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實這個話題,是我老公之前分享的。為什麼我想在這裡繼續聊一下呢?
因為,昨天在小區溜達時,一位孩子的媽媽,特別擔憂地跟我說:「我家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打了一下,雖說打得不重,他也不敢還手,但總這樣也不行啊。」
確實如此,打架看似小問題,卻影響孩子性格成長,家長不願孩子當狼,也不忍心孩子當羊,失去自我保護能力。
有一次孩兒爸從幼兒園接六六回來,跟我說孩子被一個小朋友打了,故意抓了她的臉。
我很氣!問他怎麼和女兒說的。
2
孩兒爸說他很早之前看到一個「教孩子會打架」的帖子,非常贊同那樣的處理方式。
於是,他效仿著和女兒溝通。
問女兒打回去了嗎?女兒低下了頭。孩兒爸知道女兒沒敢還手,就抱了抱她,說爸爸知道你難過、委屈,但是以後在外面受欺負,記得要還手,打不打和打不贏是兩回事。
打輸了,我向你檢討,是爸爸教的不好,但不能退縮。只要別人不動手打你,咱也不動手。然後,女兒特別認真地答應了爸爸。
3
我也認同讓孩子打回去。
安全感雖然可以來自家庭的庇護、謀生技能,和值得信賴的朋友等,但讓人感到安全的最基本能力,還是學會保護自己的身體。
人不犯我娃,我娃不犯人;人若犯我娃,我娃必犯人。一個懦弱、忍氣吞聲的孩子是無法在弱肉強食的社會中立足的。
後來和朋友聊起這件事,有的朋友和我家的教育理念有分歧,說我們這是教孩子以暴制暴,等同於用一個野蠻行為回擊另一個野蠻行為,孩子以後變壞怎麼辦?
難道不打回去,忍著就沒有變壞的可能了嗎?有多少「乖孩子」忍耐到極限又「黑化」的?
「打架」或許是可怕野蠻的,但面對被打只會退縮,會更糟糕。
就像某些在退縮中長大的成人,從來不敢約自己喜歡的人,從來不敢要求升職加薪,小時候也不敢去商店獨自買玩具。
況且,在兒童教育專家馮德全看來,打架有助於孩子逐漸適應集體活動。
在和小朋友的對打中,學會如何避免激怒對方、降低痛苦、調節情緒、互相原諒。
4
有前提地教會孩子「打架」,可以避免她「學壞」,又可以避免被欺負時只會退縮。
以下是我們家用的方法:
首先,讓孩子知道手不是用來打人的,避免她學壞。
告訴孩子手是用來問好的,還可以玩遊戲,創造音樂,學習,數數,還能幫助人以及做其他更多的事。
其次,讓孩子知道被欺負不是自己沒用,每個人都會遇到欺負人的壞小孩,爸爸媽媽理解你的心情,幫助孩子走出自我否定的低落情緒。
同時告訴孩子,雖然手不是用來打人的,但在被打時,可以用來保護自己,要大膽地用回擊行為告訴壞孩子「別想欺負我」。
如果有暴力行為,一定要告訴家長或老師。爸爸媽媽和老師,甚至任何一個長輩都會「站出來」。
除了內心變強大,身體素質也要跟上。
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身體,比如陪孩子玩打鬧遊戲,這件事情最好由爸爸來做,靠強健的身體和自信的膽識面對壞小孩,不會吃虧。
出門在外靠朋友,有意識地提高孩子交朋友的能力,朋友多了,壞小孩也不會輕舉妄動。
同時孩子上幼兒園後,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和身體是否受到傷害。
只有這樣,當他們再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矛盾,贏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