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8月5日訊 8月4日,《中國教育報》以「新橋:為孩子架起希望之橋」為題,刊發臨沂新橋小學「橋文化」特色辦學掠影。
新橋:為孩子架起希望之橋校園文化,瀰漫在校園裡的各個角落,卻在不經意間影響著每個人的言行,影響著學校的各種決策,影響著學校發展的每一點變化。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方城鎮新橋中心小學(下稱「新橋小學」)始建於1949年8月,地處朱龍河畔、祊河水旁,因「石橋」結緣。學校佔地51畝,環境幽雅,設施先進。現有教學班54個,在校生2382人,專任教師126人。其中,山東省優秀教師2人,沂蒙名師1人,市級教學能手6人,區級教學能手、新秀近50人。下轄麻緒小學、唐莊小學、墩頭小學、西蔣小學、吉慶小學、郭莊小學、大官小學7所小學。 新橋小學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文化興校、課程育人。近年來,學校確立了「為每一個孩子架起成長的橋梁」的辦學宗旨和「『橋』見未來」的核心理念,致力於打造「橋文化」教育品牌,全面實施新明德教育,開發「橋文化」課程,不斷優化校園環境,創設校園文化,提升辦學品質,為孩子們的未來架起「希望之橋」。學校文化氣息濃鬱,活動豐富,學生成績優異,贏得了社會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科學理念 奠定「橋文化」基石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是物質和精神的有機統一體,是一個有根有魂的聚合體,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國家如此,學校亦是如此。文化是一所學校的辦學靈魂,新橋小學致力於打造理念文化、視聽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四部分組成的「橋文化」。 頂層理念,打造「橋文化」根基 理念文化是學校的立校之基、興校之本、強校之魂。「『橋』見未來」是學校的核心理念,是學校教育過程中「造橋者」與「過橋人」深情互動、共同祈盼的美好意境,是融入自然、融入人性、融入教育、融入時代的理念之魂。「『橋』見未來」是學校永恆不滅的精神之火、信仰之燈。 校訓:「德厚者立,志恆者達」。「德厚者立」激勵教師們要以橋為範,以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載天下重任,用崇高的師德承惠廣大學子,激勵學子要向橋學習,打好道德基石,提升道德品質,完善自我人格,做到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尊敬師長;「志恆者達」激勵全體師生找尋人生成長的目標,樹立高遠的志向,有不畏艱難、勇往直前、持之以恆的膽識,以實際行動抵達成功彼岸。 視聽文化包括學校校徽、吉祥物、校歌。學校的校徽以校名中「新橋」首字母「X」「Q」為設計構思,結合橋體、橋索、騰龍、書本、智慧之門等創意元素,構成一幅筆觸流暢、靈動綻放的人文意境。寓意學校用教育為學生構築堅實的品德橋、搭建寬廣的知識橋、生成靈動的智慧橋、架起通達的潛能橋、打造多彩的生命橋。 學校的吉祥物是象徵龍山文化、華夏圖騰的兩個龍娃,一個是活潑可愛、陽光俊俏的科技小達人,另一個是手握書卷、身著漢服、文質彬彬的讀書小雅士。龍娃象徵著每一個活潑可愛、富有朝氣的新橋學子。校歌《心之橋》以橋為創作元素,以歡快的旋律生動展示了學校多彩的生活,留給學生美好的童年記憶。 亮點紛呈 擦亮「橋文化」品牌 (一)雅致景觀孕育「美好育人橋」 以文化立校,用環境育人。優美的環境文化有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學校從細節入手,著力打造舒雅溫馨的室內外環境,優化育人氛圍,讓校園成為學生童年的美好記憶。 寬闊的綠色環保操場,四季花開不斷的美麗花園,充滿童真童趣的基礎建設,校園中處處可見別樣有趣的美景。晨曦的「古橋」、「立德樹人」的「巨石」、「魅力書屋」、「初心廣場」、「高山疊翠」、「四季長廊」、「紅葉醉秋」、「崇德大道」共同構成了校園八景,濃濃的文化氣息充滿校園的每個角落,散發著孩子們成長的馨香。 新橋小學教學設施完備,功能教室齊全,有學生閱覽室、明德書院、3D列印室、科學實驗室、智能錄播室、多功能報告廳、校史館等20多個功能室。新橋小學校史館,記錄了建校70年來幾經變遷的艱辛、踏實奮進的腳步,是新橋小學崇德創新、鍥而不捨的精神財富。 (二)出彩活動構築「堅實品德橋」 行為文化是一種動態的文化,是傳達和表現學校核心與靈魂的載體。國旗護衛隊、少先隊鼓號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成為「橋文化」中行為文化的「三大亮點」。