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我的課上,有一個家長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家的小朋友比較害羞,是個內向的孩子,這樣的性格以後上了學會不會不招小朋友喜歡,交不到朋友?
在公眾號後臺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內向型孩子的社會交往。
首先,什麼是內向呢?
這個詞來源於心理學中描述人格的一項工具:五因素模型,也就是我們經常能聽到的「大五」。
在這五個因素當中,有一項關於性格是內向還是外向的模型。
外向型的人表現為:健談的、精力充沛的、果斷的、善於交際、喜歡熱鬧。
而內向型的表現為:安靜的、有保留的、害羞的、更關注自己的內心活動。
之所以家長們會出現上述的擔憂,是因為在我們的一般印象當中,那些落落大方、能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的人,似乎是更好的社交者。
他們能夠更自如的表達,同時也擁有更多的朋友。
而那些害羞的,在人群中會不自在,甚至寡言少語的人,我們就會自動的把他們歸類為較差的社交者。
但是實際情況是怎麼樣呢?
研究發現,這其實是大多數人的一種誤解。
但是害羞確實會為社交行為的開展造成一定的阻礙,通常表現在社交活動的開端,也就是一開始的「破冰」。
但僅此而已,在之後的社交活動中,內向者也能夠表現的很出色。
研究還表明內向型的人和外向型的人擁有不同的社交模式,簡單的說就是:外向型的人有更多的朋友。
但是內向型的人的友誼通常會更高質量、持續時間更長,通常是兩三個人的小團體。
那如何幫助內向型的小朋友開展自己的社交呢?
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不要讓小朋友覺得自己的內向是一個不好的特質。
比如你總是負面強化小朋友的行為,當小朋友表現出害羞時你就責怪他。
「真沒出息」;
「膽小鬼」;
"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連個招呼都不敢打」。
這樣的話聽多了之後孩子自然而然的就會把自己的害羞當作是一種不好的特質。
社交是兩個人的事,兩個人之間的互動是最重要的。
但如果一味苛責孩子,就會讓ta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不斷的思考自己的語言或者行為是否得體。這會在無形中給ta的社交行為增加壓力。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的家長越是強迫小朋友跟別的親戚朋友打招呼,ta就越是不開口。
家長表現出來的急切情緒會讓小朋友產生壓力,從而影響小朋友的表現。
要讓小朋友感受到社交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而不是一種任務。
所以,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孩子的內向看作是一種正常的特質而不是缺點。
接納孩子,讓孩子不會因為自己的內向產生自卑感。
下面是一些具體操作:
1、溝通能力的培養
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強化關於情緒表達的詞彙,如:高興,難過,生氣,羨慕等。讓他識別並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讀繪本的時候可以問孩子這樣的問題:鼠小弟一直都沒有吃到蘋果,寶寶你說他現在是什麼樣的心情呀?
讓他識別人的情緒。引導他在其他小朋友難過傷心的時候給予安慰,在其他人憤怒生氣的時候暫時離開給與對方冷靜的空間。
像這樣具體的操作步驟還有很多,家長們如果還想要深入了解的話,可以閱讀《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
2、父母的社交示範
進入到社交情境時,父母先為孩子做出示範,主動跟在場的人打招呼、寒暄能夠有效的降低孩子對陌生情境的恐懼。
3、幾個小技巧
① 去往陌生環境前應提前告知孩子。
② 準備破冰糖果,讓孩子用分享小禮物的方式來開始自己的社交活動。
③ 事後分析,鼓勵孩子在社交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進步。
④ 多鼓勵,少苛責,正面強化其行為。
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一生,也決定他一生。
——蒙臺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