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王玉潔
萬寧興隆熱帶植物園內,一棵棵可可樹上長滿白色或紫紅色小花,在一片蔥綠中分外惹眼。
「每年五六月,可可進入花期,9月前後開始大量結果,次年二三月迎來主收穫期。」6月22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熱科院香飲所)副研究員李付鵬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可可的果實多是梭形的,像個小橄欖球,常常吸引許多好奇的遊客拍攝。
可可豆經過加工,可製成巧克力,愛吃巧克力的人大多知道可可,但鮮少有人親眼見過長在樹上的可可。「可可很稀奇,和很多遊客一樣,我第一眼見到它時,也被它奇特的外觀吸引了。」李付鵬說,2012年從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畢業後,他來到中國熱科院香飲所,帶著極大的興趣和喜愛投入到可可的研究中來。
「可可是世界三大飲料作物之一,國內主要分布在海南、雲南部分地區及臺灣等地,我國市面上可可製品的原料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因此可可很具有研究價值。」李付鵬說,海南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氣候溫暖、空氣溼度大,種在這裡的可可有著非凡的生命力。
這8年時間裡,他和團隊成員一直致力於可可等香料飲料作物的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鑑定評價和創新利用,先後從10餘個國家搶救性收集引進278份可可資源,首次引進具有重要開發利用價值的大花可可、雙色可可等珍貴野生種,並在海南創建了我國首個可可種質資源專類圃,使我國可可資源保存總量超過400份。
「這些基礎研究不僅豐富了國家種質資源,也豐富了可可的育種材料。有更多育種材料,才能選育出更好的品種。」李付鵬說,一粒可可種子從發芽到結果,需要2年到3年,到了第五年就可進入豐產期,其經濟壽命長達30年,此外可可還可以在椰子、檳榔等經濟林下間作種植,利用閒置的自然和土地資源,提高單位面積產出。
良種是可可產業發展的基礎。利用系統選育和人工雜交技術,李付鵬團隊創製篩選出了93份可可優良新種質,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選育出我國第一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可可新品種「熱引4號」。
此外,李付鵬團隊制定完善了可可的種質資源描述評價技術體系,實現了資源鑑定評價標準化和規範化。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為支撐,他們成功分析出可可蔗糖合成轉運的3個基因家族,明確了基因時空表達模式,揭示了可可產量形成過程中的物質轉運和分配機制,同時初步確定了與可可脂含量相關的關鍵基因,為分子育種奠定基礎。
當前李付鵬入選第二批「南海系列」育才計劃「南海名家」序列。「作為一名研究海南特色熱帶作物的科研人員,能獲此殊榮,我感受到了海南省委、省政府對人才的重視,對熱帶農業發展的重視。」他說,做這一行要花十幾年甚至是二三十年時間,才能收穫好的研究成果。未來他願繼續深耕這一領域,為海南做大做強做優可可產業貢獻科技力量,並加入海南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建設,積極參與海南自貿港建設。
(本報萬城6月22日電)