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關注,你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一:
在綜藝節目《婆婆和媽媽》中,伊能靜一家談到女兒米粒轉到新學校的情況。
伊能靜說:「她回來兩三天都跟我說,說大家都不理她,我可心疼了。她很容易被欺負……」
有個小男孩撞到米粒,米粒告訴老師,老師讓男孩道歉。
從此,這個男孩經常有意無意地撞她。
有一次學舞蹈課,女兒被整個擠到牆壁上,都被擠成那樣了,米粒也不知道反擊,還乖巧地向媽媽揮手……
說著說著,米粒的爸爸秦昊擺擺手不讓說了,掩面哭了起來。
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類似的事情,小朋友之間打鬧,自己家的孩子無端端被欺負。
作為父母來說往往很難辦。
忍忍吧,心疼孩子,怕孩子被欺負;
打回去?怕孩子變得暴力,又怕孩子打不過;
告老師?又未見得是最好的選擇。
孩子被欺負,到底要不要教她打回去?
二:大多數家長一聽孩子說xx欺負我,第一反應就是:打回去啊,有的家長甚至恨不得親自上陣!
但,打回去,真的是最明智的方法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心理學家專門做了研究——「兒童攻擊行為和行為強化」實驗。
他們在幼兒園裡跟蹤了一段時間,記錄了2583次的攻擊事件。
孩子遇到衝突,第一反應是什麼?
實現結果發現:80%的孩子被攻擊後不還手。20%的孩子選擇還擊,或找老師/家長幫忙。
1. 被攻擊不還手的孩子
80% 的孩子在遭到攻擊的時候,沒有選擇反擊,而是會哭泣、退讓或者是任由攻擊者搶奪玩具。
演變結果:
打人的孩子下次還會繼續攻擊別人,而被打的孩子行為得到了「負強化」,他們再遇到被攻擊時,會退讓妥協。
2. 被攻擊還手的孩子
選擇還手的孩子有兩種結果:
第一,反擊且成功
演變結果:
打人的孩子後續會減少對他們的攻擊,或更換攻擊目標,反擊成功的孩子會在下一次被攻擊的時候,繼續選擇反擊。
第二,反擊沒有成功
演變結果:
下次還會被打人的孩子攻擊,並遭到更頻繁的攻擊(報復)。
3. 尋求外力協助的孩子
被攻擊的孩子向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在大人的介入下,打人的孩子會停止攻擊。
演變結果:
一般都能讓打人孩子的攻擊行為得到收斂,他們或停止、或轉向他人。
看完這個實驗,可能大多數的家長心裡都會這樣感覺:你看,還是還手有效。
但是別忘了,實驗中的也有很多還手但失敗了的孩子,還擊失敗後,下一次還被欺負得更厲害。
而且很多愛打人的孩子,就是曾經挨打後,被教育「打回去」的孩子!
所以一味鼓勵孩子「打回去」,並不是一個絕對有效的方法。
當然,不提倡「打回去」也不意味著就讓孩子默默忍受,而是教給孩子擁有「還擊的智慧」。
三:擔心孩子受欺負,是為人父母最本能的愛,怎麼讓孩子不受欺負,小小橙也有幾招。
1.勤鍛鍊,增強孩子身體素質
身體素質好,或者經過打鬧訓練的孩子,更容易震懾他人,並擁有反擊的力量;
2.語言警告威懾對方
●大聲的威懾對方:「你弄疼我了!住手!」
●直視對方的眼睛,用表情表達出你的生氣和勇敢。
美國兒童心理專家Michael Borba建議:被欺負時,你臉上怎樣的表情比你說的是什麼更重要。
3.教孩子適度反抗
如果語言威懾沒用,可以適度還手,最推薦的反擊的行為,就是——推。
推對方的肩膀或前胸,推開之後,迅速離開。
4.告訴孩子:「打不過就跑」不丟人。
如果打人者比孩子大很多,或者人多勢眾,這時候一定不能硬碰硬。
逃跑也是英雄,保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蔡康永在《奇葩說》裡說:「我們相信還擊是必要的,相比還擊的力量,我們更要培養孩子還擊的智慧。」
父母要告訴孩子,面對欺凌,逃跑也是一種智慧。
5.做孩子的後盾
當孩子被欺負沒還手時,千萬不要給孩子貼標籤,說孩子不反擊就是懦弱。
而要告訴他:「被欺負也別怕,爸爸/媽媽幫你撐腰。」
要讓孩子知道,不管怎麼樣,身後都有父母。
讀完覺得有幫助,分享轉發,我們不會讓孩子成為一個兇殘的壞人,但也絕不讓孩子成為一個軟弱的好人。
聲明:若有圖文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於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