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350字:閱讀約3分鐘
和女兒剛回到家中,表姐便約我去廣場玩耍,欣賞大媽們的「廣場舞」。休息片刻之後,我帶著女兒前往廣場。她正巧遇到了幾個同學,便主動加入玩耍之中。表外甥在一旁略顯孤單,我便鼓勵他說:「去和他們一起玩吧!看他們玩得多開心呀!」
表外甥卻低下頭,面露緊張之色,輕聲說道:「我……我不敢去!我不認識他們。」表姐拍了一下孩子,「你怎麼這麼膽小呀!真是沒出息!他們又不會把你吃了!」
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網絡世界,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大量社交,處於集體的喧鬧之中,能夠產生一種滿足和安心感。這也是很多人頻繁社交的原因,能夠找到「自我存在感」。然而很多小孩子,對社交卻有所排斥,甚至不敢主動找小夥伴玩耍。
如果說成年人社交是為了消遣時間,或是出於某種利益往來;那麼小孩子社交玩耍,完全是發自內心的快樂。對於不敢主動交朋友的孩子,有些家長都會為其貼上「膽小內向」的標籤。其實排除性格因素,還有其他主觀因素會導致他們排斥社交。
孩子不敢參與社交的原因。
並非所有不喜歡加入玩耍的孩子,都是內向膽小的性格,可能還會有這兩個原因。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缺乏社交經驗,不知如何參與社交之中。有些孩子平時喜歡宅在家中,或是被父母控制社交,缺少社交經驗。看到小夥伴追逐打鬧時,他們也希望能參與其中,只是無法說出「專業」的開場白,擔心被對方拒絕。
如果父母沒有在身邊,他們也不敢貿然行動,只能保持「矜持」。甚至對小夥伴的娛樂邀請都會顯得緊張不安,不知道如何回答。
另一方面是過於「重視」自己的缺點。
文學家伊索曾說:掩飾一個缺點,結果會暴露另一個缺點。
有些孩子會有身體或是心理缺陷,對自己的缺點過於「重視」,會產生自卑情緒。尤其是身體有部分缺點的孩子,想要極力掩飾的缺陷,卻又無能為力。他們擔心加入社交玩耍之後,會成為小夥伴關注的焦點。即便父母多次鼓勵,他們始終無法走出心理的局限,總是會認為自己「身份特殊」,會被小夥伴拒絕。
家長要如何引導孩子積極參與社交呢?可以試試這兩個方法。
第一個方法: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小孩子也不例外。如果無法清楚客觀地認識自己,過多關注缺點,導致優點被忽視,孩子容易產生自卑情緒。我們要鼓勵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發現身上的優點,適當淡化對缺點的認知。了解自身的優點之後,孩子的自信心也會得以提高,遇到玩耍的小夥伴,也會嘗試加入其中。
第二個方法:教會他們社交方式。
劇作家莫裡哀曾說:我們的心智需要鬆弛,倘若不進行一些娛樂活動,精神就會垮掉。
孩子不敢主動加入玩耍,除了需要父母的鼓勵,基礎教學也不可或缺。家長要教會他們簡單的社交禮儀、經驗,以及各種禮貌用語。像是「我可以加入嗎」、「謝謝你」、「你真厲害」,懂得了社交開場白,孩子便會懂得如何加入社交玩耍之中。
平時也可以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像是廣場、公園、遊樂場等地,讓他們感受社交的氛圍。頻繁如此,孩子會產生社交的衝動,在幼兒園也能夠融入到小夥伴的玩耍之中。
寄語:精神世界的「群居生活」,不僅可以排除內心的孤單,也能夠在社交中學習各種知識,甚至可以發現愛情和成功的機遇。家長要教會孩子社交的經驗,今後步入社會,他們也能廣交好友,成為社交達人。你家寶貝喜歡主動和小夥伴玩耍嗎?你會如何鼓勵他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