每學期的開學典禮、每周的升旗儀式、每次重大活動,國旗護衛隊以其紮實、過硬的基本功,出色地完成每一次升降旗任務,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學校每年的運動會開閉幕式和蘭山區少先隊鼓號操大賽,少先隊鼓號隊承擔著這光榮而又神聖的使命;傳統文化與課程教材、校園文化建設、教育教學活動等相融合,讓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年級新生入學的開筆禮、六年級畢業生的成童禮、師徒結對互助互學的拜師禮和以體驗為載體、弘揚沂蒙精神的獻禮沂蒙,共同構成了學校傳統文化的「四大典禮」。學生在典禮創設的生動情境中,體驗古代禮儀,感知沂蒙精神,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2019年,學校舉行了「開筆啟智 慧潤人生」開筆禮儀式,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春風化雨般的力量,從而邁出人生求學的堅實一步。 學校每年舉辦五大節日活動,促進師生共同成長。3月開展「創新、成長、逐夢」為主題的校園「科技節」,4月開展「書香潤童心,好書伴成長」為主題的「讀書節」和「我運動,我健康」的陽光「體育節」,5月開展「站在橋上看風景」主題引領示範「教學節」,9月舉行「我愛你中國」、愛國教育「藝術節」,通過豐富的節日活動,激發學生獨特天分,展現自身更大的潛能,為學生的成長、教師專業發展架橋鋪路,讓每一名師生都閃耀著聰穎機靈的智慧之光。 (三)新明德課堂生成「靈動智慧橋」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也是聯通文本,情系師生的一座橋梁。學校用「自主學習,相信學生;合作學習,解放學生;探究學習,發展學生」的理念,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主體雙學」策略新明德課堂。 「雙主體雙學」策略架構「智慧橋」。「雙主體雙學」策略緊扣「教」與「學」,實現了「兩個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由「以灌輸式教學為主」向「以探究式教學為主」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以接受式學習為主」向「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轉變。「雙主體雙學」策略通過架接智慧,發展思維,讓學校課堂教學充滿了生命活力。 靈動課堂架構「生態橋」。課前的預習,課堂上的自主,讓學生充分表達「我能行」的願望;小組間的合作,在交流和辯論中激發新的智慧火花;熱情洋溢的匯報,自信飛揚的表達,成為新明德課堂的亮麗風景。讓靈動課堂為每一個孩子架起生態自然、優質發展的「生態橋」。 實效教研架構「立交橋」。本著「追求真實活動,注重實際效果」的原則,學校以團隊研修為依託,與教師專業成長緊密結合,開創了「1234」校本教研模式,即確定「一個主題」、落實「兩個階段」、優化「3個維度」、經歷「4個環節,共享教育智慧,提高校本教研時效,架設教師專業成長「立交橋」。「課堂教學主題月」,讓新明德課堂的研討成為教研常態。「新課堂論壇」「明德課堂博覽會」等活動,讓教師進行教學思想探討。近年來,新明德課堂在區教研室組織的新課堂策略展評活動中,10多人獲得一等獎,1人作經驗介紹,學校編寫的新課堂叢書《我們永遠在路上》、錄製的新課堂宣傳短片《走在新明德成長的路上》,在全區新課堂展評中備受肯定。 (四)橋課程建立「通達潛能橋」 課程是教育中的核心要素,是學校辦學特色的核心載體。2019年,學校提出「每位教師都是課程開發者,每名學生都是課程受益者」的校本課程發展方向,重新改編和設計了50多門校本課程,形成了五大橋課程體系,全力培養「陽光、自信、溫暖、優雅、堅強、勇敢、樂於奉獻」的優秀學生。 橋知課程,主要為認識類學科拓展課程。以語文、數學、英語學科及其拓展課程為主,包含語文同步拓展、數學趣味應用、英語精彩演繹。結合不同年齡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在趣味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在應用中掌握。 橋行課程,主要為科普類課程,包括科技創新課程和科技實踐課程。學校開設科技小製作、科技小發明、多米諾骨牌、3D列印等課程普及科技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意保齡球」「雞蛋撞地球」「意念操控機器人」「3D創新設計」等多彩活動作品,在「科技節」上首次亮相便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讓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增長智慧,同時培養學生思考、探究、反思、專注等優秀品質。 更為驕人的是,3D列印課程與多學科融合,在比賽中成績卓然。在第十七屆全國中小學生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中,學校榮獲國家級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一名教師獲得國家級別優秀指導教師。