克
今天,你想來點什麼?是頂級樂高壽司、鮪魚佐信用卡熱狗堡、還是嚴選塑膠安全帽?
201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調查報告指出,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周攝取到約2,000單位、5克左右的塑膠微粒。
但這一數字也存在區域性差異。研究引用2018年一項調查稱,美國和印度自來水中的塑料含量是歐洲或印度尼西亞的兩倍。
美國人每年攝入7.4萬至12.1萬個塑料微粒,而那些只喝瓶裝水不喝自來水的人,每年攝入的塑料微粒總量甚至可達9萬個。
現在,我們用一下用具體的塑膠製品做比較,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每天、每周、每年到底會把多少塑膠吃下肚。
一天,0.7克,打拋塑膠吸管。
七天,5克,冰晶鈕扣
十天,7克,相當於信用卡
三十天,21克,季節和風骰子。
十二個月,248克,嚴選塑膠安全帽。
人類的罪最終會自食其果
由於人類無休無止的生產塑料垃圾,導致了海洋出現嚴重的危機,以前發達國家的垃圾經常會被販賣到中國、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進行傾倒。
這些「洋垃圾」在發展中國家會被掩埋和焚燒處理,這兩種處理方式會將「塑料微粒」帶到地下水和空氣之中,對環境產生嚴重的危害。
所以發達國家的優美環境和健康身體,實際上是發展中國家為他們買的單,但是這幾年隨著發展國家環保意識的提高,中國和馬來西亞等發展國家已經不再接收「洋垃圾」的處理。
2013年至2014年間,加拿大一家企業向菲律賓發來了103個貨櫃共計2450噸物品,箱子上標著「塑料」。當時的說法是,加拿大希望將這批「塑料」在菲律賓回收再利用。
然而,菲律賓海關檢查員檢查發現,這些貨櫃中真正裝的竟是「貨真價實」的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塑料垃圾甚至成人紙尿褲等。
這件事導致了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大怒,揚言如果加拿大不把他們的垃圾運走,就會將這批垃圾傾倒到加拿大的海岸上。
實際上人類往海洋傾倒垃圾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僅是太平洋上的海洋垃圾就已達300多萬平方公裡,甚至超過了印度的國土面積。
在太平洋上形成了一個面積有德克薩斯州那麼大的以塑料為主的「海洋垃圾帶」。如果不採取措施,海洋將無法負荷,而人類也將無法生存。
海面漂浮垃圾的分類統計結果表明,塑料類垃圾數量最多,佔41%,其次為聚苯乙烯塑料泡沫類和木製品類垃圾,分別佔19%和15%。
表層水體小塊及中塊垃圾的總密度為2.2克/百平方米,其中,木製品類、玻璃類和塑料類垃圾密度最高,分別為0.9克/百平方米、0.5克/百平方米和0.4克/百平方米。
2008年的海洋垃圾監測統計結果表明,人類在海岸活動和娛樂活動,航運、捕魚等海上活動是海灘垃圾的主要來源,分別佔57%和21%;人類海岸活動和娛樂活動,其它棄置物是海面漂浮垃圾的主要來源,分別佔57%和31%。
海洋垃圾不僅會造成視覺汙染,還會造成水體汙染,造成水質惡化。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海洋生物因為被套在塑料之中而痛不欲生,實際上這些海洋身體所吸收的塑料微粒數量遠超我們的想像。
有危害,但就是很好用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19年的報告,我們的日常食品和飲料中都會出現塑料微粒的「身影」,比如水,啤酒,貝類海鮮和鹽,其中最大的塑料攝取來源是飲用水。
雖然塑料微粒不易被人體吸收,被人體攝入後也會很快排出體外,但是微塑料表面容易吸附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如農藥、阻燃劑、多氯聯苯等。這些可能會導致一些化學物質在人體蓄積,對人體產生不利的影響。
雖然已經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塑膠垃圾分解後形成的塑膠微粒會四散在環境、最終累積在人體裡面,但因為塑膠製品成本低、方便、可塑性強等特性,讓塑膠製品在這50年來的數量仍然不斷上升。
從塑膠微粒到納米塑膠
英國哈德森大學的環境科學教授哈得遜指出,大部分關於塑膠微粒的研究已經做得差不多了。
現在,科學家正在往更小的單位:納米塑膠會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繼續研究——它們不僅更難被察覺,也更可能被我們吞下肚。哈得遜說:「它們會一路經過我們的血液、淋巴系統,然後累積在我們的內臟裡。」
累積起來的東西 像未爆彈
其實過去學者談到累積在人體的塑膠微粒時,均承認他們尚不知道這樣的累積會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系帶來什麼影響,但也就是這樣的不確定才令人擔憂。
「它們就像小小的定時炸彈,」哈得遜說道,他向記者展示了自己在一處沼澤找到的微小塑膠碎片,又說:「它們等著自己小到足以被野生動物或人體吸收後,就可能帶來有害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