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路橋區召開區域醫療服務共同體建設試點動員大會。
而早在1月8日,路橋區六屆二次黨代會召開時,關於做好2018年工作,區委書記潘建華要求「推進健康路橋戰略,以省醫共體試點為重點,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在緊接著召開的區「兩會」上,「加快實施健康路橋戰略,推進醫共體建設試點,升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現基層醫療水平和區域內就診率『雙提升』」被寫入了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
近年來,路橋區一直致力於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不斷加大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在藥品零差價銷售、分級診療等方面取得了不小成效,但醫改工作錯綜複雜,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痛點」依然沒有完全消除。2017年10月,全省推出縣域醫共體建設,路橋區成為首批11個試點縣(市、區)之一,也是台州市唯一的省醫共體建設試點區。今年1月,路橋區全面運行醫共體,這個看似陌生的詞彙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並逐漸改變群眾的就醫習慣。
大小醫院成「一家」
1月10日,路橋區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了《關於印發路橋區區域醫療服務共同體章程指導意見的通知》,在成員單位、組織機構與職責、基本任務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
簡言之,路橋區的區域醫療服務共同體,即醫共體,是依託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的優勢資源,以區中醫院、區第二人民醫院、區第三人民醫院3家區級公立醫院為牽頭單位,聯合區內1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組成的市、區、鎮(街道)三級聯動的區域醫療服務共同體。通過組建醫共體,完善區級醫院、鎮衛生院(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形成服務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管理共同體。
「這是這麼多年來,我們醫療衛生管理體制機制的一次重大改革,非常徹底。」路橋區衛計局局長蔣志芳談起此次改革時,興奮地說,「目的是讓老百姓看病、就醫更加便捷、實惠。」
而1月份浙江省衛生計生委、省編辦等五部門聯合發文的《關於推進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建設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更是給蔣志芳打了一針「強心劑」,不僅直接反映了省裡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而且給了改革更大的可操作空間。
作為此次改革的決策者與執行者之一,蔣志芳認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方便老百姓,但要做好,除了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做強,突出「活」字,實現信息共享外,還要「連」起來,對物資進行統一採購,並做好信息平臺建設,滿足醫共體內醫療衛生信息的交換與共享。
日前,記者在路橋區中醫院門口看到「路橋區中醫院醫共體管理委員會」的牌匾已經上牆。「我們已經完成了醫共體的組織架構,現在路橋、路北、路南、螺洋、桐嶼、峰江等6個街道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屬於我們中醫院醫共體了。」區中醫院院長沈傑說,他們將與這6家基層醫療機構在人、財、物上逐漸實現真正統一。
此外,包括金清鎮和蓬街鎮衛生院在內的區第二人民醫院醫共體,以及包括新橋鎮和橫街鎮衛生院在內的區第三人民醫院醫共體也進行相同的改革。
正如沈傑所言,區衛計局把基層醫療機構的人、財、物管理權全部下放給各醫共體。而在醫共體內,機構設置、人員調度、資源調配、業務管理、醫保支付、信息平臺、財務管理、制度流程等8方面將實施「統一」,以保障醫共體醫療資源縱橫向自由流動,有效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
保障「加碼」 底數清
1月5日,副省長成嶽衝輕裝簡從來路橋區調研醫共體建設情況,對路橋區醫共體建設給予了肯定,並在人員、財務、醫保經費、平臺建設、一體化建設等方面作出指示。
「我們此前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與成省長的要求不謀而合。」蔣志芳告訴記者,主要是強化了資金、政策、機構人事、技術等四大保障。
