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跑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交朋友更是孩子的本能。很多孩子哪怕是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現場只要有同齡人,就能很快玩到一起。
但是如果仔細觀察,也會發現現在有很多孩子好像不太會交朋友。
他們緊緊拉著家長的手,眼睛追逐著那些跑跳笑鬧的孩子,眼裡滿是羨慕嚮往。可如果大人讓他們去試著加入,他們卻只會緊緊依在大人身邊搖頭。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原因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一是年齡。有的孩子因為年齡的關係,在面對比他大的孩子的時候,會有些不知所措。
二是孩子本身的性格。有的孩子個性偏內向,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融入。
三就是平時的養育方式。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平時習慣了自己一個人玩耍。或者家中大人擔心孩子遇到磕碰,多要求孩子處處小心,導致孩子少有機會接觸其他同齡人。
如此一分析,就大致可以找出孩子不擅交朋友的原因了。
那麼,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一個主要的原則是:在尊重孩子自身意願的情況下,鼓勵孩子多嘗試。
尊重孩子自身意願很重要。很多事情,大人覺得好,或者大人覺得孩子應該怎麼做,但是在開口要求孩子前,還要多考慮孩子的自身情況。
孩子從來都是想要達到父母家長的要求的,可很多情況下,他們確實力有不逮。如果家長一味猛逼,以「這是為了你好」來強求孩子,只會令孩子陷入為難和無力的狀態。
如果一個孩子常常處於這種糾結的狀態,將很大程度地影響他們的自信心。
因此,大人要多注意:既然出發點是好的,那麼就不要因為方式的錯誤而把事情推向反面。
本意是讓孩子多交朋友,變得更活潑一些,結果卻因為方式問題,反而令孩子陷入了無力的狀態。我想這是每個家長都不願看到的結果。
有了大原則之後,家長還可以在具體方式上多採取行動。
比如,如果發現孩子有怯場的傾向,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出去。小區內的遊樂場,家附近的小公園,甚至街邊公園,只要有孩子聚集的地方,都可以帶著孩子多去走一走。
去得多了,孩子慢慢熟悉之後,自然而然會萌發想要一起玩的念頭。
其次,家長也可以幫助孩子交朋友。如果孩子不敢,或者不好意思,家長可以領著孩子走過去,替孩子問一句:我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
小孩子之間玩到一起其實非常容易,往往只需要一個引子。大人與其在一旁催促孩子,不如主動去做這個「引子」。有了大人的示範,幾次之後,孩子自然也會學會如何開口。
再次,家長還是要放手讓孩子去玩耍。
玩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孩子是在玩耍過程中,學會了自我觀察,自我鍛鍊和自我成長。
成長過程中的磕碰,甚至摔傷難以避免。很多家長因為心疼孩子,見不得孩子受傷,因此乾脆對孩子的行為多加限制,這種限制行為其實反過來又限制了孩子身體的成長和靈活。
因此,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家長可以放手讓孩子和同齡人一起交朋友,一起玩耍,一起跑跑跳跳。
童年很短,現在的孩子能肆意玩耍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大人有意識地保護和引導,讓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和同伴一起玩耍的快樂,這種快樂相信必然會在孩子心中留下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