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川川的媽媽,為人母的第七年,我只覺得很對不起我的孩子。
以前,我也是個溫柔好脾氣的人,但自從孩子上了學之後,越發調皮,稍有不合我心意的時候,我就喜歡用大吼大叫來試圖讓孩子聽話,很多時候甚至還會打孩子,這樣的情況已經維持兩年了。
就拿昨天的事來說,我在廚房做飯的時候,孩子跑進廚房,一會兒摸摸鍋鏟,一會兒又問我為什麼還不開火,一邊說一邊還想按電磁爐開關,我的怒氣一下子就被點燃了,對他大吼:「給我出去,別添亂!」,只見孩子把手縮了回去,灰溜溜地走出了廚房。
前一段時間老同學來我家小聚,都帶著自家的孩子,我便把幾個孩子安排在川川的房間一起玩。
但沒過多久川川滿臉失落地出來。老同學還以為是自己家孩子欺負了川川,急忙起身去問個明白,她女兒說:「他都不理我們,自己坐在床邊,問他叫做什麼名字都不說哩!」
那一刻,我才開始意識到孩子性格出問題了,回想起四五歲的川川活潑跳脫的樣子,我十分內疚。
後來,我會刻意去觀察孩子的情況。
帶他出去時,遇到同事,讓他叫阿姨,他也眼神躲閃,頭歪到一邊,不敢直面。
去沙灘玩時,明明很想加入其它小朋友一起堆沙,我鼓勵他加入,他卻搖搖頭,只是在一旁看著。
過年回老家,叔叔阿姨問考試成績怎麼樣,他也只是低頭,小聲地把分數說出來後便不再說話。
後來我打電話問了老師,川川在學校的情況,老師也說孩子在學校雖然很乖,但性格有點內向,不太愛交朋友,還叮囑我和他爸要多陪陪孩子。
現在川川有時候也會調皮,但只要我一吼,就聽話了,但讓我擔憂的是孩子膽小內向的性格,還有辦法補救嗎?
相信很多家長和川川媽媽一樣,有著同樣的擔憂,孩子不聽話,只能吼、罵,甚至還動手打,慢慢地導致孩子膽小內向,不愛說話,還有的孩子則可能正好相反,越吼越罵反而更皮。
這兩種情況如何補救呢?
這裡為大家提供了幾個小方法:
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是人常見的兩種情緒表現,以往對孩子大吼大叫是在向孩子發洩消極情緒,而這種情緒並不能讓家長自己帶有好心情。與其這樣,為何不能用積極情緒去面對孩子呢?當你微笑地看著孩子時,會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欣賞或讚許。當你用嚴肅的表情盯著孩子時,孩子能從你的眼神中理解你的內心感受,根本沒必要大吼大叫。
在管理孩子時多用一些手勢輔助,比如看到孩子在家裡跳來跳去,就約定暫停手勢。如看到孩子在客廳地板上打滾時,約定好馬上停止手勢等。多一些肢體語言的輔助管理,容易讓孩子馬上知錯並停止胡鬧。
正如川川媽媽那樣,生硬而帶有強制命令性的吼,對孩子來說內心是非常恐懼的。與其這樣,倒不如用溫和的語氣,蹲下身來,或彎下腰下,目光和孩子平視說話。說話時再面帶微笑,極容易讓孩子內心感受特別舒適,這樣就擁有了心理安全感。
只要你降低了高分貝音量,也改變了大吼大叫的習慣,你會發現孩子膽子會一天比一天大起來。在這個過程中要鼓勵孩子根據場合大聲說話,也可以結合平時帶孩子閱讀時,利用大聲朗讀,有節奏朗讀,或者互講故事等環節,讓孩子學會掌握適合的音量說話。
我們發現,在川川媽媽的敘述中,似乎沒有爸爸的存在,看來爸爸平時對孩子的教育還有缺失,想讓孩子突破膽小這一瓶頸束縛,就需要爸爸平時多陪伴孩子,多做一些親子遊戲。比如戶外運動時的攀爬,或者組織孩子和玩伴一起做一些小比賽的遊戲,通過孩子參與其中,爸爸適當鼓勵,會讓孩子自信心不斷提升。再加上平時多鼓勵與肯定孩子,會讓孩子不斷突破自我。
你還有更好的建議或方法嗎?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