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微夢媽咪(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古詩《牧童詩》這樣寫到「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這首詩讚美了孩童的天真無邪,讓我們看到了孩子純真的可貴。
在現實生活中,恰恰是由於孩子太過純真了,所以他們相處的時候就會更加容易產生摩擦,有時候是口頭摩擦,有的時候就會升級為肢體衝突。孩子之間的摩擦和衝突不可避免,家長如何看待孩子之間的衝突是一個艱深的話題。
小芬帶著五歲的兒子球球去商場的淘氣堡玩耍。一進入淘氣堡,球球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迅速投入了歡樂的氣氛中。小芬就在淘氣堡裡面的家長等待區默默地看著孩子。
興奮的球球看到了滑梯,就衝了過去,準備玩個痛痛快快。可是,就在球球在滑梯後面排隊等待上去的時候,另一個年齡相當的孩子突然從側面衝了進來,搶在球球的面前爬上了滑梯。球球對此很不滿,大聲叫喊著那個孩子下來。那個小孩也不甘示弱,回過頭來就給了球球一拳。
一旁的小芬看到了這一幕,立馬準備衝過去。就在小芬過去的時候,球球也回手給了那個孩子一巴掌。那個孩子的父母見狀,也迅速趕了過來。看到自家的孩子受了委屈,雙方父母開始爭執起來,互不相讓。
小孩子之間產生摩擦和衝突,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自家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打架了,有的家長可能會讓孩子打回去,有的家長則傾向於不讓孩子動手。不同的家長對孩子打架,有不同的觀點,這從70、80和90後的媽媽們的回答就可見一斑。
出生於70年代的媽媽王芳表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孩子之間的摩擦很正常。如果家長還教唆自己的孩子打回去,只會讓事態擴大,也不利於孩子之間和諧友愛的相處。所以我不太贊成教育孩子打回去。」
可是80後媽媽雯雯卻並不同意:「孩子們之間產生矛盾,雖然家長不應該過分插足孩子之間的事情,但是基於監護人的責任,也應該對事情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然後用一種合理的方式引導孩子們向正面的方向發展。對於要不要教自己的孩子打回去這件事情,我持保留態度。如果對方小孩出發點惡意比較大,或者是打人的行為比較過分,我贊成讓自己的孩子打回去。如果對方只是無意的摩擦,那麼就不應該讓孩子打回去。」
出生在90後媽媽齊琪表示:「自己的孩子挨打,為什麼不讓孩子打回去呢?誰家的孩子都是寶貝,憑什麼我家的寶貝就要受別人家孩子的委屈呢?教育孩子打回去,就是在教育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上面三位家長的回答,就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家長對於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的態度。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不論受了什麼委屈,家長肯定會心疼。
可是,家長在心疼過後,教育孩子如何應對這類問題才是重中之重。孩子被打了怎麼辦?理智的家長一般會怎麼做?
1)了解事情的真相,理性對待孩子間的摩擦
家長聽到孩子被打之後,不要一下子氣血上頭,叫著嚷著要去給孩子出頭。在關鍵時刻,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一定要先了解事情的真相,然後再做一個理性的判斷和選擇。
小孩子之間產生摩擦,家長首先要判斷對方的出發點是無意還是惡意,然後再看對方行為的惡劣程度。如果對方孩子只是無意中傷害了自己家的孩子,那麼家長就要因地制宜,根據事情的破壞程度來決定是否讓自己家的孩子打回去。
如果對方的出發點是惡意的,那麼讓自己的孩子打回去可以幫助孩子抵抗不良行為,學會保護自己。
2)幫助孩子疏導不良情緒,讓孩子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當家長幫孩子解決完小朋友之間的衝突之後,也不要忽視孩子的情緒問題。小孩子比較敏感,一場夥伴之間的衝突很可能會讓她心情鬱悶,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和孩子談談心,幫助孩子排解不良情緒,讓孩子重新恢復一個健康平和的心態。
如果家長經常用合理的方式給孩子舒心,那麼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最後也就能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了。
3)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以減少不必要的衝突
很多小朋友之間產生衝突,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然後雙方產生誤會。家長如果想「授人以漁」,教會孩子更準確地表達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當孩子學會用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後,他們會在發生衝突前就把危機扼殺於萌芽之中。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和孩子用溫和恰當的方式去溝通交流,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有句俗語說得好:「牙齒和舌頭難免會有磕碰。」何況是兩個赤誠無邪的小朋友呢?只要家長選擇一種合理的方式去處理,這些都不是大問題。
PS: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