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韓忠林
如果你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家庭經濟比較拮据,你平時省吃儉用不給家裡添負擔。不經意間,你的校園卡或銀行卡裡,會多出來幾十到上百元錢。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對於這種驚喜,鄭州大學不少貧困學生深有體會。從2015年起,該校就經常悄悄給貧困學生打錢。每次獲益者都有兩三千名學生,每人獲得30元到120元不等的補助。
記者了解到,類似的「隱形資助」,在河南高校已經成為「流行趨勢」。
驚喜!校園卡裡的錢多了
「總是有人在偷偷關注你。」鄭州大學不少貧困學生,享受過這樣的溫暖。
來自河南鶴壁農村的小雨(化名)是鄭大2019級學生,她母親2016年因病去世,自己和哥哥都在上學,全家開支都靠作為農民的父親種地和打零工。「去年年底,我的校園卡一卡通上,突然多出來60元錢。」當時小雨感到十分驚奇、意外。「我還以為是哪位好心同學偷偷打給我的。」小雨後來才知道,這筆錢是學校得知她生活拮据,悄悄給她的生活補助。鄭大2018級學生夢龍(化名),來自商丘一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他同樣收到過學校悄悄發放的補助。
在鄭州大學,像小雨和夢龍這樣,收到學校「隱形補貼」的學生還有很多。
悄悄給學生打錢,這所學校已經做了5年
悄悄給學生校園卡、銀行卡打錢,屬於「隱形資助」的一種方式。
在鄭大,具體負責這項工作的是學生處勤工助學科。「學校從2015年就開始這項工作了。」鄭大黨委學生工作部副部長、學生處副處長趙祖偉介紹,該項資助,主要針對家庭貧困、在學校生活節儉的學生。每次資助的具體額度分為30元、45元、60元、90元、120元不等,會根據學生每月實際消費情況發放。「學生花的錢越少,我們發放的會相對多一些。」至於發放的頻次,趙祖偉表示,並沒有十分固定頻次,但通常情況下,至少能夠保證每隔一個月發放一次,每次的總金額在15萬~20萬元。
據了解,鄭州大學每年都有一部分教育經費用於學生資助,而「隱形資助」資金就來自這部分經費。為真正實現「隱形資助」,每次悄悄為學生打錢時,鄭大都會通過官網或微信公眾號,對補助情況進行說明,但不公開具體受資助的學生名單。
怎樣辨別貧困學生?看食堂消費的平均情況
對於這種「隱秘」的行為,鄭州大學學生有何看法呢?記者在該校採訪發現,幾乎所有學生都很支持學校的這種做法。
「挺人性化的,說明學校在照顧貧困學生的自尊,感覺很溫暖。」該校學生小孫說。該校研究生王同學覺得,學校的資助方式模糊了「貧困」的屬性,比較溫暖。「學校是根據學生在餐廳平均消費多少來辨別貧困生的。」王同學說,早期聽說這項措施時,她也曾思考過,學校要如何精確判斷貧困生。
漸漸地,她發現,單純看學生每月在餐廳的花費,的確可能會有一些平常不在餐廳吃飯的學生,看上去符合資助標準,但如果平均到每頓飯的花費,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家庭比較富裕的孩子,一般不會每頓飯都刻意花費很少。「雖然感覺不能百分之百精確,但已經很精確了。」
「隱形資助」,河南高校在摸索中前進
記者探訪發現,河南省內許多高校都有類似措施。11月12日下午,洛陽理工學院為數百名貧困生發放了過冬棉衣,所採取的措施,同樣是「隱形資助」。該校相關負責老師趙燕昌告訴記者,學校與商家合作,定製了一批不同款式、顏色、型號的棉衣,貧困生可根據自己的需要挑選。
2017年年初,教育部辦公廳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不能讓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困」「避免把困難學生與非困難學生割裂區分開」。
實際上,早在這個時間節點之前,河南高校就已開始推行「隱形資助」。例如,鄭大悄悄給學生校園卡、銀行卡打錢的「隱形資助」,2015年就開始實行。洛陽理工學院為貧困學生發棉衣的「隱形資助」,已經持續11年。
在推行這些「隱形資助」過程中,各高校都在不斷摸索中,逐漸改善著「隱形資助」的方式。如何精確「定位」貧困學生,就是「隱形資助」難題之一。
鄭大學生處勤工助學科鄭老師告訴記者,鄭大之前採用的是大數據分析方式,來「定位」貧困學生。「現在學生們都習慣用微信、支付寶,學校也不能一成不變。」鄭老師介紹,去年開始,學校各餐廳開始支持微信、支付寶支付,學生校園卡使用頻次降低,單純依賴校園卡數據,已不足以說明問題。所以,學校開始改變「隱形資助」對象篩選方式。
「比如針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針對貧困地區或受災地區學生,或者針對學校定點扶貧地區生源等。」鄭老師表示,無論各種方式,想做到百分之百精確比較困難,但學校一直在想辦法。
【來源:大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