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帶孩子在廣場上玩,聽到旁邊不遠處一個媽媽說:「你自己去找小朋友玩,想玩就自己去找,怕什麼。」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一動不動的站著媽媽身邊,扭捏著拉著媽媽的裙子,媽媽用手輕推著女兒說:「沒事,去,去一起玩吧。」女兒被媽媽這麼一推,更往媽媽身上靠了。旁邊的奶奶看了說:「這孩子太膽小了,和小朋友玩有什麼害怕的。」
看到這一幕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媽媽說,我家孩子也是這樣,讓她找小朋友玩,她不去,膽小,不合群。有的媽媽說,我越讓孩子主動找小朋友,她越往後使勁,乾脆就讓她自己玩吧。
這樣的評價和應對方式太多武斷和消極。父母應該深入分析下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
首先是孩子缺少主動融入社交團體的意識和能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少社交環境的刺激,孩子的社交方面的鍛鍊也會少。如果孩子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家人平時帶孩子外出的機會少,那麼孩子的社交環境就會過於簡單,孩子的社交能力得不到鍛鍊,遇到社交場合就難以融入或者不會融入。
其次是不知道怎麼做
孩子雖然內心想參與小朋友的遊戲,或者想和某個小朋友玩,但是她在行動上不知道怎麼做,或者缺少社交技巧,不會主動表現自己。
第三是害怕被拒絕
孩子缺少自信,害怕被拒絕,產生畏難情緒,或者曾經被拒絕過不想再次被小朋友拒絕。如果父母過度保護孩子,擔心孩子與小朋友玩耍中出現打鬧等,也會增加孩子在社交過程中的恐懼和害怕心理。
當孩子不敢交朋友,不能主動融入遊戲的時候,家長對孩子說「去吧去玩吧」往往是沒有用的,這句話對孩子來說並沒不是有效的社交技巧,而且也沒有解決他們心理的擔憂。家長僅僅給予這種語言上的鼓勵是不夠的,還要給孩子社交技巧和心理上的幫助和支持。
很多家長會教自己的孩子去詢問小朋友:你好,我能和你一起玩麼?家長覺得這是孩子加入遊戲的第一步,但是這句話並不能讓孩子快速交到朋友或者加入遊戲。如果是成人之間的話,這種禮貌的詢問會讓對方注意到,而且會給予及時的反饋。但是父母要知道,孩子的社交方式和成年人的不一樣。
讓孩子僅僅是介紹自己、詢問能不能一起玩,並不是有效的加入遊戲或者交朋友的破冰方法。因為有時候對方會忽略,不搭理,這樣會讓孩子很容易產生失落的情緒,而不願意再次主動嘗試加入遊戲。
而且父母要理解,對方不搭理並不是出於惡意,只是因為那些孩子也缺乏社交技巧。如果父母細心觀察,會發現孩子們很少彼此介紹自己的,很多時候就一起玩起來了。
加入遊戲交朋友的關鍵是教孩子轉換視角
兒童社交專家麥可.湯普森博士給出「加入遊戲」的建議是:
第一步:觀察一下對方在做什麼,給予積極的關注和讚美
第二步:想想別人需要什麼,提供幫助
這其實是教會孩子轉換視角。當孩子們想加入遊戲的時候,想的都是我能得到什麼,而不是我能提供什麼,因為多數孩子都沒有脫離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所以需要家長來幫助孩子轉換視角,積累加入遊戲的技巧和正面體驗。
比如,如果孩子想和大姐姐一起玩積木遊戲。這時候該怎麼做麼?父母可以這樣給孩子示範:主動問女孩們是不是在玩搭城堡的遊戲?或者稱讚她們搭的不錯,或者提出建議等。這時候女孩們會因為有人關注到自己的作品和遊戲而打開話匣子,家長可以趁機提出城堡還需要增加的部分,然後提議讓自己的孩子去做這個,這樣就會很自然的讓孩子加入遊戲中,對方也很快接受。
家長在孩子面前多示範幾次,孩子就學會這種社交方式,有這樣的思維,很快就能加入遊戲,交到朋友。
女兒小時候,我就這樣示範了幾次,她就學會了。有一次看到大姐姐用樹枝挖土過家家,女兒拿出自己的小鏟子說,我有鏟子,可以幫你們挖深點,這樣她們就自然的一起玩起來了。
角色扮演多加練習,形成自動反應
社交技巧需要多次學習才能應對不同的場景,角色扮演遊戲可以很好的鍛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父母可以在家和孩子一起玩,模擬如何加入遊戲的場景。多次演練後,孩子遇到相似的場景就很容易想到加入遊戲的方法。
多提供社交機會,建立孩子的社交自信
提供社交機會,帶孩子積累社交經驗,建立自信讓孩子具有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的底氣。
父母要多帶孩子走出室外參與活動,去人多的地方,創造和小朋友見面溝通的環境,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鍛鍊社交能力。
同時父母要記得要給予孩子鼓勵和心理支持,不要說孩子膽小害羞等話。
在社交過程中,父母要多鼓勵孩子,不要因為孩子不主動,不敢等就說孩子膽小害羞等。這樣會加劇孩子社交過程中的不自信,不利於社交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