2019年,學校被評為「山東省人工智慧試點學校」「山東省3D列印創新教學研究基地」和「山東省教育學會科技教育研究專業委員會會員單位」。同年3月,又被確立為「全國青少年機器人等級考試考點」。 橋魂課程,主要為傳統文化類課程。包含經典閱讀、書法課程、傳統禮儀、傳統技藝等。學校依託鄉村少年宮建設,形成傳統文化濃鬱的文化樓層,開設形式多樣的校本課程。學生在這裡讀古詩、誦美文、練書法、學武術、繡十字繡……在學習和體驗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融入程度,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相結合,在生活中運用、傳承,發揚光大。 橋美課程,主要為藝體教育類課程。包含藝術課程、器樂課程、影視課程、趣味體育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學校開設音樂、舞蹈、太極拳、球類、棋類、跳繩等藝體課程,讓學生自主選擇參加,培養、激發學生對藝體課程的熱愛之情,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了良好基礎。 橋德課程,主要為德育課程。包含養成教育課程、班本德育課程、紅色教育課程、校外實踐課程。為了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形成常態化的良好習慣,學校和家庭雙管齊下,通過開展「自律之星」評選、「文明禮儀伴我行」等活動讓學生養成一以貫之的好習慣。學生在「我愛你中國—紅領巾講紅色故事」「沂蒙小小講解員」等活動中了解沂蒙歷史、講好沂蒙故事、傳承沂蒙精神,爭做沂蒙好少年。此外,學校通過開發節日課程,豐富德育實踐,如「教師節」「父親節」「母親節」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開展「曬曬最美的手」勞動教育、「國慶節」愛國教育等,增加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豐富了成長閱歷,讓童年生活更加精彩。 (五)家校活動架起「友愛連心橋」 「橋」象徵著溝通,承載著合作。家校心連心,教育手牽手。學校積極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注重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成立家長學校,聘請家庭教育精英團隊,定期開展家長培訓會、舉辦家長論壇,為家長解惑答疑,架起了家校連心橋,拉近了家長與學校的距離,融洽了教師與家長的關係,推動了學校的和諧發展。 「手牽手」一直是學校的優良傳統。校級家委會、班級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活動,讓家長走進學校感受教育,知曉學生學習情況與課程改革動向,理解學校管理工作特色與發展趨勢,使家校攜手同行,互幫互助,共同推動學校教育教學向前發展。 同時,學校實行自下而上的管理職能改革,積極調動教師積極性,讓每項工作的開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創造,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策劃者和組織者,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和諧奮進的管理團隊為學校的優勢發展奠定堅實「橋基」。在職能改革的進程中,學校教師團隊以「橋」為範,向「橋」學習,形成了一支充滿活力、洋溢個性的團隊,為家校溝通合作架起一座連心橋。 「『橋』見未來」 助力「橋文化」跨越 「新橋」,既傳承歷史,又對接未來,是記錄,也是傳播,是「新」與「舊」的完美銜接。新橋小學以「橋文化」為源頭,立足本土資源,著眼生態發展,精心打造「橋文化」校園,實施新明德教育,開發橋文化系列校本課程,時刻關注每一個學生成長的每一步,為他們創設積極有利的成長環境,用愛心、責任與智慧搭建起堅實穩固且絢麗多彩的人生橋梁。學校先後榮獲「全國零犯罪學校」「山東省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學校」「臨沂市教學示範學校」「臨沂市教育教學先進單位」「臨沂市綠色學校」等40多項榮譽稱號。 新橋小學,因「橋文化」而充實豐滿,綻放異彩;「橋文化」,因新橋小學而打破沉寂,煥發生機。「橋文化」的理念體系既融入了學校的地域人文,又契合了教育的基本規律;既尊重現實,又遠眺未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奮進中的新橋小學,正以無限的熱情和不懈的努力乘風開去,不斷探索,奮勇爭先,打造更美好的明天!(通訊員 劉佃臣 康茂航 孫慶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