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會交友不要緊,找對方法才關鍵
馬克思曾經說過,人是一切關係的總和。
如果說孩子3歲之前,和父母的依戀關係為他們的人格發展「塗上底色」,那麼3歲之後到青春期,學會如何交朋友,就對兒童心理的發展有著不可取代的意義。
好的同伴關係,能發展孩子的社交技能和溝通能力,對他們的人格健全、良好的個性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馬上又要過春節了,家長們少不了帶著孩子去走親訪友,和別人打交道。
有的孩子,落落大方,不卑不亢。有的孩子,則扭扭捏捏,害羞膽小。
也許你會說,我的孩子性格就是內向呀,跟同齡小朋友玩不到一起,自己也不會引導,怎麼辦?
別急,下面這本繪本,可以手把手地教會孩子「交朋友的正確姿勢」。
它,就是這本《交朋友的方法》。
作者是日本漫畫家高井喜和。他作為大四學生,曾經在學校實習過一段時間,從此萌生出為孩子傳達「一些東西」的想法。是愛與責任,讓他描繪了這本《交朋友的方法》,讓越來越多的孩子,收穫友情,感受溫暖。
這本書雖然是給3-6歲的孩子畫的,但是對任何一位想要結交新朋友的人,都有著指導意義。畢竟,理解、真誠、尊重,是得到友情的最佳方式。
02 「你了解你自己嗎?」
你了解你自己嗎?
乍一聽這個問題,別說孩子了,就連大人可能也會糾結一下:我了解自己嗎?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在進入成年社會之前,我們交朋友的目的,更多的是彼此需要,而不是利益交換。
了解自己,就是交朋友的第一步。
因為我們常說的朋友,也就是同伴,大多是「意氣相投」的一群人,可能有著共同的愛好、話題,或者類似的背景。
在交朋友之前,不妨問問自己孩子:
喜歡什麼顏色?將來的夢想是什麼?喜歡的故事是什麼?喜歡的食物/運動有哪些?擅長/不擅長的事是什麼?......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勾勒出一幅屬於自己的「肖像畫」,這才是交友方式的第一步。
03 「你想和什麼樣的小朋友成為朋友呢?」
友情這個字眼,其實更多的是意味著「惺惺相惜」。有著相同特質的人,才最有可能成為朋友。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在交朋友之前,需要想想,你想和什麼樣的小朋友成為朋友呢?
是精力旺盛的?是喜歡微笑的?喜歡動物的?做事努力的?......
除了這些性格的小朋友,也要注意,有其他性格的小朋友哦。
邋裡邋遢的;驕傲自大的;愛撒謊的......
讓孩子了解性格的千姿百態,其實是給他們更包容的視角看待他人與世界。
有性格乖巧的小朋友,就註定有調皮搗蛋的小朋友,不要用固定的眼光看待他人。
幸福都是參差多樣的,更何況朋友呢?
預先了解了不同人的不同性格,我們心中才能放下評判的眼光,用平和的態度對待他人。
04 把交朋友,當成玩遊戲吧
有的家長,一談起孩子交朋友,就憂心忡忡:
從哪兒開始比較好呢?萬一孩子和別人打招呼,別人不理怎麼辦?開始玩得好好地,一會就開始吵架了怎麼辦?
家長的心情,我們都能理解,但是如此焦慮大可不必。
根據自我實現預言理論,如果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懷有某種預期的適合,這種預期將會不自覺地引導著這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行為,這一系列的行為將最終導致另外一個人也朝著這個原先的預期前進,致使這個語言得以實現。
如果焦慮的家長,堅持認為自己的孩子無法處理人際關係、容易受欺負等。那麼在這種預期之下,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就會不由自主地將孩子引導到這個方向。
所以說,父母的交友焦慮大可不必,引導孩子把交朋友當做遊戲才是正解。
繪本中的這部分特別有意思,就是從「交朋友的起點」出發,模擬孩子在交友中可能遇到的場景,並提供解決方案。
比如,我微笑著和小朋友打招呼,對方可能有兩種反應:
A:對方也對我微笑了。——孩子就可以邀請說:我們一起玩吧!
B:對方假裝沒看見。——別放棄,繼續加油交朋友呀!
這本書的最可貴之處,是把交朋友的過程,從一般的偏平化講解,升級為現實中的場景。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孩子預先知曉可能發生的情況,並可以和父母探討出更多的解決方式。
發生哪些事情,需要和朋友說「對不起」、「謝謝」?
除此之外,繪本中還引導孩子認識到很多可貴的性格品質:
熱心助人很重要!朋友之間要顧及對方的感受哦!......
這些美好的、如金子般發光的品質,不僅可以讓孩子收穫友情,更能讓他們受益終身。
現下的孩子,受到家人嬌慣者多,有同理心者少。導致了他們不懂得尊重別人,不善於與他人相處。教會孩子交朋友的技巧,學會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是父母可以給予他們的最好禮物。
《交朋友的方法》,它不僅是一本快樂交友指南,也是一本親子共享的遊戲書。真誠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和孩子一起享受它。
因為,好的人際關係是可以滋養任何人的。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