從資金保障上來看,路橋區明確提出落實每年1000萬元的醫共體建設專項資金,主要用於人員培訓、專家聘用、設備添置等。投入790萬元,推進智慧醫療平臺建設,提升醫療服務信息化水平。目前,已下撥2000萬元,用於鎮(街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造提升。
在政策保障上涉及了醫保、人事編制、機構設置以及考核等方面。其中醫保方面,探索建立總額控制下醫保基金「結餘留用、超支自付」制度。「這麼一來,倒逼醫共體內各醫療機構主動控制不合理醫療費用。」蔣志芳解釋道,「對於醫生來說,就得儘可能快地醫好患者的疾病,如果一個患者跑了多次,病症都不見好轉,那醫保基金結餘的部分就少了。」
藥品的統一採購應該說是醫共體改革的亮點所在。記者採訪獲悉,由恩澤集團牽頭實施對醫共體的藥品、大型醫療器械、耗材等統一目錄、統一議價、統一採購、統一配送,確保市、區、基層三級醫療結構同質同價。而對二次議價下浮金額,按照法定途徑歸還給醫共體,由醫共體對基層醫療機構進行再分配。
此前,各醫療機構藥品、耗材等物資都由各自自行採購。對於基層醫療機構來說,採購量少價格容易偏高,並且一些藥物以及大型醫療器械,沒有資格採購。沈傑表示,實行統一採購後,不僅可以享受到更實惠的價格,也可以共享到醫療器械等優質資源。
「在機構人事保障上我們採取醫共體內定編定崗不定人,合理設崗、按需調配、靈活流動,薪酬上同崗同酬。」蔣志芳介紹道。
也就是說,當一個醫生無法勝任某一崗位時,將會被調動;同樣的,當一個醫生表現突出,醫共體認為更適合某一個崗位時,將對其進行調崗,而不同的崗位實施不同的薪酬標準。從另一方面來說,有利於激勵醫生做好本職工作,不斷地提高自身醫療服務水平。
而在2月5日,浙江省人民醫院與區第二人民醫院進行合作籤約則是技術保障的其中一項內容,對於提升全區醫療服務水平有著積極意義。
專家「坐鎮」 實現家門口看病
又到了星期二,每周的這一天,是螺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最忙的時候。因為這一天,是路橋區中醫院中醫專家陳雪麗的坐診時間。
往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是8點鐘上班,來得早的市民最多提前半小時前來排隊。而這一天,不少市民在5點鐘天還沒亮就來排隊,生怕錯過了和名醫近距離「接觸」的機會。還沒到上班掛號的時間,隊伍已經排到中心門口,都擠到了馬路上。
對於這樣的「盛況」,螺洋街道的董阿婆似乎已經習以為常,她樂著說:「以前看病都跑到區裡的醫院找專家,要跑很多路,現在在這裡就能看到專家,特別方便,排長隊也願意。」
門庭若市,對於螺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朱賢呈來說是非常樂見的。近幾年,該中心隨著軟硬體的改善,加之全區推行的「雙下沉、兩提升」和分級診療工作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患者前來就醫。這些患者中,除了螺洋街道本地的,還有來自周邊的路北、桐嶼等街道,甚至是黃巖院橋的都慕名而來。2013年至今,每年,該中心就診人數都以20%左右的增長率提升。
今年1月,自從醫共體運行以來,該中心一個月的就診人數就達到了12000人次,同比增長23%,月診人數為史上最高。原先,市級或區級派駐醫生坐診時間並不固定,而醫共體運行後,每個星期,醫共體的牽頭單位都會派一至兩名專家到基層醫療機構坐診。
同時,路橋區以恩澤醫療中心信息化平臺為基礎,建立了以區域放射影響診斷中心、檢查檢驗中心、病理診斷中心等為重點項目的醫療資源共享中心,實現全區域檢查檢驗資源共享、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對於老百姓來說最主要的還是方便,能在家門口享受到與大醫院一樣優質的診療。一般的小病,我們基層醫療機構都有能力解決。」朱賢呈說,「要是基層無法解決的病例,我們會通過轉診平臺,把患者轉到上級醫院,專走『綠色通道』,免去了掛號、排隊等麻煩。」
「小病不出鎮(街道),大病不出區」正是全區醫療衛生工作人員希望看到的,不僅可以減少大醫院資源被不必要地佔用,而且可以減輕醫生的壓力,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病情較重較複雜的患者身上。
沈傑告訴記者,目前,區中醫院醫共體只在路橋、路南、螺洋、桐嶼等四個街道社區服務中心派坐診醫生,今後將逐步實現醫共體內的全覆蓋。從區級醫院派駐專家到基層醫療機構,並不是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根本之所在,真正的內核還是要通過傳幫帶,提高基層醫護人員的業務水平,從依靠輸血向自身造血轉變。
「今後,我們除了讓專家進行傳幫帶,對基層醫護人員進行各種培訓外,還將加快高層次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引進,並組建好全區醫共體專家庫。」蔣志芳說,在醫共體建設中,路橋區還將加強與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醫院的聯繫,用好新近出臺的《路橋區人才新政四十條》,著力築巢引鳳,為提升醫共體各單位的醫療服務能力提供堅強保障。
原標題:「一盤棋」奏響「大合唱」 全面推進區域醫共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